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真的这么不重要吗?谈人生力学

秦朔朋友圈 2024-11-24 02:45:48

头图由豆包生成,提示词:对着流星许愿

陈鲁豫给何猷君几个选项:财富、理想、责任、快乐、自由,让他排序。何猷君的选择是:理想-责任-财富-自由-快乐。

节目看到这里,我微微笑了。他很有教养,也很得体,面对镜头看起来诚恳又正能量。

可是,快乐真的这么不重要吗?

人们常说,人生如戏,游戏人生。玩游戏的人更觉得,生活仿佛一个真正的MMORPG(大型实时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处在社会网络中每个人都被定义的种种角色驱使向前。

每个人都可以在游戏中找到自己的玩法:打怪升级、社交交友、采集煅造、修建经营……最终的收获,可能是地盘大小,可能是全服排名,可能是人气值……可能是一次炸裂的战斗表现带来的集体记忆,或者,就单纯是片刻的抽离和开心。

在游戏中,我们总是面临一次次选择。选服务器,选角色,选外形,选技能,选装备,选战队,选师傅,选爱人……每个人有意无意成了“游戏”中的一员?而游戏也和现实一样,有物理引擎,有四季变化,有世俗伦理。

游戏的运营者站在“上帝”视角,洞察着芸芸众生的选择。除了物理规则,还有许许多多玩家不知道的数值和策划在改变着潮水的方向,也倾听着潮水的拍打。

现实游戏是否也有一种万能的“运营者”?他/她是以什么逻辑和目标来运营“人世间”这个超大型游戏?按照科学的解释,或许就是宇宙的规律在悄然组织起这个“游戏”。

韩国有个电视剧《鱿鱼游戏》给我们展现了故事的另一种打开方式,耳目一新,毛骨悚然。“缸中脑”理论也一直是诸多科学家和技术爱好者不曾放下的心结,马斯克也常常用大胆的言论来讲述这个假设。

至少在通常理解的科学范畴内,我们也已经认识到,除了支配外在世界的牛顿经典力学和爱因斯坦开启的宇宙混沌大门外,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也有一个个神奇的“宇宙”。它和外界相生相吸,一起运行着我们的“人生”。

假如神经元活动是人的意识“原子”,那么情绪反应就像是人的意识“力学”,有人说它是意识的副产品,就像引力成为质量的副产品。关于人生,仿佛它就是个“游戏”,我们也试图来总结一套关于它的“力学定律”,尝试着找到我们游戏其间的一些小小攻略。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的“力学”定律——情绪“力学”四定律。

定律一:情绪是人生改变状态和形态的根本原因。

我们从小就知道,客观事物的改变,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影响内因发挥作用。

内因,我们姑且称之为“动机”,有一套经典理论叫“马斯洛需求层次”。说到人的层次自下而上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依恋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需求。

这里涉及到大量社会学、心理学的名词界定,我们姑且用最通俗的方式去理解。生理需求是什么?是人类经过亿万年进化后,留在潜意识里的无意识的情绪反应,感到饿,感到内急,感到被吸引等等。

这种情绪反应是为了让人类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概率。安全当然也包括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前者也是进化的产物,有危险会害怕,有猛兽会逃跑,于是才有活着的人;后者是社会化的产物,在社会关系的构建和生活资料的丰富中达成内心的安全感……而爱、尊重、自我实现更为明显,是人的主观感受,属于有意识的情绪反应。

简而言之,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绪活动,经过各种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的解释,被定义成了丰富的行为动机,正是这些动机驱使人们采取行动,改变环境和生存状态。

我常常倾听老人和孩子的对话,里面透露出人被“训练”前后的不同反应。

小朋友说:“我今天又得了3张奖券。”

老人说:“你书包里错了好几个的听写本怎么不拿出来?”

小朋友说:“明天放假,今晚能不能出去吃披萨?”

老人说:“你怎么一点不为考试成绩难过?”

小朋友说:“这学期,我们学校有没有秋游?”

……

中间夹杂着小朋友对老人的应付和表态,夹杂着老人更多的批评和教育。

你看,如果我们仔细去倾听一个孩子自然情况下的动机,他们总是理所应当地挑选出生活中快乐的因子,把高兴的事情放大。虽然也有逃避大人压力和指责的原因,可是更多是童趣使然。我常常想,这不正是人的“聪明”之处吗?一个孩子高高兴兴去上学,是因为今天可能要考试,可能要被批评吗?不是,就是因为学校有更多乐子啊。一个孩子认真学习,是为了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吗?也不是,就是因为学习好了可以理直气壮找乐子啊,或者学习好了本身也是乐子的一部分啊。“趋利避害”实际上也是进化的“智慧”。

归根结底,“找乐子”恰恰成了人最初做一件事最自然而然的动机。如此反复,情绪成为触发行动,让人生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而承载情绪的大脑,就是我们人生的驾驶舱和司令部。所以当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习得行动的方法;用大量的教育完成需求层次的跃升,历尽千帆,记得奖赏自己,快乐是我们的起点,也是下一程的原油和动力。

定律二,情绪沿着时间的方向单向传播。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个故事,叫《触龙说赵太后》,里面说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赵太后爱护女儿,所以把她远嫁,想念她,但总是祝愿她不要回来,因为这样才能夫妇和谐,“有子孙相继为王也”;爱护儿子,所以把他送到齐国做人质,换取齐国出兵对抗秦国,这样儿子以后才能为国立功,安享“有功之尊,有劳之奉”而“自托于赵”。这个故事成为中国版“延迟满足”的经典,也成为很多中国父母奉为圭臬的宝典。

可是,燕后和长安君乐意接受这样的安排吗?他们是从远嫁和做人质的选择中感受到的赵太后的爱吗?如果是,那么远嫁的王昭君感受到爱了吗?做人质的秦异人和越王勾践感受到爱了吗?从史书来看,绝大多数和亲公主和质子的结局都是悲惨和心理扭曲的。

但我们从现代视角去解读,确实相信燕后和长安君的内心并不凄苦,因为“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以及“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恰恰是母亲当下不理性的情绪流露,表达出了拳拳爱子之心。

我想说什么呢?历史传承也好,当代理论也好,有太多关于自律和克制的教育,让我们放弃当下的感受,去换取未来的成就。

可是,每一个成年人都知道,30岁时的棉花糖再也吃不出童年的香甜了。反倒是旧时的一碗叉烧饭,搭载着彼时的满足和惊喜,在沧海桑田之后让重回巅峰的“食神”依然牵肠挂肚,黯然销魂。

踌躇满志的人啊,有时也允许自己及时行乐吧。没有人可以允诺你确定的“成功”,但自己可以定义当下的“快乐”。你当然可以选择精心烹饪一份营养的快乐“大餐”,精心选择未来的一个时点享用;但是也别忘了,前行路上,偶尔来点快乐“快餐”充充饥,相信我,你也需要它。

你无法把未来的愉悦塞进回忆,但过去的快乐会在后来的时光中反复回味。

定律三,情绪的作用是相互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有本书叫《幽微的人性》,里面讲述了许多乍一看瞠目结舌,仔细品读又扼腕共情的悲惨故事。

例如,一个自幼被父母抛弃的女孩,少女时便离家出走,遇人不淑,后与问题少年走到一起生下两个女儿。爱人吸毒被抓后,女孩自己无力养育两个女儿,便选择弃家而走,导致女儿活活饿死。这个故事不仅悲惨,甚至骇人听闻,可是在最终的悲剧发生前,女孩也只是许多不曾被爱护的女孩中的一个,只是后来的一系列不幸放大了最初那次“遗弃”的杀伤力。

“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善待,缺少健康的心理抚养,就会造成人格的缺失,长大后也很难做到善待他人。”

社会学有个说法叫“镜中我”。人们本身就是从和他人的互动中获得自身社会形象的“倒影”,找到自己的轮廓和标签。有意识的情绪往往是在社会生活中习得的,而如何表达情绪、反馈情绪,更是从一次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中“训练”出来的。

小朋友从学校回来,总是有一肚子话要分享。

“你知道吗?今天汪XX这样端着下巴对我说,你每天下午的时候好美啊!”

“你怎么说?”

“我就笑啊。我说‘是吗’?”

“下次你就说,我整天都很美啊!”

之后小朋友经常照镜子,对自己说;“我怎么这么美?”

“你知道,外表的美你已经很高分……”

“知道,还有内在的美,要好好学习……妈妈,你穿那件比较好看。”

说好话大概是这世上人人可以践行的最低成本的善举。但是说好话不代表没有观点。植物学家发现,即使赞美一株植物也会让它长得更好,而辱骂甚至会让植物枯萎。当我们把生活中的发现和意见用更为怡人的方式提出,不仅更容易被悦纳,也会把愉快的情绪和双方关联在一起,听者会内化这种愉悦感并回馈给其他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传播积极情绪这件事上,同样适用。

定律四,情绪是一系列化学反应的产物,会消耗或产生能量。

现在的科技界认为,人的快乐情绪和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等化学物质的分泌有关。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袁逖飞教授和跨机构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安慰剂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影响的研究论文,对过去27年来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整理,发现了安慰剂效应的时间依赖性,安慰剂效应和积极治疗效应随发表年份而持续增加,呈现出效应增长趋势。

安慰剂的使用本身代表了一种心理作用和情绪反应。也就是说,情绪能治疗情绪。因为情绪本身会激发大脑的化学反应,而新的化学反应又产生新的情绪结果。

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和产生。很流行的MBTI测试中,大家对E人和i人津津乐道。实际上,无论是哪种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能量的输入。即使是E人,疯狂输出后也会有感觉被抽空的一刻。

年轻人喜欢说;“我的CPU在发热……”调侃之中既有脑力紧张的意味,也有能量消耗过大的信号。

虽然我们对大脑的运行机理探究不过万分之一,但是已经大体知道大脑的整体性和神经元的连接效率,让一个人脑的算力可以接近超级计算机的1/50,而用能仅相当于一个灯泡(对比超级计算机同等情况下消耗一栋办公楼的能源的话)。但无论如何,如此精密的“仪器”,覆盖整个大脑的分工协作,需要消耗能量。

我的第一位老板、盛大网络集团创始人陈天桥,也是上文提到的天桥脑科学研究院的创始人和资助者,30岁就成为中国“首富”,是我心目中脑力和心力超凡的战略家、企业家。在“人生”游戏中,他是横跨多个领域“通关”的顶级“玩家”。但在严苛的自我要求和高强度经营业务的双重“压榨”下,他在事业鼎盛,个人风华正茂的三十多岁遭遇惊恐症的袭击,促使他不得不退出如日中天的中国互联网产业。大刀阔斧地做完减法后,很快他又把自己诊断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和资源转化为下一段事业的起点,再次成为脑科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发光体”。我们总是在亲身经历后才会承认,身体和精神都有极限,人要吃饭,也要“吃”精神食粮——那些让我们愉悦放松的东西,或许还要找到消耗我们精神的“黑洞”。

东方文化中对个体的规训是深入骨髓的。我们自幼读的故事就是《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程门立雪》《苏武牧羊》《凿壁偷光》《卧薪尝胆》……很励志,可是几乎每个故事都透露着淡淡的苦涩。这种“苦”真的是必经之路吗?哪些“苦”是通往“乐”的,哪些又是文化规训的结果。

还记得电影《美丽人生》中,那个“快乐”的父亲,他用一个游戏为儿子构建了一个坚强的堡垒,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保有了孩子心灵最后的色彩,是斑斓快乐的。

北欧是全世界社会福利最健全的地区,但同时也领跑全球的自杀率。这里的不快乐,更多和缺少“燃料”有关,高纬度日照短,福利好动力小。而我们近来遭遇的精神健康挑战则是压力、焦虑和心力损耗过多,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特有的“供能不足”的困扰。

其实每个折腾半生的“少年”回首来路都会发现,除了愈战愈勇的精神外,能支撑自己勇立潮头的恰恰是一种返璞的生活哲学,当中有智慧的取舍,更有归真的快乐。

快乐是奖赏型的情绪,是大脑保持健康和活跃的体现,也是进化和遗传的馈赠。快乐的人各有各的快乐,不快乐的人要么求而不得,要么不知何求。

开头我们提到何猷君的选择,其实财富、理想、责任、快乐、自由他都有。从媒体披露的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来看,他生活在一个积极情绪的环境中。父亲虽然忙碌,但对每个孩子都承担责任;母亲自身要强,也重视儿女的教育;妻子身在时尚圈,但生活中爽朗真诚,和他志趣相投、步调一致。在不匮乏的情况下做排序,何猷君把需要付出的选项放在了前面,把和自身感受相关的主动排在了后面。这其实是情绪饱满的输出态,令人赞赏,但不是适合每个人的榜样。

一路走来,作为一个“难而正确的路”的践行者,我也经历过苦行僧一般的历练,也品尝过酸甜苦辣、人情冷暖。如果重新来过,很多选择依然如故。但理性如我,也有情绪空耗的时候,也有能量不足的苦恼。过去我会硬撑,现在我也愿意借力打力,用情绪“力学”四定律去开发自己的快乐力,保养自己的生命力。

读到这里,我的朋友,在财富、名望、权力、成就之外,快乐仿佛是一个副产品,却恰恰是一个隐藏的“开关”。希望人生“力学”定律,也能助你做好人生选择题,快意人生。

/// END ///

No.607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上官芸

风险提示:人生“力学”定律为作者原创,主要属于逻辑类比和概括,除引用的第三方研究结论外,尚未经过严谨的科学推导和研究同僚的实验验证,关于“定律”的说法仅限于文学含义,请谨慎采纳。如有疑义,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