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这些行为,其实是孩子的求助信号

十点来读书 2024-10-17 16:27:24

有很多家长,都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某种行为而焦头烂额过。

一言不合,就乱发脾气,一遍遍上演“无理蛮横”;

拒绝交流,拖延成习惯,甚至熟练地“谎言连篇”……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

一个人出现一些问题行为的时候,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当孩子的行为一反常态时,先不要急着贴上“叛逆”的标签。

正如一句话所言:

“合格的父母,一定是位细致的解读者。”

从孩子的行为中,解读出内心的真实诉求,并给予孩子准确、有效的帮助。

这,才是真正走向孩子的第一步。

简·尼尔森曾在《正面管教》中写道:

每个不当行为的背后,都是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孩子。

前段时间,电台主播@小蕊的故事,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

小蕊是两个孩子的宝妈,一次,她带着俩人出去散步,在夜市上买了石膏娃娃。

在付过钱后,大宝一反懂事的常态,拿起娃娃就开始乱涂乱画。

小蕊连忙厉声制止,大宝非但没有住手,还扬言要摔碎它。

就在小蕊气愤至极时,大宝吼道:

“反正再怎么画,你还是只喜欢弟弟的!”

她猛地想起,在生活中,她总会下意识地更关注二宝。

长此以往,她在不经意间,早就把大宝放到了一边。

所以大宝才会一反常态,以无理取闹的方式表达“不满”。

孩子也许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他只是感受到不舒服,并本能地做出反应。

演员孙俪,也曾在微博上分享,儿子曾有段时间“像变了一个人”。

发脾气、不听话,甚至无缘无故和自己顶嘴。

趁假期请来心理老师后,才发现问题出在家长们的比较上。

孩子的压力和委屈无处发泄,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压抑和不满。

塞尔玛·巴特勒说过一句话:

孩子并不是在无理取闹,他们只是在用他们唯一知道的方式,试图被理解。

家长的反应,也往往决定了孩子是否会留下心理创伤。

我们应当孩子明白,遇到的问题,可以被理性且温柔地解决。

如此一来,孩子才会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平和的底气。

电视剧《小舍得》中,子悠的故事,让很多人印象深刻。

他曾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却在长期高压之下,出现了幻觉。

其实早在之前,他便有了撒谎的行为,隐瞒的也正是某些科目的真实分数。

这本该是他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为什么还要用谎言掩盖?

其实,子悠在掩盖的,是在母亲田雨岚十分严厉的管教下,内心自我价值的缺失。

若是没有达到母亲的期待,便是劈头盖脸一顿责罚,还有满眼的失望。

于是,为了迎合母亲,同时为了减轻自己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他开始了以谎言为盾。

子悠撒谎的背后,是勇气的匮乏、是对失败的恐惧,更是对理解的渴望。

曾经的邻居张阿姨,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她和丈夫经常吵架,家中如同没有硝烟的战场。

女儿小珂,便经常捏造自己在学校的优异表现,以此转移父母的注意力,避免煽风点火。

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暂时的和平氛围,此时的谎言,便是用来保护自己的“外壳”。

一朵花的绽放需要选择适宜的环境,孩子的每一次撒谎,也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努力寻求自我保护的方式。

给孩子允许真实的权利,给自己接纳宽容的空间,在松弛的氛围中,坦诚才能水到渠成。

往往这时,孩子便能敞开心扉,曾经不同用途的谎言,也都在不知不觉间悄悄退场。

前不久,身边的一位宝妈,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去年,她带着刚上二年级的女儿朋朋,转到了城里上学。

据她所言,那个时候,最让她苦恼的,并不是眼前压力的增加。

而是那个向来独立的女儿,仿佛忽然间“变小了好几岁”。

吃饭要妈妈喂,出去要手拉手,甚至晚上睡觉时,也要睡在妈妈身边才安心。

除此之外,她甚至央求妈妈和她一起上学。

“妈妈,你要是不陪我上学,我就不去了。”

面对这种反常,她从最初的不耐烦,到慢慢意识到,问题也许并不出在这里。

她联系了女儿的班主任,并和女儿开始了长达一周的谈心。

后来,她终于了解到,在校园里,同学们不喜欢从农村转来的朋朋,经常嘲笑和孤立她。

加上每日更新的课程进度,女儿感到力不从心,每次上学内心都充满了惶恐。

安全感十分匮乏时,便会无时无刻都希望妈妈陪在身边。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分离焦虑”。

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问题时,也许不会直接开口求助。

他本能地寻找自己的避风港,希望父母在身边,能够为自己带来安全感。

身为父母,请多一些包容和理解,抚平他内心的不安;多一些鼓励和拥抱,冲淡他内心的焦虑。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困难来临时,拥有愈发独立的自我。

0 阅读:45

十点来读书

简介: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