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是浙江省境内的最大河流,也叫浙江、渐江、罗刹江、之江,钱塘江不仅直接影响了浙江省的命名,还凭借气势恢宏的钱塘江大潮创下了天下奇观。自古至今,钱塘江潮都被誉为“天下第一潮”,这里独特的潮流环境也塑造了与众不同的渔业生态。
钱塘江大潮
很多人认为,钱塘江的下游水质浑浊,泥沙量多,且潮流波涛汹涌,不适合鱼类的生存,但事实并非如此。钱塘江的下游不仅有鱼,而且鱼的数量还不少,规格也很大。日前,钱塘江边一男子在退潮时徒手抓鱼的新闻登上了热搜,从视频中隐约可看出:抓到的大鱼神似鲢鱼或鳙鱼,体长目测在50cm以上。但令人疑惑的是,泥沙滚滚的钱塘江中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鱼呢?
这和钱塘江的水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广义上的钱塘江是一条大江,地跨浙江、安徽两省,流域内包括山地、盆地、平原三大类型,干流分为新安江、兰江、富春江以及钱塘江,支流包含分水江、乌溪江、婺江、曹娥江等。狭义上的钱塘江特指流域的下游河段,即富春江与浦阳江交汇后的干流河段。
钱塘江一路被山地、丘陵环绕,多数江段属于峡谷型河道,自然水质良好,沿岸植被覆盖率高,养料丰富,溶解氧数值高,为钱塘江的渔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禀赋。此外,钱塘江河床落差大,水流塑造形成了众多的浅滩和深潭,出名的有黄盆滩、桐庐滩、清水潭、鸡鸣潭等20多处滩潭,为野生鱼提供了越冬场和产卵场,天然适合“藏鱼”,鱼类资源出众。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的统计,钱塘江的鱼类区系组成相当多样,全江共记载有202种鱼,包含溪涧型、河川型、湖泊型、河口型、洄游型等多种生态型,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鲥鱼、塔鳊、子陵鱼。同时,钱塘江还盛产刀鱼、鲈鱼、鳗鱼等名贵鱼类,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鱼类不下40种,青、草、鲢、鳙、鲤、鲫、鳊、鲴、鳜、鲶、虹鳟、乌鳢、赤眼鳟等应有尽有。
在钱塘江的下游,江面开阔,水流湍急,入海口呈现为喇叭状,河底多为沙粒和淤泥,最大特点是水质浑浊(犹如“黄泥水”),水流受潮汐的控制和影响。在这段典型的潮汐型江道中,水质环境恶劣,江水频繁受到海水的反向侵蚀,河口处形成了广阔的盐度梯度带,不利于鱼类受精卵的孵化。部分鱼种的胚胎即便能自然孵化,也难以保证成活率,种群逐渐丧失了自繁能力。
但令人意外的是,钱塘江河口的鱼类资源却高达全水域的60%以上,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下游的有机碎屑极为丰富,河口水域淤泥深厚,养料富足,底栖生物储量可观,据估计,仅黄蚬的蕴藏量就高达1.5万吨以上,为高等的鱼类提供了食物来源。二是钱塘江河口靠近杭州湾,再往外就是广阔的东海,大量的河口性鱼类在附近栖息、繁衍。此外,像鲥鱼、刀鱼这类江海洄游性鱼类也会在江口聚集,常年季节性地大群涌现。因而在历史上,钱塘江的下游其实是渔业利用的重要场所。
在新安江和富春江水库建成后,大坝的拦蓄作用进一步改善了下游的水环境。据资料记载,在建坝前,每到洪水季节,江水便夹杂泥沙涌入下游,水色呈现为黄色乃至红色,当时的钱塘江年均输沙量高达795万吨,集中在5~6月份下泄。大坝建成后,来自新安江的泥沙提前在库区内沉淀,下游的新增沙量锐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口的水沙环境。
鱼类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钱塘江汹涌的大潮下,其实就隐藏着不少的生物资源。在海潮的作用下,江水泥沙含量俱增,盐度升高,溶氧下降,再加上水流的剧烈冲击,这时就有不少的大鱼会被“泥水”呛晕,失去自控能力,最终被冲上岸边,任由市民捡拾。这种独特的“潮头鱼”现象正是钱塘江的特色所在,和黄河下游出现的“流鱼”现象较为相似。
但二者有一点不同,那就是钱塘江的“潮头鱼”有海水倒灌的影响,江里的纯淡水鱼无法适应高盐度的水体,潮汐期间会产生剧烈的应激反应,成群跳出江面,类似于鱼群“炸水”,此时最易捕获鱼群。但潮头凶险莫测,暗流汹涌,当地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已全面禁止传统渔民抢捕“潮头鱼”。
不过,在钱塘江的海潮平息之后,浅滩上还能发现特殊的渔获,其中一种就是有名的“泥鱼”,学名为弹涂鱼。弹涂鱼是咸淡水双栖的小型鱼类,也是钱塘江滩涂地带的底栖性鱼种。在2022年7月,钱塘江大潮退去,大面积泥滩裸露,浅滩处就意外出现了大量“泥鱼”,引得当地居民争相捡拾。据推测,这些鱼群很可能是从近海洄游而来,停留在钱塘江滩涂中寻找配偶、繁殖产卵。
另一种情况则是被滞留的海水鱼,比如:河豚、花鲈、舌鳎等。同样是在2022年,有网友在钱塘江边发现了被搁浅的鲤鱼、草鱼,还有一种是窄体舌鳎,俗称龙利鱼、目鱼。舌鳎鱼是中国沿海常见的海水鱼,体长一般不超过30cm,味道鲜美,价格昂贵。受潮流影响,舌鳎等海水鱼偶尔也会进入钱塘江河口,并随“潮头鱼”被困在浅滩上。
钱塘江的“潮头鱼”会给渔业资源造成一定损失,但从现象的成因看,这一问题似乎是无解的困局,因为海潮的影响远非人力所能消除。但河口的水环境并非没有改善的余地,自然原因(潮汐作用)也不是钱塘江下游鱼类面临的主要困境。
调查资料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钱塘江下游的鱼类资源有149种,而在2014~2016年的资源调查中,科研工作者仅发现了57种,下降幅度高达61.7%,曾经兴盛一时的钱塘江鲥鱼、中华鲟、河豚等名贵鱼种逐渐消失,仅剩黄颡鱼、鲢鳙等少数鱼种能维持产量。
在调查期间,钱塘江下游鱼类面临的威胁主要来源于:
1,捕捞强度过大。在禁渔前,下游的渔获物中有一半以上的青鱼、草鱼、三角鲂仅有50~60g重,渔获以小鱼为主体。在调查区段,每个江段的作业船只均高达上百艘,富阳地区高达是200艘以上,其间还存在无证捕捞、电鱼偷鱼的现象,加剧了渔业资源的衰竭。
2,水质污染。钱塘江流经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经济区,金华和杭州等地存在发达的化工业、造纸业和印染业,在90年代曾大量排放污水,给鱼类的生存带来了不利影响。直到2004年,浙江省开始在钱塘江八大水系内开展污染防控,水质恶化的态势才得到制止。
为使鱼类通过自然繁殖补充资源种群,首先应重视生态保护,提高污水治理力度,加强执法和打击力度,其次应改善鱼类的栖息环境,同时辅以必要的增殖放流。通过多种措施并举,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塘江的鱼群或可重现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