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月13日,尼日尔突然背刺中石油,不仅驱赶了三名中石油高管,还查封了炼油厂的账户。
要知道,中石油可是与尼日尔进行了长达22年的合作,投资了大大小小的项目,累计下来少说也得有几十亿美元。
现在尼日尔整出这样的幺蛾子,分明就是恩将仇报!
但令人意外的是,还没等我们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应,尼日尔自己就翻了车。
那么,尼日尔为何会突然背刺中国?他们又遭到了什么样的报应?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请理性观看
自作自受!
尼日尔军政府对中国石油企业采取的一系列强硬措施,如今正在以燃油危机的方式,反噬着这个国家。
根据尼日尔国家石油公司的表述,炼油厂每天只向他们供应25油罐车的油,可全国每天的需油量高达50辆油罐车。
连国家级别的石油产品公司都拿不到多少油,就更别提其他加油站了。
而这样的情况导致的结果也不言而喻,不仅一些小城市用油出现了问题,就连首都尼亚美,也没多少油供。
正因如此,黑市上的燃油价格迅速飙升,有些已经涨至正常水平的两倍以上,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值得一提的是,尼日尔所制裁的那三家石油公司,恰恰是尼日尔石油的重要支柱,而尼日尔的经济,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石油行业提供。
所以这样的燃油短缺很快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经济危机,而随着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动荡的风险也在上升。
3月21日尼日尔军政府内政与公共安全部长穆罕默德通报了极端组织针对平民的蓄意袭击,恐怖分子似乎已经有抬头的迹象。
短短一个月内,尼日尔就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禁让人感叹:在国际合作中,任性妄为的代价往往比想象中要大得多。
那既然如此,尼日尔凭啥要针对中国?
无理背刺
或许有人觉得,是中国曾经做了对尼日尔不好的事情,才招来了尼日尔军政府这样“自损八百”的报复。
但事实上,中国对尼日尔的帮助可是相当的多。
就在那年,中石油的勘探队来到了这片被世界石油巨头们嫌弃的土地。
之所以说那些世界石油巨头们会“嫌弃”,是因为尼日尔的环境太过极端,国土面积足足有75%被沙漠覆盖,地表温度更是五十度。
加上尼日尔也没多少基础设施,连医疗科技也相对落后,要是如果在这里开采石油,就算顶的了炎热的气温,估计也会被疟疾等病菌侵蚀。
正因如此,中石油的付出才更加难能可贵。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最终在阿加德姆地区发现了储量可观的油田。
之后中国不仅投资建设了现代化的油田,还建成了津德尔炼油厂,铺设了跨国输油管道。
这些项目让尼日尔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燃油的困境,油价更是从每升2.5美元降到了1美元左右,极大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为尼日尔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合作伙伴,却遭到了令人震惊的背叛。
那为何军政府会这样做呢?
究其原因,是军政府是想对中敲诈勒索。
根据他们的说法,中方高级技术人员的月薪足足有8678美元,然而本地普通工人仅有1200美元。
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多劳多得吗?尼日尔本地员工做的难道是技术工作?中国员工没有舍弃自己的一家老小来到这个区区小国?
短视行为必将付出代价
尼日尔军政府的这场豪赌,显然已经输得一塌糊涂。
他们原本可能以为,通过强硬手段可以轻松获得更多利益,却没想到这种做法会如此迅速地反噬自身。
用政治手段强行夺取外资企业的资产,看似能够快速获利,实则是在扼杀国家的发展机遇。
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流失,更会严重损害国家的国际信誉。
回顾中尼两国22年的合作历程,我们不难发现,遵守契约精神才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
在这段时间里,尼日尔获得了急需的石油收入和就业机会,中国则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应。
未来若想重建互信,恐怕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尽管形势严峻,但我们仍然希望尼日尔能够及时醒悟,认识到他们当前做法的错误,也期待尼日尔能够尽快走出当前的困境。
毕竟,短视行为只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而一个稳定、繁荣的尼日尔,不仅符合当地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整个非洲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只有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无耻讹诈!尼日尔悍然驱逐中石油等中企高管
中国新闻网-尼日尔:黑金生产国面临前所未有的燃油短缺
凤凰网财经-外媒:尼日尔要求三位中国石油高管离境 关闭中资酒店
界面新闻-尼日尔一清真寺恐袭致44人死亡,目前还没有组织声称对此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