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进KPI的「打工人围城」

老曾长谈玩转职场 2025-03-21 04:34:33

写字楼里,张宇盯着电脑屏幕上AI生成的初稿发呆。光标在删除键上反复徘徊,文档里那些工整的句子像排列整齐的积木——这真的是他要的「创作」吗?三个月前公司一纸通知,要求所有文案必须先用AI生成框架,他的工作突然从创作者退化成「高级拼贴工」。每天3小时修改AI的千字初稿,再硬凑出3000字的「深度内容」,工资条上的数字却纹丝不动。

这种荒诞正在席卷职场。设计师张琪连续三周收到AI生成的「高相似度方案」,原创作品在评审会上被批「缺乏现代感」;程序员小郑发现三天的工作量被AI压缩到15分钟,考核重点变成「优化机器代码的准确率」。当企业们将AI使用率塞进KPI体系,打工人的焦虑指数随着深夜的咖啡杯层层叠加。

一、当创作沦为文字拼图从业十二年的张宇第一次感受到职业尊严的撕裂。晨会变成AI操作培训,午休时间研究提示词优化,深夜要给机器产物注入「人类温度」。更荒诞的是,同事间形成了诡异的竞争链——有人为刷「AI适配度」数据,故意生成带错别字的初稿再手动修正。

「领导说这是降本增效,但我的时间成本翻了三倍。」他翻出手机里的日程表苦笑。曾经引以为豪的创意能力,如今退化成给AI查漏补缺的修补匠。当甲方在比稿现场直接调出竞品的AI提示词模板,整个行业的创作鄙视链正在重构。

二、职场围城里的荒诞现实设计师张琪的遭遇更具黑色幽默。她用三天打磨的原创方案,在评审会上被总监用AI生成的「现代感设计」当场替换。现在她的工作流被迫插入新环节:先把需求翻译成机器能理解的提示词,再给AI作品手动添加「不完美的人类笔触」。

数据揭示的真相更残酷。七成企业在绩效考核中新增AI使用指标,35岁以上员工平均每天多花2.5小时驯服AI。文案岗位需求断崖式下跌的同时,新兴的「AI内容审核员」岗位激增三倍。广告人李薇的遭遇成了时代注脚——她花2.8万元报名的AI创意课,结业作业被甲方指出「提示词抄袭」。

三、在机器缝隙中寻找微光当焦虑达到临界点,觉醒者开始摸索破局路径。某个加班的深夜,张宇在咖啡因刺激下突然顿悟:与其和AI拼生产效率,不如强化人类独有的「不完美价值」。

他开发出「三段式工作法」:先用AI生成初稿框架,再注入现场捕捉的细节——比如受访者说话时颤抖的指尖,最后用十二年积累的行业隐喻重构结论。设计师张琪则在社交平台分享「AI驯服日记」,把与机器斗智斗勇的过程做成表情包,意外收获十万粉丝。当「社交媒体影响力」成为她的新护城河,KPI考核里的「AI依赖度」反而成了反向勋章。

四、不可替代的人性元件这场人机博弈催生出新的生存法则。程序员小赵在调试AI代码时同步学习心理学,试图让机器理解人类的情感逻辑;某运营总监故意在周报中保留AI的荒谬错误,用反向证明为团队争取存在价值。

「我们不是在给AI打工,而是在教机器读懂人间烟火。」张宇的获奖作品印证了这个真理。当他把AI生成的冰冷数据替换成采访对象阳台上的多肉植物,那些蜷缩的叶片和错落的阴影,终于让文字找回了消失已久的温度。

五、35岁+打工人的突围指南在AI全面渗透职场的黎明前夜,这些行动策略或许能撕开一道裂缝:

建立「反脆弱」记忆库:每天记录AI无法复制的场景,比如客户摸鼻梁的小动作,或是会议室阳光移动的轨迹。创造混合价值:将AI操作经验转化为培训资本,有文案高手通过内训课时费抵消了降薪损失。抢占新赛道:成为「AI伦理观察员」或「人机协作设计师」,在尚未被机器覆盖的领域建立先发优势。

深夜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张宇在保存文档时故意给文件名加上「_human」后缀。这个小小的仪式感,是他留给职业尊严的最后的倔强。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