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你以为挂着“名牌”的店里买的就是真品,可真实情况却是有可能这些商品早已被“换芯”,而且很多经典品牌,都有这种情况。
电器中的“飞利浦”、服装中的“浪莎”、酒水中的“西凤酒”...很多行业的知名品牌其实早已把牌子卖出去了。
那么它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卖吊牌
“卖吊牌”说白了就是品牌方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授权给其他厂家使用,从而换取一定的授权费用。
表面上看,这种操作为品牌方和厂商提供了一种互利的合作模式,但背后的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而且还潜藏着一系列质量和信誉的隐患。
品牌方通常会将自己的品牌授权给那些没有知名度的厂商,允许他们在自己的产品上使用品牌的标志。
而厂商支付授权费用后,便可以在市场上合法地售卖这些带有大品牌名称的商品,从理论上看,品牌方通过授权可以获得收入,厂商则借助品牌的知名度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可品牌方是否能够保证授权厂商生产出的商品符合原品牌的质量标准,却是“卖吊牌”模式的最大问题所在。
尤其是当品牌方将品牌授权给其他厂商,而不亲自参与生产时,质量的控制便成为一个难以把握的变量,由于授权厂商的生产标准和品牌方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最终产品的质量往往无法保证。
这种情况在一些电商平台尤为突出,消费者在“官方旗舰店”购买商品时,常常会发现收到的商品质量和自己以前在品牌直营店购买的完全不同,这种质量差异,往往源自品牌授权模式下的生产过程失控。
品牌的信誉建立在消费者的信任之上,而这种信任一旦被侵蚀,品牌形象便可能遭到严重损害。
如果消费者频繁购买到质量不达标的授权商品,他们对品牌的信任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开始怀疑品牌本身的质量保证,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会让品牌方失去长期的消费者,还可能对品牌价值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可即便这样,品牌方还是会冒着毁掉声誉的风险选择这种方式,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这种方式实在是太赚钱了。
一般情况下,品牌方通过授权获取的收入往往非常可观,且无需承担生产、物流、库存等额外成本,这使得品牌方可以在不增加生产风险的情况下,获得一笔可观的授权费。
对于一些品牌来说,吊牌授权的收入可能超过其自有产品的生产收入,这也使得品牌方趋向于扩大授权的规模。
此外,将品牌授权给其他厂商也可以让品牌方避免直接管理生产过程的麻烦,很多大品牌并不愿意亲自涉足生产环节,更倾向于将生产责任外包,从而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品牌方更愿意通过品牌授权来拓展盈利渠道,利用授权获取稳定的收入,这在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尤为明显。
那么都有哪些众所周知的品牌存在这“卖吊牌”的行为?
服装行业
“浪莎”曾经在丝袜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其“高质量、低价格”的市场定位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可当浪莎选择将品牌授权给第三方厂家后,原本的优势开始逐渐消失。
由于厂家生产能力和质量控制的差异,部分“浪莎”品牌下的产品质量逐渐下降,价格上也不断压低,结果导致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最后的结果就是消费者不仅不再信任这个曾经代表高性价比的品牌,反而开始对其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了客户群流失的情况。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花花公子”身上,作为全球高端男士服饰的代表之一,“花花公子”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便选择了将品牌授权给多个生产厂家,这一决定虽然短期内带来了销售的增加,但也为品牌形象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一些厂家开始生产低价低质的“花花公子”商品,甚至出现了盗版商品,严重影响了品牌的形象。
原本高端、优雅的品牌形象,遭遇了低端市场产品的冲击后,使得消费者对该品牌的认知出现了剧变。
此后“花花公子”的高端定位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价格也是一降再降,消费者对其品牌的社会认同感也在快速瓦解。
电器行业
飞利浦曾经是引领全球家电潮流的品牌,几乎代表着“质量”和“创新”两个标签,从早期的灯泡到剃须刀,再到各种小家电,飞利浦的产品质量一度堪称行业标杆。
可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特别是来自东亚家电品牌的崛起,飞利浦逐渐感受到巨大的市场压力。
从2000年起,飞利浦开始调整战略,逐步退出了传统家电领域,将大量的家电品类通过授权的方式交由其他厂商生产。
授权模式的推行,让飞利浦的家电产品从原厂生产的质量控制中脱离出来,导致市场上涌现出许多质量参差不齐的飞利浦产品。
更糟糕的是,消费者逐渐无法分辨哪些是飞利浦原厂生产的产品,哪些是由其他厂商代工制造的。
质量不稳定、价格差异大、品牌形象受损,这些问题让飞利浦的品牌价值不断缩水,最终从“创新”变成了一个简单的标签。
与飞利浦相似,荣事达曾是国产家电的骄傲,尤其在洗衣机、热水器等领域,荣事达一度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品牌战略的调整,荣事达也走上了品牌授权的道路,自2000年起,荣事达开始频繁进行商标授权,并将产品线扩展到小家电、太阳能设备、冰箱等多个领域。
品牌授权的广泛推行带来了业务扩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品牌定位模糊的危机,荣事达的自有生产比例已经下降至16.49%,其余的产品完全依赖于授权厂商的代工生产。
这种经营模式让荣事达迅速覆盖了多个品类,但也导致了品牌质量的参差不齐,特别是在某次市场抽检中,荣事达的部分冷藏柜和电暖毯因质量不合格而被曝光,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信任度。
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很难分辨出荣事达的不同产品来源,有些甚至会在价格上出现巨大差异,随着大量授权产品涌入市场,荣事达的品牌形象逐渐模糊,从曾经的国产经典,沦为一个“随处可见的贴牌商标”。
酒水行业
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西凤酒具有极高的知名度,享有“凤香型”白酒的美誉,西凤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距今已有上千年,而西凤酒凭借其独特的酿造技艺与口感,牢牢占据着中国白酒的高端市场。
西凤酒的核心竞争力一直以来在于其独特的酿酒工艺——凤香型,这使得它与其他白酒品牌相比,具有了明显的差异化,它的酒体香气馥郁、口感丰满,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西凤酒并未能够稳固自己的市场位置,反而开始在品牌授权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尤其是在2000年代中期,西凤酒开始通过品牌授权,将商标和名字授予多个中小型酒厂生产,随之而来的是品牌形象的滑坡和产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与西凤酒相类似,杜康酒同样是一款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酒水品牌,作为中国古代名酒之一,杜康酒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与士族群体的宠儿,被誉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文化象征。
杜康酒的酿造工艺,源自中国古代“杜康之酒”的传说,酒体醇厚、口感丰富,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可随着市场的变化,杜康酒面临的挑战与西凤酒类似:品牌过度授权,导致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产品流入市场。
尤其是“白水杜康”和“洛阳杜康”这两个子品牌的分化,使得消费者对杜康酒的品牌信任度大打折扣。
信息来源:新黄河——被贴牌生意反噬,西凤酒遭舆论“围攻”,司马南:放开西凤,冲我来
新浪财经——抽检不合格屡被通报,飞利浦不再是“高档进口”?
界面新闻——花花公子想在兔年重振中国市场,可兔头商标早就被滥授权搞坏了
新京报——荣事达等2批次按摩器具不合格,这类产品应如何选购?
第一财经——“卖吊牌”的南极电商们,这到底是不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