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世人但凡说到《自然》《科学》《柳叶刀》等杂志,必誉之为“国际顶级科学期刊”。理由只有一条——就是它们的“影响因子”高
本次专刊的主题是城市研究。这个 "城市" 是指具体的现代城市,上海就是现代城市的范本。然而我们要讨论文学
最近网上有一位作家,在微博上吐槽自己的著作中提到了“五胡乱华”,结果被出版社方面要求改为“少数民族南下”。这让很多网友感
距今半个多世纪前的1954年,中国文坛上卷起过一场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巨大风暴。事情起因于山东大学《文史哲》杂志19
《纽约客》杂志有这样一篇文章:我的母亲生在柏林,侥幸逃过犹太人的大屠杀。今年母亲节,我请她去看场电影。这部影片非常卖座,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他
我并不认同“文革”对“帝王将相文艺”的“左”倾讨伐,但如果“帝王戏”越过了多元化的合理背景而畸形“繁荣”,恐怕也不正常。
很多人说“中国缺少公共知识分子”,其实中国不是没这个传统,而是缺少平台(arena)。“专业人士”不算知识分子中国百年来
《伤逝》文末所署时间为1925年10月21日,其时,鲁迅与许广平已经确定恋爱关系。爱着的经验真实自然地流淌在文本的字里行
我已经写过几篇谈论高晓声修辞艺术的文章。《用算盘写作的作家》谈论了高晓声总是用让人物细细算账的方式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
问:过去常听人谈及,某某学者一生饱览诗书,学识渊博,却惜墨如金,很少著述,身后所留文字,寥寥无几,令人惋惜。出现这种情况
东方民族今日正面临着他们的精神价值急速崩溃的威胁,而取代这些精神价值的,却谈不上是西方精神里所产生的最优良产物。从这个角
拙文《〈丰乳肥臀〉:怎一个‘黄’字了得?——莫言病态美学趣味剖析》在网上亮相了有一段时间,虽然点击数量还过得去,但毕竟没
高晓声是一个有强烈的修辞意识的作家,也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对高晓声在修辞上的追求,语言上的造诣,此前的研究者注意得
在我学术成长的旅程上,三十八年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至关重要。此后关于“燕园三剑客”的说法广泛流传,作为小弟的我
龙年过了是蛇年,我们习惯把蛇叫做“小龙”,属蛇的人也往往说自己属“小龙”。人们也许觉得,总是把“蛇”这个字眼挂在嘴边,似
上海人有责任研究鲁迅李浴洋(以下简称“李”):陈老师,最近几年有幸和您多次聚谈,或在上海,或在北京,但正儿八经地给您作访
《南腔北调集·题记》载:一俯一仰,居然又到年底,邻近有几家放鞭爆,原来一过夜,就要“天增岁月人增寿”了。鲁迅对于旧历的过
1在最近一期(2009/2)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主办的《现代中文学刊》上面,读到甘阳先生的访谈,他提出中国学者应该“用中国
一关于宋代诗歌的主要变化和流派,所选各个诗人的简评裹讲了一些;关于诗歌反映的历史情况,在所选作品的注释裹也讲了一些。这里
签名: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