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那么大实力,为什么消耗不过俄罗斯?普京隐忍了20多年,才等来一战血仇的机会。
在俄乌冲突的纷争中,美国对俄罗斯的让步如同潮水退去,一次次在制裁的边缘徘徊,未能形成真正的压力;美国出卖欧洲,将能源危机的苦果推给盟友,欧洲在能源短缺的寒冬中颤抖,而美国却冷眼旁观,如同隔岸观火;美国出卖乌克兰,承诺的援助如同海市蜃楼,虚幻而遥远,乌克兰在战火中孤军奋战,如同被遗弃的孤舟,在风暴中挣扎。
美俄沙特的会谈,是普京找到的最后一块拼图。在这场会谈中,普京如同一位智者,巧妙地利用了能源这张王牌,将沙特拉入棋局,打破了美国的孤立策略。普京笑到了最后,因为他在这场博弈中,不仅稳固了俄罗斯的能源地位,更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俄罗斯的影响力。他的胜利,不仅是对美国的一次巧妙反击,更是对世界格局的一次深刻改写。今天这期节目我们深度聊聊美俄之间的博弈:
北约东扩,普京的隐忍开端
时间回溯到1994 年,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在叶利钦的领导下,国力衰微,百废待兴。此时,北约东扩的阴影开始笼罩俄罗斯。叶利钦深知北约东扩对俄罗斯地缘政治安全的巨大威胁,他站出来反对北约东扩,试图为俄罗斯争取一些战略空间。然而,他的反对如同微弱的呐喊,在西方国家的强势推进下,显得苍白无力。
仅仅过了10 年,到了 2004 年,局势愈发严峻。此时,普京已接过俄罗斯的领导权,尽管他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和坚定的决心,但俄罗斯当时的实力太弱,根本无法阻止北约的扩张步伐。就在这一年,北约一次就扩充了 7 个成员国 ,其中包括与俄罗斯接壤的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国的加入,使得北约的军事力量直接部署到了俄罗斯家门口,俄罗斯的战略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当时的俄罗斯,经济上陷入困境,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工业生产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在军事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的军事遗产虽庞大,但由于多年的经济低迷,军事装备老化严重,军队训练不足,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北约的步步紧逼,俄罗斯在军事和经济上都无力与之抗衡,普京只能选择隐忍,咽下这口气。这种隐忍,并非是软弱,而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为了俄罗斯的长远利益,不得不做出的艰难抉择。普京深知,在没有足够实力的情况下贸然对抗,只会让俄罗斯陷入更深的困境。
美国的战略误判
在美国眼中,俄罗斯在北约东扩的压力下毫无还手之力,这让美国产生了严重的战略误判。看到俄罗斯如此弱小无助,美国开始沾沾自喜,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其强劲对手,未来的战争模式将发生巨大转变。
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更是深信这一观点,他主导了一系列军事变革,其中对美国地面部队的裁减堪称大刀阔斧。在他看来,美国空军、海军和国民警卫队的数千架战机足以应对未来的战争威胁,地面部队的作用似乎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于是,1995 年时,美国一个月还能生产 87 万发炮弹,到了 2021 年,炮弹产量骤降至 1 个月 4 万发 。不仅如此,许多先进的地面武器项目也纷纷被裁减,像十字军自行火炮、多功能炮兵等都未能幸免。
美国陆军也开始了全面转型,朝着更轻、更快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轻型轮式装甲车旅。这种转型的背后,是对未来战争场景的一种设想:快速部署、灵活作战,在面对小规模冲突和非传统威胁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然而,这种设想忽略了大国之间可能发生的大规模地面冲突,以及地面部队在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在北约东扩的阴影下,普京并未一蹶不振,而是选择了卧薪尝胆,暗中积蓄力量。在这20 多年里,他在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精心布局和不懈努力,为未来的反击做着充分准备。
军事上,普京深知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国家的坚实后盾。他大力加强俄罗斯的军事建设,不断提升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在战略核力量方面,俄罗斯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和更新。例如,新型“锆石” 高超音速导弹已开始批量生产,这种导弹具有极快的速度和强大的突防能力,能够突破现有的防空反导系统,让俄罗斯在战略威慑上占据重要地位 。现代化武器装备在俄战略核力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 95%,“三位一体” 的海军核力量比例几乎达到 100% 。
外交上,普京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拓展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他深知,在国际舞台上,孤立无援的国家很难在大国博弈中取得优势。因此,俄罗斯重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拓展,无论是中东、亚太还是遥远的拉美、非洲,都能看到俄罗斯外交的身影。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这场冲突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美国和俄罗斯在军事资源、战略决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在面对美国及其盟友时的坚韧与实力。
在战略决策方面,俄罗斯展现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俄罗斯的战略目标是确保乌克兰不会成为对其安全构成威胁的存在,维护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罗斯在军事行动中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逐步推进,控制关键地区,削弱乌克兰的军事力量。相比之下,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决策则显得有些摇摆不定。美国一方面希望通过支持乌克兰来削弱俄罗斯,但又担心过度介入会引发与俄罗斯的直接冲突,导致局势失控。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美国在对乌援助的规模和力度上犹豫不决,时而加大援助,时而又有所保留。美国在外交上的态度也十分复杂,既与俄罗斯进行谈判,试图推动停火,又不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加剧冲突。这种摇摆不定的战略决策,不仅让乌克兰感到失望,也让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美国在俄乌冲突中还面临着国内政治的压力。美国国内对于是否继续支持乌克兰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一些人认为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已经过多,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还可能引发与俄罗斯的全面冲突,对美国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种国内政治的分歧,也使得美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战略决策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战略。
在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在军事资源投入和战略决策等方面都展现出了比美国更强的实力和决心。美国的战略误判和摇摆不定的决策,使其在这场冲突中逐渐陷入困境,而俄罗斯则凭借着自身的实力和坚定的决心,在冲突中占据了主动地位。
俄乌冲突的爆发,不仅是俄美之间实力的一次激烈碰撞,也深刻影响着未来的俄美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美俄在沙特的会谈,虽然标志着双方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寻求对话与缓和,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全面放弃对俄罗斯的压力或制裁。为什么这么说呢?
美国与俄罗斯在全球地缘政治中存在结构性矛盾,尤其是在东欧、中东等地区的利益冲突。即使双方在某些领域达成暂时共识,长期的战略竞争不会因此消失。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涉及经济、金融、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这些制裁是基于俄罗斯的行为而实施的。除非俄罗斯在核心问题上作出重大让步,否则美国不会轻易解除制裁。在美国国内,对俄罗斯的态度依然强硬,尤其是在国会和舆论中,反俄情绪根深蒂固。任何对俄罗斯的让步都可能被解读为软弱,从而对美国政府形成压力。美俄会谈更像是为了缓解短期紧张局势,或者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达成有限合作,但这并不代表美国会放弃对俄罗斯的整体遏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