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悟行学宫
  • 人的感知如何影响外部世界?

    感应之几初释:意为主体与客体之间微妙的感应。壶天山人诠释:感应之几其实是一个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间,它的一个非常微妙的一种

    2025-04-10 16:47
  • 中人以上,中人以下。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上”指的是那些具有中等或以上智力水平的人。“中人以下”则指的是那些智力水平中等或以下的人。

    2025-04-10 16:34
  • 刚善,刚恶;柔善,柔恶。

    刚善,刚恶;柔善,柔恶。初释:这是周敦颐对善恶的分类。周氏《通书》云:“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

    2025-04-09 16:36
  • 圣人与普通人有何区别?

    内心纯粹无杂念,符合天理而无人欲的境界。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有多大,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灵纯净,完全合乎天理,没有掺杂私欲。

    2025-04-09 16:18
  •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初释:语出《朱子语类》,比喻做事要痛下决心,功夫扎实。壶天山人诠释: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2025-04-08 16:40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究竟如何落地实践?

    真正的“讲求”如同在深山中寻路:既不能空谈方向而不迈步,也不能盲目赶路却迷失目标。

    2025-04-08 16:26
  •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鸢飞鱼跃初释:语出《诗经.大雅.旱鹿》:“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意为鹰飞蓝天,鱼跃深渊。壶天山人诠释:所谓鸢飞鱼跃,它实

    2025-04-07 17:54
  •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学习对个人与社会的双重价值,激发终身学习内驱力,超越功利求知,确立服务自我与社会的实践志向,实现知行合一的螺旋成长。

    2025-04-07 17:52
  • 孝悌为仁之本。

    孝悌为仁之本,孝指敬养父母,悌为敬事兄长。中国文化视其为伦理根基,认为仁爱始于家庭人伦的践履。古语"忠臣必出孝子之门",即强调孝悌是忠信品格的起点:居家能孝亲敬长,方能推而及于忠事家国。

    2025-04-03 15:35
  • 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

    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初释:不见不闻是良知的本体。壶天山人诠释:所谓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因为这个良知是人的本来面目,它是超

    2025-04-03 15:37
  • 未应不得先,已应不是后。

    未应不得先,已应不是后。初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意思是人的本体在未应中隐藏,在已应中显现,未应、已应互相包含,二者不

    2025-04-03 15:28
  •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义袭而取”的意思是指偶尔地、一时地出于冲动或情绪去做一件符合“义”的事情,而不是长期坚持道德实践所自然产生的“浩然之气”。

    2025-04-03 15:23
  • 凡知觉处便是心。

    凡知觉处便是心。初释:凡有知觉的地方就是心。壶天山人诠释: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就说你到底有没有心?你到底用不用心?其实他讲

    2025-04-03 14:38
  • 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

    "冲漠无朕"象征无极,为万事之始源;"万象森然"喻指太极,乃精之根源,居先天后天枢纽。二者恰似"未发之中"与"发而中节"的辩证——无极如蓄势待发的静默,太极似顺势而为的精准,共同构成认知的完整闭环。

    2025-04-03 14:36
  • 无深度,何以致广大?

    致广大初释:意思为致力于达到广博深厚的境界。壶天山人诠释:致广大。其实就像前面讲的一样,首先你要想追求广度,一定要把深度

    2025-04-03 14:14
  • 心生物,意连知,此间关系知多少?

    身体的主宰是心,而心的灵动明亮就是知,知的生发作用就是意,意所指向的对象就是物。

    2025-04-03 14:11
  •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尽精微初释:此句语出《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思为尽心于精细微妙之处。壶天山人诠释:所谓自广大而尽

    2025-04-02 16:52
  • 望道未见,乃是真见。

    在追求道的过程中,不执着于看到某种具体的、有形的道的显现或表象,而是能从内心深处、从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体悟中去理解和把握道,这才是真正的对道的领悟和见解。

    2025-04-02 16:21
  • 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

    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初释: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二,则其生物不测。”意为天地的法则是至诚

    2025-04-01 17:44
  • 天理大本与中和达道何解?

    儒家修身以中和为枢机:"中"乃心念未发之澄明本态,如静水映天;"和"为发而中节之应物智慧,似涟漪合律。守中以立大本,致和以达通途,体用相融,终成心行无碍之化境。

    2025-04-01 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