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京大屠杀,不能遗忘张纯如女士

北京吴刚律师 2025-01-05 21:25:16

张纯如女士(Iris Chang,1968年3月28日-2004年11月9日),1968年3月28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祖籍江苏淮安。她是第二代美国华裔,出身于一个充满学术气息的家庭。父亲张绍进是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物理学教授,母亲张盈盈是该校的微生物学教授。从小,张纯如便对文学充满热情,10岁时便将自己创作的故事和诗歌自制成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

1985年,张纯如进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最初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学双学位,后因对文学的热爱,转入新闻系学习。1989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新闻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她在芝加哥短暂从事记者工作,随后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获得写作硕士学位,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纯如在短暂的36年人生中出版了《蚕丝:钱学森传》《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美国华人史》3部著作。其中,《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这部书可以说是她对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历史贡献。因为这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充分研究、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英文著作。张纯如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实地走访,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为这段历史的国际认知做出了开创性的卓越贡献。

1997年,出版社Basic Books出版了张纯如心血之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在这本书里,张纯如如同一位勇敢的探险者,深入历史的黑暗深渊,挖掘出那些被刻意隐藏的真相。书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暴行,包括强奸、虐待、屠杀等罪行,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在战火与兽行中惨遭摧残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于西方国家的读者眼前。张纯如用她细腻而有力的笔触,让那段惨痛的历史仿佛穿越时空,直击读者的心灵,唤起人们对和平的珍视与对历史的敬畏。

值得一提的是,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德国商人约翰·拉贝的“战争日记”,为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

在该书出版之前,欧美国家对南京大屠杀的了解和研究相对匮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弱国无外交:自二战胜利以来的几十年中,西方主流社会对日军侵华史实的宣传较少,声音较弱。西方媒体和学术界更多关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而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中的暴行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报道。

2.历史认知差异:西方国家的历史教育和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欧洲战场,对亚洲战场的历史事件了解不够深入。南京大屠杀作为发生在亚洲的历史事件,未能在欧美国家的历史认知中占据重要位置。

3.史料获取困难: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原始资料多为中文,而欧美学者在语言和资料获取上存在一定的障碍。此外,一些重要的历史资料如《拉贝日记》等在当时也未被广泛知晓。

2004年11月9日,浩瀚宇宙中一颗代表人类的璀璨星辰突然陨落。张纯如在长期的精神压力和抑郁症的折磨下,选择了自杀,结束了她36岁的生命。在撰写《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期间,她接触了大量的血腥和残酷的历史资料,那些惨绝人寰的场景如同噩梦般萦绕在她的脑海中,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她曾说:“我每天都在和魔鬼打交道。”

张纯如的突然离世,让无数热爱和平的人们扼腕叹息。她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以一己之力,唤醒了世界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关注,让那段被遗忘的惨痛往事重新被世人铭记。她的勇气和执着,如同一束明亮的光芒,照亮了历史的阴暗角落,激励着无数人去追寻真相,捍卫正义。

张纯如用她的生命告诉我们:真相和正义永远值得我们去追寻和捍卫,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历史的真相而努力,为人类的和平而奋斗。

纪念张纯如女士,也是纪念南京大屠杀。

纪念历史的悲剧,是为了不让悲剧再成为历史。

张纯如女士千古!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