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够本了!”——这句话,既是信仰的凝聚,也是一代人的缩影,但它背后,藏着怎样的牺牲与坚持?
谭启龙,从一个放牛娃到解放军高级干部,再到地方工作的领导,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他的警卫秘书江祥康,跟随他整整47年,直到临终前还说“够本了”。这句话,听上去简单,却浓缩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信仰压过生死、原则高于利益的时代。可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觉悟?这样的牺牲,又值不值?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战争塑造了他们的生死观生死早就看淡了
谭启龙14岁加入红军,跟随革命队伍经历了无数场战斗。一次次战场上,战友倒在身边,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谭启龙自己也在宿北战役中吐血劳累到面无人色,却依旧坚持指挥。对此,他说过一句话“红军时期,我们46个干部去湘鄂赣苏区工作,现在还活着的没几个。我能看到今天,够本了。”
这句话并不是一句随口的感慨,而是那一代革命者的真实写照。在生死徘徊之间,他们早就把个人的安危与得失抛在了脑后。所以,江祥康在临终时重复这句话,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信仰的延续。换句话说,牺牲对他们来说不是悲剧,而是一种宿命般的成全。
2. 革命情感大于血缘他们的“家”是战友
谭启龙是孤儿,他的亲人早在国民党的压迫下相继去世。对于他革命战友就是家人。而江祥康,从1945年成为谭启龙的警卫员开始,两人几乎形影不离。谭启龙吐血时,是江祥康哭着守在他身边;谭启龙调到山东工作时,也是江祥康义无反顾地从鱼米之乡赶到困难重重的北方。这种“兄弟情义”,并不仅仅是个人感情,而是革命年代特有的精神纽带。
江祥康的家境,是穷得让人心酸的那种——一张床、一锅萝卜,几乎就是全部家当。可他却从未向谭启龙提过任何要求。同样,谭启龙也从未用自己的地位为家人谋过私利。这种以“同志”为核心的价值观,是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共同特质。对他们而言,个人的牺牲与清贫,是为了更大的集体目标。
3. 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建立在共同奋斗而非权力
现在很多人听到“首长”和“警卫员”,脑海里可能会浮现出一种等级分明的画面。但在谭启龙和江祥康的关系中,这种“上下级”的关系几乎被彻底颠覆了。他们更像是战友、兄弟,甚至是彼此的支柱。谭启龙在山东主持工作时,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基层,江祥康自然随行。两人吃住条件极差,甚至比普通老百姓还朴素。谭启龙90岁时,举杯敬酒说“敬江祥康同志”,这样的细节,既折射出他们的情谊,也让人看到了那个时代领导干部的风骨。
这种关系的本质,是基于共同信仰的平等与真诚。谭启龙敬的不是“一个下属”,而是一个并肩作战几十年的同志。江祥康临终前说“首长,我够本了”,也是这种关系的最好注解。
谭启龙和江祥康的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命运交织,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缩影。生死观的超脱、革命情感的深厚、平等真诚的同志关系,造就了他们“够本了”的信念。在今天,我们或许已经无法完全理解这种信念的重量,但它曾经支撑着无数人,走过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