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灭秦后,为何不称帝,反而大肆分封诸侯留下隐患?
首先,笔者要向大家解释一件事:
采用郡县制或分封制,决定霸王或皇帝,这其实是两个问题。
当然了,这两个问题中有很高的关联性。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与项羽推翻暴秦,其实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秦始皇统一六国,靠的是“奋六世之余烈”,靠的是大秦世代君王的努力。
而从嬴政登基开始,中原就再也不存在一个能够凌驾于他之上的人了。
灭掉六国后,和嬴政在等级上平起平坐的人更是不复存在。
嬴政就算“称皇帝”,也不过是让自己的称号更加响亮罢了。
而项羽推翻秦朝后,他的地位可不能和嬴政相提并论。
首先,项羽上面还有个顶头上司——楚怀王。
而且六国势力也并不完全听命于项羽。
面临这个情况,项羽仰尊楚怀王为义帝,给自己册封“西楚霸王”,其实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至于“皇帝”这个称号,项羽可能也觉得不太吉利。
毕竟这个称号是秦朝才有的,而秦朝,是项羽自己亲手推翻的。
秦朝用了“皇帝”,却二世而亡,而周朝用了“王”,却有八百年天下。
更何况项羽对秦朝还有着近乎癫狂的仇视,因此阿房宫才会被项羽一把火烧掉。
对于“皇帝”这个称号,项羽肯定也是十分仇视的。
当然,这些在历史上并没有正式记载,以上内容纯属笔者个人猜测,所以大家看看就好了。
而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建立起来的是属于自己的绝对权威。
放眼四海,没有任何一股势力有能力和大秦相提并论,更不可能质疑大秦的权威。
而秦始皇想要怎么统治天下,是他自己的事,他本人就可以决定。
秦始皇所做的,是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中做出选择。
而项羽灭秦之后,并没有能够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权威。
在所有反秦势力中,项羽充其量也就是其中一股较强的势力罢了,更何况他上边还有个楚怀王。
虽然项羽在军事上天纵奇才,战无不胜,但实际上在灭秦之后,项羽并没有能力独自吃下这块蛋糕。
把蛋糕切成十八份,分给十八路诸侯,实际上是一个无奈之举。
人性是自私的,能够自己独吞,肯定就不愿意分给其他人。
但项羽无力独吞,就只能采取“分封”这个老路子了。
就如同现在的联合国,联合国秘书长每天都要应对不同的国家,多麻烦。
如果把地球统一成一个国家,那多方便,建立统一的军政权、财政权,调令全世界。
想一想都觉得很壮观。
可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项羽当时分封的,都是有自己地盘和军队的人。
燕王臧荼,是燕地的实际统帅,都城为蓟县,由于和项羽距离实在过于遥远,所以项羽一直对他没什么兴趣。
河南王申阳,将整个河南地区纳入手中,都城为洛阳,后来迎接项羽南下。
临江王共敖,大家一看这个姓氏就知道此人是楚国贵族,他率领部队攻下了南郡。
这些人都是些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一方诸侯,地盘也都是自己费力、费钱打下来的。
凭什么项羽一张嘴,就要把所有东西都让出去?
项羽做西楚霸王,给大家一个合理合法的名分,大家也都愿意给他面子,让他安安稳稳地做一个秩序管理者。
而且项羽成了“霸王”,也可以趁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对自己亲近的人分多一点,而与自己不和的人分少一点,都是可以的。
项羽的地位,在当时就是一个拥有实权的联合国,但也不可能完全命令其他国家。
而且项羽在分封的时候,也花费了许多心思。
他把最大的敌人了刘邦分到了汉中这个不毛之地,而天下最富强的秦地被他一分为三,分别给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
这既避免了秦地再次富强,还可以让三人作为屏障,抵挡刘邦,一举两得。
其他地区也都遵循这个原则,比如齐地一分为三,分别给了田都、田安和田市。
而齐国实际掌权者齐相田荣和赵国陈余因为当时并没有派兵支援项羽,所以项羽直接大手一挥,忽略了他俩,并未给予任何封地。
不过这也导致两人最先跳起来闹事,让项羽疲于奔命,给了刘邦可乘之机,让刘邦再次发展壮大。
最后,笔者还要给大家解释一件事情。
在项羽的眼里“霸王”和“皇帝”其实没什么区别。
在解释“霸王”含义的时候,项羽也曾名言“霸王,乃诸侯之长”。
也就是说“霸王”是诸侯的管理者,凌驾于诸侯之上的存在,可以决断诸侯之间的矛盾(当然诸侯愿不愿意听另说)。
之后的项羽也没有忘记称霸天下的梦想,他一直在进攻其他诸侯国,扩大自己的领地。
特别是齐国,一直都是项羽扩种阵地的前线。
之后四年的楚汉之争,也是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的战争。
如果项羽无心争霸天下,何必和刘邦兵戈相见呢?
只不过,在项羽眼中,天下共主应该是“霸王”,而不是“皇帝”。
不过这两者都是独尊地位,有什么区别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