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探马 身体直立,一掌向前,一掌回带,形如骑马探身向前,故名高探马。【功效】此动作主要练习腰、胯与臂腿整体协调的合劲。【
揽(懒)扎衣 古代人交手前,首先把长袍的下摆揽腰扎入衣带,以利于作战。此动作外形与其相似,故名揽扎衣或懒扎衣。明代戚继光
倒卷肱(倒撵猴)两臂在退步倒行中交替做屈、伸动作,故名倒卷肱。传统太极拳称其为倒撵猴。倒,意为背向移动;撵,有赶走、驱逐
斜行拗步,陈式太极拳独有式架。斜行是指向斜侧方向出步移动的步法;拗步是武术术语,体现的是上下肢左右配合的关系在陈式传统套
此式含有两左右分、靠、採的动作,似骏马奔驰时脖子上长鬃分张,【功效】此动作主要练习臂、胸、腰胯、腿各分劲的协调统一。经常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13式由陈飞龙创编。本套路是在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108式的基础上提炼、简化而来,目的是方便初学者习
原式太极拳72式又名长拳,亦名十三式、原式太极拳套路。风格特点:强调心息相依,任其自然。原则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目标追
武当浑圆太极拳85式武当浑圆太极拳套路。习练方法:做到十字要诀,即中正、安舒、松柔、轻灵、圆活。拳架特点:手身一致,上下
和式太极拳72式由和兆元在陈清平原传拳架的基础上,增益完善后创编而成和式太极拳以《周易》为拳理基础,像其形(圆),取其意
赵堡太极拳108式赵堡太极拳传统套路。风格特点:一切动作皆走圆,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身体要求立身
孙式太极拳98式孙式太极拳早期套路,由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创编。此套路参考了武式太极拳的理法,融会形意拳、八卦掌的精义
吴式太极拳91式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吴式太极拳第三代嫡宗传人吴公仪传授。套路特点:动作舒展大方,屈伸开合顺乎生理自然,
吴式太极快拳94式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吴式太极拳第二代传人吴鉴泉编定:吴鉴泉在家传太极拳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去掉了重复、发
吴式太极拳83式吴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吴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禹廷传授。此套路动作连贯圆活,节节贯穿,优雅柔化,体现了传统吴
全佑老架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早期套路由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创编。全佑早期学拳于杨露禅,后从杨氏次子杨班侯继续深造,兼得杨氏
武式太极拳新架147式 武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陈固安编定。武式太极拳新架是在传统武式太极拳套路的基础
37式太极拳亦称杨澄甫定型拳架,是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嫡宗传人杨澄甫创编。37式太极拳是由在太极拳85
杨式太极拳105式又名十三势拳,是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陈炎林编定。此套拳基本保留了杨澄甫定型拳架的框架,在练习时要求侧
杨式太极拳118式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何明编定。何明曾先后受教于曾寿昌、李雅轩等。此套拳在李雅轩杨式太极拳115式的基
杨式太极拳103式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由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宗传人杨振铎编定。此套路在结构顺序、拳架内容上和杨澄甫在《太极
签名:记录与分享,一直在路上,一直积极,一直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