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和文化的区别,文化叫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它把知识内化于心,并且外化于行。他以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了,他已经变成了一种内生的智慧,一种大智慧,这才是一个根本之道。
厌繁就约初释:不重视或忽视复杂的事物,追求简约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简化生活,回归事物的本质。壶天山人诠释:这句话非常精妙
看到了事物的表象就马上去应对,去解决,而没有看到事物后面真正的本质,也就是发生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因为你不去解决根本的问题,实际上都是治标不治本,最终还是会出问题。
当美的和丑的移到镜子的前面,便自然呈现出他的美丑的一个景象。这个就是因景而生其心,所以叫生其心。它原本是无心的,因为对景一照,自然的就升起了心。而关键是一旦他离开了镜子,那么一切就归于空了,这个就叫无所住。
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初释:研究天底下的所有事物,根据已经晓得的理来推究出新的理,从而达到极致,明白所有的理。这是“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初释:要想穷究本心,他的途径就在于要知道自己的本性。要想发明本我的智慧,就要在于明格事物的道
圣人视百姓如刍狗这个概念。其实他讲的是他本身作为圣人来说,是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他是随顺众生的心情而进行教化和度化,这个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初释:互相存养,互相促进,本心和外物始终如一,不可分割。壶天山人诠释:这句话是知行合一的一个
“反身而诚”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自我反省,达到自己真心的认知;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反观内照,而见本心。只有反观内照,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就是自己的本来面目。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初释:忠实求真、切合实际的认知活动就是行,清醒感觉、精细体察的实践活动就是知
真正的快乐(乐)根植于人心本体之中,它虽与日常七情中的快乐有所不同,却也不完全脱离七情之乐的范畴。
尊德性而道问学初释:语出《中庸》。意谓君子既要尊重与生俱有的善性,又要经过学习、存养发展善性。宋代理学家、心学家据此提出
孟子说的良知良能就是阳明先生说的知、行。良知就是知,良能就是行。
《中庸》功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功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初释:《中庸》讲
所谓的客气是本来之气是元气,是如如不动的。但是受到后天的影响,包括主要是情绪的变化,导致气就不中正,所以就形成了客气,实际上都是一种情绪的发动之气。所以你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会发怒。
明善就是明觉自己的至善本性,也就是致良知的意思。他这个概念其实也就是他的这个大本,认知他的大本所在,正所谓本立而道生。
戒慎恐惧初释:语出《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初释:意为由于天生具有道德觉悟而有道德认识,这是圣人本性所固有的,是尽心知性;由于有了道
戒惧克治便是常提不放之功。其中的道理,根本的核心还是在于必有事焉。必有事焉是什么东西必有什么事?其实这个事指的就是天地间一大事,就是良知,就是天理。
知昼夜即知生死。初释:明白昼夜变化就知道生死。壶天山人诠释:其实这句话里面涵盖的就是一个小宇宙和大宇宙的观点。从一昼夜来
签名:中华国学真修实证的修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