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深秋,我刚从军校毕业被分配到师政治部当科员,没想到短短三个月就被提拔为科长。那时我二十六岁,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以为凭自己的能力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周,就接到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给师政委起草一份重要材料。
我叫梁建国,生在湖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爱看书写作,考上军校后更是把写作当成了最重要的技能来钻研。但真正面对这次任务时,我还是感到了深深的压力。
"小梁,这次是师里参加军区会议的重要材料,政委首长特意交代要你来写。"科室主任递给我一沓参考资料,语气严肃,"材料里要体现我们师近几年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创新和成效,尤其是在培养新时期革命军人方面的经验。三天后政委要用,你一定要写出水平来。"
接过材料,我心里直打鼓。师政委姓黄,是位老革命,对文字工作要求极其严格。之前有传言说,他批阅材料时经常用红笔写满意见,有时甚至让人推倒重来。想到这里,我的手心开始冒汗。
回到宿舍,我立即投入工作。白天搜集资料,采访基层官兵,了解具体事例;晚上伏案写作,一遍遍修改。咖啡和浓茶成了我的最好伙伴,困了就站起来走几圈,实在撑不住了就用凉水洗把脸。
"建国,你这都两天没好好休息了,要不要歇会儿?"和我同住的战友老王关切地问。
"不行啊,材料还没成型呢。"我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继续埋头写作。
第三天凌晨,我终于写完了初稿,整整一万二千字。仔细检查后,我又删减到八千字,这才小心翼翼地送到政治部。
"首长,这是小梁写的材料。"科室主任把材料递给政委。
黄政委接过材料,戴上老花镜仔细阅读。我站在一旁,心跳得厉害。只见他时而点头,时而皱眉,不时用红笔在纸上划着什么。那一刻,我感觉度秒如年。
"嗯,整体框架不错,观点鲜明,案例具体。"黄政委抬起头,"但还需要调整。比如这段经验总结要更加精炼,这个案例的细节要再充实些。你今天晚上再改改,明天早上我要用。"
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一半。虽然还要改,但至少方向是对的。回到宿舍,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改。这一晚,我干脆把床板撂在桌子上,趴在上面写写改改,生怕睡着了耽误了时间。
"你说你,何必这么拼命?"老王递给我一个热水袋,"有这么多红笔改动,换了别人早就崩溃了。"
我苦笑着说:"既然政委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再说了,他老人家都这么认真负责,我们年轻人更得用心。"
就这样,我又熬了一整夜,把材料修改得更加充实完善。第二天一早,当我顶着两个黑眼圈把改好的材料送到政委办公室时,已经整整三天三夜没合过眼了。
"小梁啊,这次材料写得很好。"黄政委放下材料,满意地点点头,"你这几天辛苦了。"
听到这句肯定,我内心的疲惫一扫而空。随后,黄政委带着这份材料参加了军区会议,获得了与会首长的一致好评。我们师的政治工作经验在全军区推广,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
从那以后,黄政委对我更加器重。每逢重要材料,他总是亲自找我谈想法、提要求。我也始终保持着那股拼劲,力求把每一份材料都写出新意和深度。渐渐地,我成了政治部有名的"材料专家"。
"建国,听说黄政委要调走了。"一天,老王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个消息。
果然没过多久,黄政委就接到了新的任命,要去军区任职。临走前,他特意把我叫到办公室。
"小梁,这些年你工作很出色。"黄政委语重心长地说,"但要记住,写材料不是单纯的文字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基层,了解官兵,把他们的心声和期盼写进去。这样的材料才有生命力。"
我认真记下他的话,心里泛起一阵涟漪。送别那天,我和战友们列队目送黄政委离开。望着他坚毅的背影,我暗暗发誓要牢记他的教诲。
时光飞逝,转眼十年过去。这期间,我也从科长提任到了副处长。每当看到报纸上报道黄政委(现在已经是黄将军了)的消息,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敬佩。
2000年春节前夕,我正在办公室加班,突然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
"是小梁吗?我是老黄啊。"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让我一下愣住了。
"首长!您、您好!"我激动得有些结巴。
"听说你这次休假要回湖北老家,正好路过我这儿。来,到我家吃顿饭。"黄将军的声音依然温和。
我受宠若惊,第二天就登门拜访。黄将军的家很普通,但收拾得干净整洁。他亲自下厨,炒了几个家常菜。
"还记得当年那份材料吗?"酒过三巡,黄将军忽然问道,"你那么年轻,却能连续三天三夜不合眼,就为写好那份材料。说实话,我很感动。"
"首长,那是我应该做的。"我有些不好意思,"您教会我,做事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责任。这些年,我一直记在心里。"
"好啊!"黄将军举起酒杯,"来,我们干一杯。你知道吗?这些年我在军区开会,总是会提到你们师。就是因为基层有你们这样实实在在做事的同志,我们军队才会越来越强大。"
酒杯相碰,发出清脆的响声。我望着黄将军布满皱纹却依然炯炯有神的眼睛,心中涌起无限感激。那三天三夜的付出,不仅让我收获了一位引路人,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干工作不能只图形式,要真正用心、用情、用力。这或许就是我从军20多年来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