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一亩小龙虾,产量能有多少斤?为何放苗一次,就能年年有虾?

张勋评社会 2023-06-16 02:04:01

小龙虾是我国长江流域常见的经济虾种,学名为克氏原螯虾,也叫淡水小龙虾、红螯虾,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并自带独特的社交属性,因而受到国内食客的推崇。

在20世纪末,我国便开始了小龙虾的规模化养殖,长江中下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养殖基地。养殖户们都知道,小龙虾繁殖习性特殊,排卵、受精、孵化全在洞穴内完成,后代成活率高,自然增殖能力强。

因此有网友提问:如果将小龙虾放入长满杂草的野塘中,让其自然繁殖,一两年内会泛滥成灾吗?相信很多人倾向于给出肯定的答案,但从科学角度看,小龙虾的繁殖对自然条件还是有严格的要求,这和生物学习性紧密相关。

小龙虾的生物学习性

将小龙虾放入野塘中,实现自然繁殖的首要前提就是能适应塘中的水环境,进而才能完成生长发育、产卵孵化等自然过程。

小龙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究竟如何?在水温、pH方面,小龙虾都有不俗的适应表现。

水温方面:科学试验表明,在零下15℃~40℃的水温中,小龙虾都能生存,可以说小龙虾对水温具有广适性。但最佳的温度范围还是20~30℃,在该室温范围内,小龙虾摄食旺盛,活动积极性高,生长速度最快。当水温低于20℃或高于30℃时,生长速度就会减慢,卵巢、精巢的发育进程也会进入迟滞状态。

pH方面:小龙虾喜欢生活在微碱性的淡水环境中,pH为7~9的水质都适宜小龙虾的生存。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水环境的酸碱度普遍能满足这一条件,因此在野外水域,小龙虾的潜在栖息地相当广泛。

除了环境适应性,小龙虾还有其他特殊的生活习性,也关系到自然种群的生存、增殖效果。

食性:小龙虾是杂食性动物,自然情况下以小鱼小虾、浮游生物、维管束植物、底栖动物为食,在人工环境下还能捕食丰年虾的无节幼体,成虾可摄食配合饲料。具体到“长满野草”的野塘中,一般默认维管束植物丰富,浮游动物、水生昆虫较多,这些生物都可以作为小龙虾的天然食物。

昼伏夜出:小龙虾有昼伏夜出的活动特点,白天隐藏在洞穴中或遮蔽物下,活动量小,日落后才外出觅食或寻找配偶,且大部分都聚集在水位较浅的草滩附近。在野塘中,茂密的杂草可为小龙虾提供隐蔽的栖息地,有利于在白天遮挡日光,创造庇荫环境。

喜掘洞:小龙虾有发达的螯肢,掘洞能力较强,洞穴可作为栖息、繁殖场所,也可用作避暑、避敌场所。研究显示,当体长达到1.5cm时,幼虾就具备了掘洞能力,一夜就能挖掘出10~20cm深的洞穴。野塘的底质条件一般为泥质底,基础松软,便于小龙虾挖掘洞穴。

野塘中食物充足、水草茂密、底质条件好,具备了可供小龙虾栖息、繁衍的优良条件,种虾大概率能完成自然繁殖。在繁殖期,一尾雄虾能与多尾雌虾交配,精荚通过交接器被储存到雌虾的纳精囊中,精子的活性可保持2~8个月,直到雌虾的卵巢发由苍白色、橙色过渡为茶色、豆沙色,这标志着卵子完全成熟。

雌虾的产卵量有多有少,从几十粒到数百粒不等,大部分在200~300粒左右。小龙虾的产卵量确实可观,但受精卵的孵化还受到两个关键指标的影响:溶氧和水温。溶氧的问题容易解决,雌虾在抱卵时会将腹部贴近洞穴的积水中,使受精卵保持湿润状态,同时摆动腹部,带动水流,提供胚胎孵化所需的溶氧。

最关键的还是温度。在适宜范围内,水体温度越高,孵化的速度就越快。当水温为25℃时,受精卵只需15天就能孵化成仔虾,而在35℃条件下,受精卵10天内即可完成孵化,但在低温条件下,孵化期可长达几个月,严重影响繁殖速度。例如:在9月份受精的卵子,一般20天左右就可孵出幼体,但在11月受精的卵子,则要等到第二年3月份才能孵出,时间差异极大。

因此,将一批小龙虾放入野塘中,首批种虾繁殖的时间至关重要:在高温期繁殖,当年就能产生后代;在低温期繁殖,则在次年3~5月份还可能会出现抱卵虾,繁殖速度相差悬殊。只有具备了所有环境要素,小龙虾才可能出现“过度繁殖”的情况,但一两年内“泛滥”的几率并不高。

小龙虾的放养:具有“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特点

在养殖实践中,小龙虾具有“一次放苗、多年养殖”的特点。

相关原理是这样的:养殖户先用地笼分期捕捞,原则是捕大留小,30g以上的大规格成虾优先供应市场,剩余的小个体虾继续留在池塘中饲养,经过自然繁殖,便可为来年提供天然的虾苗。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不言而喻,养殖户们省时省力又省心,只需放养一次虾苗,就能保证年年有虾可捕。

但也有专家提出,自繁自育是我国最常见的小龙虾育苗方式,长期依赖自繁自育也存在弊端,一是繁殖的亲本多是生长慢、规格小的低品质种虾,存在甲壳厚重、头大身小、免疫力低下的缺点,其后代生长性能不佳,成活率低,影响效益;二是近亲繁殖的概率增加,加速种质衰退;三是亲虾滞留在塘内,养殖户无法彻底清塘消毒,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大量滋生,无异于增加了养殖风险。

相比人工池塘,在野塘中放养小龙虾似乎更有优势,中间缺少了人为的筛选过程,池塘中体质健壮、活动力强、无病无伤的种虾可以充分繁殖,后代的生存能力更强。但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只有在严格防止外逃的情况下,野塘中的小龙虾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否则就会成为生态隐患。

小龙虾是我国的外来入侵物种,国内首次引入的时间可追溯到1929年,此后小龙虾的分布地不断扩大,从长江下游的江苏、安徽扩散到了上游的四川、重庆、云南等地,野外踪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野生小龙虾更偏好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婪,摄食量大,不仅会抢占本土物种的生态位和生存空间,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干扰自然捕食链,有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后果。

因此,小龙虾的养殖是一把双刃剑,生产中要遵循科学放养、严格防逃的原则,加强生态防护,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影响。

放养一亩小龙虾,产量有多高?

小龙虾的亩产量究竟能达到多少斤?我们先来看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2021年,我国小龙虾养殖总面积达2600万亩,总产量量263.36万吨,计算得出的平均亩产量为202斤。2022年的情况大致类似,全国总面积2800万亩,总产量约300万吨,平均亩产量为214斤。

就全国现状来看,小龙虾正常的亩产水平在200~210斤左右。其中在精养模式中,亩产量还能达到300~500斤/亩的水平,技术高超的养殖户能实现600~700斤/亩的成绩。

《畜禽·水产养殖》期刊报道了一种一年双收的小龙虾高产模式,每亩产量平均达到了700斤,该技术充分利用了小龙虾的生长特点,在池塘中部设置了1~2条坡比为1:3的堤坝,便于小龙虾打洞穴居。养殖前期先彻底消毒肥水,并在深水区按50~100cm的行距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配套放养优质虾苗,每亩投放10000尾左右,规格为200尾/公斤。

中期是日常的水质管理和饵料投喂,饲料蛋白含量为32%~36%,坚持早晚巡塘和病害防控。最终在当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该模式完成第一次出虾,比常规虾提前一个月上市,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价格。

首次出虾剩余的小龙虾留在池中继续饲养,直到当年11月长成大虾,再利用冲水形成微流水,诱使小龙虾进入地笼,捕捞后集中在冬季紧俏上市。

亩产700斤的数据是两次出虾相加的结果,分批出虾使小龙虾充分利用了有限的池塘空间,实现了最佳的生长密度,但相应的劳动强度也更高。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繁养分离、稻虾种养、蟹池混养、藕田套养等模式日趋成熟,未来的亩产效益还有望进一步提高,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0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