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南海对峙,这次是渔业!越南渔船现身西沙,中国海警现场驱离

张勋评社会 2023-06-17 06:52:02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海,且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边缘海,自然海域面积35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在中国以外,南海周边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都视南海为“聚宝盆”,频繁掠夺我国鱼类资源。其中,越南渔民的偷捕现象颇为常见。

日前,有中国小伙驾船前往西沙守岛,刚落脚没多久便看到两艘越南渔船闯入西沙海域非法捕鱼。小伙警告无果后直接求助中国海警,我方迅速出动一艘海警船前往现场,两艘越南渔船见状立即停止作业,灰溜溜逃离了现场。

这种打游击式的偷捕行为在中国、越南渔民的海上对峙中经常发生,中国海警船在驱离越南渔船、保护我国渔民的利益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不只是越南!南海渔业资源遭外籍渔民觊觎

南海是我国最具战略价值的边缘海,我国渔民在南海开发鱼类资源,是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海洋权益的合法行为。我国向来高度重视南海渔业的开发,并提出了“南海开发,渔业先行”的战略决策。

南海渔获归港

从资源的丰富度上看,南海具有渤海、黄海和东海都无法比拟的优势,资源蕴藏量巨大,开发前景可观。据不完全统计,南海的鱼类数以千计,仅中沙群岛附近海域就有2000种左右,经济鱼类约有800种。南海不仅盛产大眼鲷、红鳍笛鲷、马面鲀、海鳗等名贵鱼,还有高密度的带鱼、蓝圆鰺、沙丁鱼资源,经济价值不可限量。

在产量方面,南海堪称中国最大的“海洋鱼库”,渔获总量占全球的12%,是世界最高产的五大“海上粮仓”之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平台的信息显示,全球约有55%的海洋捕捞船聚集在南海海域,东南亚国家的捕鱼队伍不容小视。

2023年6月15日,南海船舶的数量密度分度情况

依靠南海的渔业资源,很多东南亚国家成功跻身“世界渔业大国”的行列。根据产量排名,印度尼西亚为全球第2大海洋捕捞国,越南排名第8,菲律宾排名第10,马来西亚排名第11,这些国家无一例外,主要渔获所得均来自于南海,部分国家的依赖度达到了100%。

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渔获量占比

据《世界地理研究》期刊报道,有三个国家的海洋捕捞产量高度依赖南海,分别是越南、文莱和菲律宾,南海贡献了其100%的海洋捕捞量。此外,印度尼西亚约有68%的海产渔获捕自南海,马来西亚的这一比例则为51%。由此可见,南海对周边国家渔业产量的贡献不容低估。

具体到西沙海域,与中国渔民争夺渔业资源最激烈的当属越南渔民,这和西沙群岛的位置有关。

西沙群岛位于南海的中西部偏北位置,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群岛距离越南海岸约320km,距离海南三亚约340km,距离菲律宾、马来西亚就比较远了,分别是850km、1200km。因此,越南渔民在位置上占有先天优势,燃油成本较低,因此常在西沙群岛附近和我国渔民对峙。

除了西沙海域,越南渔船还擅自扩张捕鱼范围,将作业区域扩散到了海南岛周边海域。这点从中越两国渔船的分布图上就能看出端倪。

以2018年的渔业活动为例,当年中国渔船基本集中在北部湾、海南岛周边以及广东东南部等近海地区,“就近捕捞”的特点突出,深入南海诸岛捕鱼的渔船只占很小一部分。

2018年南海渔船活动强度分布(含中国、越南渔船)

而在同一年,越南的渔船密度分布有两个热点区域,第一个是位于东南部的河口地区,最大点密度达到20以上,另一个则集中在广阔的北部海域,以北部湾西北部为核心区域,继而向东部扩散,对海南岛构成“包围态势”,包括西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也分布有大量的越南渔船。

2018年中国、越南渔船的活动分布图

对越南渔船的非法捕鱼行为,一方面要保持高度警惕,加强监管力度,一方面也有应做好资源评估和养护,警惕渔业资源衰退。

南海为何能成为“海上鱼库”?要警惕渔业资源的衰退

南海能成为“海上渔库”,离不开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我国最大、最深的陆缘海,南海平均水深达到了1212m,最大水深为5559m,广阔的海域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生存空间。南海拥有独特的沟-湖-盆构造体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天然岛礁、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热带生态系统的分布区,为海洋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繁殖、栖息场所。

南海还是著名的索饵场,红河、湄公河、珠江、韩江等多国河流注入南海,河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为浮游生物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在南海的沿岸流、暖流、黑潮南海分支以及中部环流等跨界海流的作用下,营养物质被带到海水表层,吸引大量的海洋生物聚集,造就了富饶的世界级渔场。在我国52个重要渔场中,有21个位于南海海域,而这还只是未充分开发的结果。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的重心在于近海,南海海域捕捞强度的95%都集中在北部沿海附近,100m以内的浅海区深受过度捕捞的困扰。随着鱼类资源的衰退,我国近海的捕鱼成本、捕捞难度与日俱增,以资源著称的舟山渔场辉煌不再,黄海、东海渔获量将低,南海陆架区的渔获结构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据统计,在21世纪初期,南海北部陆架区的鱼类资源密度降至低位,浅海区的密度仅为0.2吨/平方公里,相当于原始界密度的5%、最适密度的10%。外海的资源密度比近海稍高,能达到0.3吨/平方公里,但也只是原始密度的14%、最适密度的33%。

另一个显著变化的指标是渔获物的质量。根据经济价值的高低,南海的鱼类可分为优质鱼和劣质鱼。在20世纪50年代,南海陆架区优劣鱼的比例为8:2,但到了2008年,优劣鱼的比例变为了1:5。渔获中处于较低生态位的小型鱼、幼龄鱼、低价值鱼显著增多,有超过70%的渔获都属于劣质鱼,这再次反映出南海鱼类结构的剧变。

变化的动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首先,内因是我国渔船普遍在近海耕耘,对南海外海的捕捞力度有限。单论资源的丰富程度,南海外海颇具开发前景,早在1970年代,中科院就在西沙、中沙、南沙北部探测到了高密度的黄鳍金枪鱼、鲣鱼、乌贼等大洋性物种,均可作为渔业对象。但对渔民来说,与高价值渔获相对的则是路途远、风浪高、成本大,因此深入远洋捕鱼的积极性不高。

外因则是周边国家的掠夺性捕捞。以越南为例,该国在《联合海洋公约法》实施后,以建设专属经济区为由,促使越南渔民和我国渔民争夺鱼类资源,双方纠纷不断。据统计,仅在1975~1999年间,越南在北部湾抓扣我国渔船事件共有674起,涉及1359艘渔船。直到2004年,中越双方签署《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设立了北部湾共同渔区,中越渔民在北部湾的对峙才得以缓和。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峙彻底消除。自我国在1999年实施《南海休渔令》以来,越南方面一直未和我国就休渔制度达成协议,越南渔民在我国休渔期内越界作业的情况时有发生。前文提到两艘越南渔船闯入我国西沙海域偷捕,发生的背景正是南海禁渔期(每年5月1日到8月16日),禁渔区域覆盖了西沙、中沙、东沙乃至海南岛在内的广大海域,此时就需要加强对越南渔民活动状态的监视。

我国的南海禁渔区范围

从中可以看出,中越两国对南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相差悬殊,我国主张捕养结合,兼顾渔业捕捞与资源修复,所有的捕捞活动都在合理时间、合法范围内进行。而越南则是单方面、无节制的过度捕捞,渔民缺乏资源养护意识,只顾盲目捕捞与利益牟取,忽视了鱼类的繁殖期和合法渔区的范围,这种行为无疑会加剧资源的衰退。

中国海警船为渔民作业保驾护航

中国海警是我国渔民奔赴南海作业的最可靠力量,面对越南渔船的无赖行为,中国海警船发挥了“控护兼备”的核心作用。

自2013年中国海警组建以来,我国用10年时间建造出全球最大的海警舰队,现有150余艘海警船服役,排水量从千吨级到万吨级不等,数千吨的大中型执法船数量不断增多。比如:排水量3000吨的海警3306、3300吨的海警3368、3980吨的海警2308以及4590吨的海警3469、4450吨的海警3411等,在巡视南海岛礁时可以绝对优势压制越南海警船。

我国海警舰船中的旗舰船只是两艘12000吨级、被誉为“世界最大海警船”的2901号和3901号,均可作为大型远洋综合巡逻舰使用。装备方面的配置堪称顶级。以3901为例,舰上配有76mm速射舰炮,两挺高射机枪,两门副炮,还有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可搭载两架直-8直升机。3901的烟道两侧还装有玻璃钢高速巡逻艇和一艘逃生船,可配合母舰开展远海巡逻、海上执法、救助、登岛等行动。

随着中国海警舰队的崛起,我国的海警船在性能方面全面领先于南海周边国家,新型舰船不仅具备吨位大、适航性好、自持力强、续航时间长等优点,还具有优异的耐冲撞性能和航速优势。

以航速为例,南海周边国家的执法船平均航速为15节左右,而以3901为代表的舰船则能达到25节的航速,海上机动性能位居一流。在一个小时内,我国海警船比其他国家的执法船多航行18.52km,有利于我方在海上争端中占据主动地位。

未来我国还将建成规模更大、性能更强的海警编队,常态化巡航范围将扩大到位置更远的南海岛礁,这对于我国渔民稳定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0 阅读:0

张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