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写了党项羌,那就不得不写吐蕃了,都是古羌后裔,岂能厚此薄彼,何况西藏的归属问题至关重要。为了帮助大家跟昂撒狗辩论的时候,有充分的历史根据,故专门为吐蕃单开一章,详述西藏为什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吐蕃族源青藏高原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土著居民在旧石器时代便已出现,创造出了属于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游牧和狩猎是他们的主要生产方式,农业生产也有,但并非主流。
由于远离中原,藏人几乎与世隔绝,所以并无文献记录这一时期的藏人生活,我们现在只能从偶尔发掘出的考古文物中简单勾勒藏人先民的生活片段。
原始社会时期,中国西部地区便居住着大量以游牧为生的古羌族,他们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与华夏部落交往较多。而居住在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族则与川藏地区的土著,多有交往。
先秦时期,随着中原王朝的势力日渐强大,许多古羌部落开始了大规模迁徙,一部分选择内附,与华夏各族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另有一部分则不断远迁,或向西,或向南,以躲避侵扰,艰难求生。
秦汉时期,古羌按照所居地域基本可划分为东羌与西羌两大分支。东羌便是内附中原的古羌人,西羌则是散居在新疆、青海、西藏、甘肃、四川等地的保留有古羌传统的羌人。后来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地区的许多民族都跟西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样约莫是在秦汉时期,西羌的一支名为发羌的部落,从四川西部迁入藏南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发羌国,以发羌为主体的西羌后裔与藏地土著融合,成为吐蕃最早的先民,该事件被称为发羌入藏。
公元101年,西羌的另一支唐旄羌,以逻些(拉萨)为中心建立了唐旄国,与发羌国并立,成为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政权之一。
唐旄国由大小女王统治,另外西藏地区还有苏毗国与女国两个西羌政权,同样是女王统治,三者有何关系,在下才疏学浅,不得而知,如有知晓者烦请告知,先行拜谢。
《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大概率就是以这几个女王国为原型。
汉武帝时期,迁居四川地区的越巂(音西)羌,也叫牦牛羌,西迁入藏,进入雅砻河谷(雅鲁藏布江支流),后逐步发展为六部,故又称六牦牛部或雅砻部落。
据说高天之上的中央,居住着六父王天神,天神有七个王子,是西藏神话中的七位天神,其中老四名叫弃端已,弃端已的第三子名叫弃聂弃。
弃聂弃来到人间游历,行至牦牛六部后定居下来,自成一部并降服了其余六部,成为六牦牛部的王,而六部酋长则被称作父王六臣。与牦牛部互通婚姻的其他三个部落则被称作母后三臣。他们形成了吐蕃最早的贵族集团
弃聂弃自认功勋卓著,于是封自己为赞普,即雄伟的丈夫。此后赞普便成为了西藏地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与中原的皇帝、蒙古的可汗一个意思。
弃聂弃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之后鹘提悉勃野便成为吐蕃王室的姓氏。
吐蕃王系第一个赞普,天赤七王之首聂赤赞普,应该就是神话中的弃聂弃赞普。
六牦牛部起初也是臣服于发羌,部落实力强大后,吞并发羌,自称宝髻(音即),逐渐成为西藏地区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弃聂弃之后,赞普一共传了三十二代。
到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六牦牛部征服了雪域高原的其他政权,统一了整个西藏地区,正式建立吐蕃王国,六牦牛部成为吐蕃王族。吐蕃族自此逐渐形成,后来发展成了藏族。
在唐以前,对西藏地区的称呼是藏、蕃、藏蕃,统治该地区的主要政权有发羌、女国、象雄、宝髻、附国、苏毗等。唐以后,吐蕃王国建立,西藏被称作吐蕃,至于为何用吐蕃之名,史学界争议极多,尚无定论,在此不作赘述。
吐蕃的创世神话元末明初,藏传佛教萨迦派的高僧索南坚赞,撰写了一部巨著,名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正法源流史》,简称《西藏王统记》或《王统世系明鉴》,该书以吐蕃王朝历代赞普为主线,叙述了整个吐蕃王朝的政治、军事和宗教文化的历史。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著作。
在该书中,详细描述了吐蕃的创世神话。
传说观世音菩萨对一只有神性的猕猴,授了五戒,随即令其去往雪域高原修行。于是猕猴便来到了雅砻河谷,在这里潜修佛法。后来,有个名叫岩魔女的罗刹看上了猕猴,对其极尽诱惑,欲与之媾和。猕猴佛心坚定,不为所动。
岩魔女见色诱不成,便威胁要将整个雪域高原变成魔鬼的世界,猕猴不忍苍生罹难,便请求菩萨点化。观音菩萨告诉猕猴这是天意,不可违逆。
猕猴领命,遂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了六只小猴子,之后经过繁衍,猴群壮大。猕猴看到猴子越来越多,便前往须弥山,求得五谷,撒向大地,谷物生长,给猴群带来了充足的食物。解决了温饱问题,猴群便开始了进化,最终成为了人类。猕猴变人,随即繁衍迁徙,这便是藏族的先民。而留在雅砻河谷的六只猕猴的后代则形成了后来的吐蕃王族牦牛六部。
该传说在藏地流传甚广,山南地区泽当附近的山上还有“猴子洞”遗迹,据说是猕猴与岩魔女同居生活的地方。
吐蕃立国前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建立了酋长世袭制度,阶级分化逐渐形成,六牦牛部开始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
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相关记载多玄幻,可信度不高。其后的第八、第九代赞普被称为上丁二王。这一时期,六牦牛部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生产力得到巨大进步,开始有了农业生产。同时,藏地传统宗教雍仲本教开始在部落内部传播,后成为国教。
此时的六牦牛部已经被称为悉勃野吐蕃(因其始祖名鹘提悉勃野而得名),为了方便理解,我们接下来就直接称呼其为吐蕃。
第十五代赞普意消烈时期,吐蕃建立了都城琼巴堡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穷结)。
第十七代赞普德朱波那木雄赞时期,设置大相(类似宰相)作为赞普的辅佐,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吐蕃政权加速向国家发展。
第二十三代赞普甲多热弄赞时期,改革王室婚姻制度,王族开始与臣民通婚。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第二十八代赞普弃业颂赞时期,农业生产有了巨大发展,国力日渐强盛。
第三十一代赞普达布聂西时期,畜养犏(音篇)牛(公黄牛和母牦牛交配所生的第一代杂种牛,比牦牛驯顺,比黄牛力气大)与骡(马与驴杂交所生,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统一物价, 制定度量衡,社会发展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三十二代赞普南日松赞时期,攻灭了苏毗部等临近诸部,领土得到极大扩张,吐蕃王朝初具规模,南日松赞因其功劳被尊称为朗日伦赞,即政与天比高,盔与山比坚。朗日伦赞重用战争中立下大功的新贵族,这引起了吐蕃传统贵族集团(父王六臣,母后三臣)的叛乱,朗日伦赞被毒杀,刚刚强盛起来的吐蕃陷入分裂。
松赞干布建国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名为尺松赞,也叫弃宗弄赞,不过他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松赞干布。
尺松赞是朗日伦赞的儿子,父亲死于政变后,十二岁的他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亲信大臣的拥戴下,登基为赞普。
公元632年,尺松赞出兵平叛,取得胜利,吐蕃重归一统,旧贵族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公元633年,尺松赞把都城从山南琼巴堡寨,迁到西藏的腹心地区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此时的中原地区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当政,国力强盛,声威波及四海,出现了被称作“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
尺松赞对大唐极为仰慕,遂遣使入唐,欲迎娶唐朝公主,但被李世民拒绝。
公元636年,尺松赞借口唐朝属国吐谷浑从中作梗,致使两国联姻失败,率领20万军队入侵吐谷浑,继而又攻打党项羌、白兰羌等唐朝附庸。
公元638年,李世民派侯君集(瓦岗山小白猿)、牛进达(瓦岗山尤俊达)出兵,击退了吐蕃对边疆的侵扰。尺松赞见识到了唐军的强大,遂撤出了吐谷浑等地,并遣使修好。李世民也意识到了吐蕃的强悍,不愿与之为敌,便顺坡下驴,同意两国联姻。
公元639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泥波罗(尼泊尔)国王把女儿尺尊公主(此事存疑)嫁给了尺松赞,两国联姻,泥波罗成为吐蕃附庸。
公元641年,25岁的尺松赞以最高礼节迎娶大唐文成公主(宗室女,未留下名字,又是个纯粹的和亲工具),据说宏伟的布达拉宫就是为此而建。文成公主入藏后,被册封为王后,比之那个身份存疑的尺尊公主地位高得多。
唐蕃和亲,使得两国关系得到了极大改善,自此交往频繁,促进了吐蕃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元644年,吐蕃大军攻灭羊同(也叫羌同,或古象雄国),羊同王被杀,部众归附,西藏高原首次达成一统(之后时有反复,并非始终一统)。
尺松赞建国后,为了统治需要,派遣吞弥·桑布扎等贵族子弟进入天竺(古印度)留学,研究梵文,并以此为基础创制了藏文(三十个字母),用来拼写藏语。
公元648年,大唐使者王玄策出使天竺,被中天竺劫掠,尺松赞派兵解困并击破中天竺,将俘虏献与唐王朝。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尺松赞遣使吊唁,并奉上大量祭品。唐高宗李治则册封其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往来。
尺松赞统治时期,对西藏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他还命人从泥婆罗、唐朝引进佛教,将佛像、佛经、法物等输入到吐蕃,促进了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在他的治理下,西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公元650年,尺松赞突然去世,年仅34岁,死因颇具争议。
尺松赞死后,因其为国做出的突出贡献,其后人为其上尊号为松赞干布,意为深沉宽厚杰出能干的男子。
禄东赞家族专权时期国不可一日无君,松赞干布离世后,其孙子芒松芒赞即位,因年幼,故由大相禄东赞(也叫噶尔东赞)辅政。此人能力出众,除了继续深化松赞干布时期制定的改革措施外,还坚持对外扩张,为吐蕃开疆拓土,居功至伟。
公元656年,禄东赞征服了今阿里地区(藏北高原)和后藏地区。
公元656年,禄东赞攻灭白兰羌,威逼吐谷浑。同时竭力维持与唐的友好关系,防止对方出兵。
公元658年,遣使向唐朝请求和亲,遭到李治的拒绝。
公元659年,吐蕃不顾大唐反对,大举入侵吐谷浑。
公元662年,吐蕃垂涎丝路贸易的利润,与大唐在安西都护府爆发军事冲突,两国的友好关系彻底破裂。
公元663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其王族出奔唐朝避难,吐蕃扶持傀儡统治吐谷浑,并与之和亲,加强对吐谷浑的掌控,吐谷浑正式成为吐蕃的属国。至此,整个青藏高原基本都处在吐蕃的统治之下,再无任何势力可与之抗衡。
同年,大唐平定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的统治区域得到了极大扩张,唐与吐蕃在西域的争斗也日趋白热化。
公元667年,西突厥叛军归附吐蕃,吐蕃暂时控制了瓦罕走廊(阿富汗走廊,连结阿富汗与新疆地区的狭长地带,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东段之间的一个山谷)。
同年,禄东赞于吐谷浑病逝,芒松芒赞得以亲政,其子赞悉若、论钦陵相继担任大相,继续把持吐蕃的政权和兵权,威望甚至超过了吐蕃王族。
公元670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唐朝被迫出兵。双方在青海湖南之大非川爆发决战,史称大非川之役。
此战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禄东赞次子,一生多次与大唐作战,未尝一败)率领号称40万的吐蕃大军对战大唐名将薛仁贵的十万唐军,最终吐蕃以逸待劳,大败唐军,此战也成为大唐开国以来对外作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大非川之役后,唐朝在西域的统治范围被大规模压缩,但由于安西四镇都督府的抵抗及西突厥的存在,吐蕃也始终无法完全掌控安西之地。此后围绕安西四镇,唐朝与吐蕃进行了反复争夺,战事连年。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去世(据说其陵墓陪葬品丰厚,机缘巧合,至今未被发掘),其子赤都松赞嗣位,大权依旧由论钦陵掌控,吐蕃与大唐在西域连年征战。
公元678年,论钦陵在青海之战中大败主动出击的十八万唐军。此战过后,安西四镇完全被吐蕃掌控。唐朝数次试图收复,皆未能成功。
公元692年,武则天命大将王孝杰出兵,最终收复了安西四镇,在龟兹国重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吐蕃多次试图收复,皆被唐军击败。
论钦陵在西域的失败,给了赤都松赞彻底铲除禄东赞家族专权的机会。
公元699年,吐蕃第一名将论钦陵在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中兵败自杀,吐蕃赞普得以再次掌握实权。论钦陵的族人担心被清算,遂举众投奔武则天的周朝。
尺带珠丹时期自从吐蕃丢失安西四镇后,其对唐战争胜少负多,在安西、北庭、河西、陇右诸地的争夺中吐蕃始终处于劣势,这迫使吐蕃朝廷不得不改变对唐的策略。
公元703年,赤都松赞遣使入唐,请求和亲,以缓和两国关系。
公元704年,赤都松赞于东征中去世,其子尺带珠丹(也叫赤德祖赞)继位,因年幼,故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主政。
主少国疑,女主秉政,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吐蕃政局因此动荡,叛乱四起,好在没庐氏赤马类颇有手腕,最终平定了叛乱,巩固了自身的统治。
与此同时,没庐氏赤马类坚持遣使入唐,请求和亲,最终获得了唐中宗的许可。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显14岁的养女(李唐宗室之女)李奴奴被封为金城公主,入吐蕃和亲,成为继文成公主后,为了国家牺牲的第二个和亲之女。好在两次和亲都是大唐对吐蕃占据优势的时期,所以两位公主在吐蕃受到的礼遇还是极高的,与王后无异。
公元714年,唐与吐蕃会盟,吐蕃对会盟的结果不满,遂发兵攻唐。武街之战,唐军大胜,吐蕃遣使请和,并要求对唐以平等礼节,遭到唐玄宗的拒绝,两国关系恶化。
吐蕃随即遣使通好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后突厥、突骑施(西突厥的一支)等国,多次骚扰唐朝的西部边境,前后持续了数十年,皆被唐朝击败。吐蕃成了哥舒翰、封常清、高仙芝等大唐名将的经验包。
公元738年,云南六诏之一的南诏,统一其他五诏,其首领皮逻阁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
公元747年,安西副都护、都知兵马使并兼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率军击败依附吐蕃的小勃律国。
公元752年,吐蕃册封南诏王阁逻凤为赞普钟(即赞普之弟),南诏归附吐蕃。
吐蕃三法王之赤松德赞公元755年,吐蕃政变,尺带珠丹被叛军所杀,十三岁的赤松德赞继承了赞普之位,由于年幼,政权由大臣玛祥仲巴杰和达扎路恭代理。玛祥仲巴杰声称尺带珠丹的早逝是由于信奉佛教所致,故制定了禁佛法令。同年,重创唐朝根基的安史之乱爆发。
为了平定国内叛乱,大唐征调河西、陇右、朔方等边军入关作战,致使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卷土重来,一面入侵唐朝,一面遣使请求与唐朝会盟,以麻痹唐朝。数年之间,相继攻克了凉州、陇右、河西等地,使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与中原的联系被切断。
公元763年,吐蕃利用大唐君臣不和的机会,突袭攻破了长安,唐代宗仓皇出奔陕州,吐蕃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儿广武王李承宏为唐朝皇帝(未被承认)。
公元765年,吐蕃联合唐朝的叛将仆固怀恩以及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入侵唐朝,后来大唐名将郭子仪策反了回纥,两相联合,大破吐蕃。
此后,吐蕃与唐朝或是交战,或是会盟,交往不断。
赤松德赞成年后,开始亲政,并重用崇佛大臣打击反佛的玛祥仲巴杰,最终于公元769年,将玛祥仲巴杰处死,反佛派遭到重大打击。
此后,赤松德赞在崇佛派大臣的劝说下开始信佛,并下令废除西藏本土的苯教,要求全民改信佛教,佛教成为吐蕃国教。此举导致国内掀起了反佛浪潮,而苯教发源地象雄则直接叛乱,与中央为敌。
在镇压了象雄的反叛后,赤松德赞于公元775年建造了西藏第一座真正的佛教寺庙桑耶寺(也叫存想寺、无边寺),并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称预试七人,是为藏传佛教僧团之始。为了弘扬佛法,赤松德赞组织僧人翻译梵文佛经,在全国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信佛,制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户属民供养的“三户养僧制”,逐渐使佛教取代苯教成为了吐蕃王国的主要信仰。
赤松德赞还曾派兵远征天竺,征服恒河北岸地区,攻破摩揭陀国,夺取了佛祖真身舍利,同时还掠夺了大量的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这些举动都为佛教在藏地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赤松德赞也因为崇佛的功业被尊称为“吐蕃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赤松德赞与他的两位师父寂护和莲花生,并称为“师君三尊”。
在国内大搞佛教的同时,吐蕃先后联合南诏、回纥攻打唐朝,后来唐朝利用外交手段瓦解了三国的关系。
公元790年,吐蕃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派遣大军击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回鹘自此走向衰落。
公元792年,吐蕃佛界爆发顿渐之诤,即主张渐悟的天竺僧人莲花戒与主张顿悟的大唐禅宗高僧摩诃衍那在吐蕃国都逻些城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辩论,最终莲花戒获得胜利,禅宗退出吐蕃佛界。
同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全部沦陷,成为吐蕃的领地。
吐蕃自此成为了东至今陕甘交界处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的强大帝国。赤松德赞将吐蕃带入鼎盛时期,是继松赞干布之后最为杰出的吐蕃赞普。
吐蕃王国的衰亡公元795年,南诏正式归附唐朝。
公元797年,赤松德赞退位,子牟尼赞普继位,同年赤松德赞去世。
公元798年,在位仅一年零七个月的牟尼赞普被毒杀,弟弟牟如赞普继位,不到20天便去世,死因有争议。之后,赤松德赞的幼子赤德松赞继位。
公元802年,吐蕃大相论莽热将兵十万解维州之围,结果被唐军大败,其本人也被生擒,吐蕃自此由盛转衰。
吐蕃因连年征战,本就财力枯竭,大相的战败,更加迫使统治阶级要改变对唐政策。为此赤德松赞坚持主张与唐停战修好,恢复友好往来,此举得到了国力已然衰退的大唐王朝的认可,于是在赤德松赞17年的统治时期,两国官方往来频繁,为后来的唐蕃会盟奠定了基石。
公元816年,赤德松赞去世,五子赤祖德赞即位。
此时的吐蕃,四面尽是强敌,南诏、回鹘、黑衣大食、天竺都被唐朝策反,吐蕃单是防御外敌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对唐政策,还是坚持以和为贵。
公元821年唐穆宗时期,两国于长安西郊会盟,达成和议,确立甥舅关系,重申和同为一家,史称长庆会盟。
公元823年,两国分别在长安和逻些立碑以记其事,并将两国友好关系的历史做了回顾。当初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自公元706年尺带珠丹时期至公元823年赤祖德赞时期,100多年间,唐蕃共计会盟了八次,只有第八次获得了真正的成功,两国自此结束了战争状态,重新恢复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赤祖德赞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兴修庙宇,翻译佛典,优待僧人,准许僧侣干政,并坚决与国内反佛势力作斗争。正是因为他对佛教的贡献很大,故被尊为“吐蕃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祖德赞)的最后一王。
公元838年,赤祖德赞去世,四子朗达玛继位。
朗达玛本名达玛,极度反佛,被佛教徒认为是牛魔王转世,因此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牛字(藏文译为朗),故名朗达玛。
朗达玛继位后开启了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不久,唐武宗也发动了名为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两大没落帝国元首,来了个梦幻联动,都想通过灭佛来拯救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公元842年,一个名叫拉隆·贝吉多杰的僧人将朗达玛暗杀致死,两个儿子分别在各自支持者的拥护下发动夺位之争,吐蕃王室自此分裂,此后连年混战。各地将领也趁机拥兵自重,彼此争立,吐蕃的附属政权相继脱离掌控,纷纷独立,紧接着又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奴隶平民大起义,强横一时的吐蕃王朝转瞬之间土崩瓦解。
公元843年,河西、陇右的吐蕃边将陷入混战,一打就是二十余年。
公元848年,沙洲(今敦煌)豪族张议潮趁吐蕃内乱之机,聚众反叛,驱逐吐蕃将领。
公元866年,在唐政府的支持下,张议潮将吐蕃势力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
公元869年,吐蕃本部奴隶暴动,席卷拉萨一带,取得巨大胜利。
公元876年,亡国后迁入西域的高昌回鹘将吐蕃势力驱逐,占据了原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大部分领地。
公元877年,吐蕃本部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陪葬品尽皆被瓜分。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境内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割据政权以及所谓的四大王系(赞普家族后裔所建立的割据政权),与唐末藩镇割据类似,两大帝国的灭亡真是如出一辙。
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唐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吐蕃诸部陷入分裂割据时期。及至北宋建立,吐蕃仍旧处于分裂状态,没有任何政权能让吐蕃重归一统。这一时期的汉藏联系较少,毕竟中原王朝被强敌环伺,根本无暇顾及西陲的乱局。只有青海地区的唃厮啰政权与大宋交往相对较多。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然后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征服。
公元1219年至公元1225年,蒙古人第一次西征,征服了西辽、西州回鹘及中亚地区。
公元1227年,蒙古灭西夏。
公元1234年,蒙宋灭金,吐蕃与蒙古全面接壤。
眼看着蒙古帝国的日渐强大,西藏地区的上层阶级压力逐渐增大,他们深知蒙古人迟早会南下入藏,就凭西藏目前的分裂状态,根本无力抵挡来自蒙古人的征伐。而此时的窝阔台长子阔端已经开始谋划夺取西藏。
公元1239年秋,阔端王子派兵入藏,不出所料,藏北僧兵无力抵挡。好在这支蒙古大军并未继续深入藏地,而是就地驻扎,重修庙宇,再塑佛身,与藏地僧俗各界友好相处,受到了藏地各界的一致好评。
经过近两年的调研,阔端得知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在藏地影响巨大,其领袖萨迦班智达学识渊博,有雪域文殊菩萨的称号,若能与之会晤,那西藏的归属问题当可得到有效解决。
公元1244年秋,阔端向萨迦班智达发出正式邀约,请他前来凉州商谈西藏归属问题。
面对蒙古人的邀请,萨迦班智达不敢怠慢,他深知这是妥善解决西藏问题最好的办法。于是在与藏地僧俗各界代表充分沟通过后,萨迦班智达于公元1247年在凉州武威的白塔寺与阔出王子举行会盟,十岁的八思巴同行,史称凉州会盟。
会盟结束后,萨迦班智达向西藏僧俗各界颁布《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主要内容如下:西藏地方的僧俗官员和百姓属民,都要承认自己是蒙古大汗的臣民;各地僧俗官员及百姓有关行政方面的事务,须由蒙古指派的官员来管理;有关宗教和寺庙僧众的事务,由蒙古委托萨迦派首领来管理。
这份文件的颁布,正式宣告了西藏自此纳入中国版图,长达400多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终结,萨迦派开始代表蒙古人统治西藏地方。
公元1251年底,年仅十七岁的八思巴继承萨迦教派首领之位。
公元1253年,八思巴与南征大理的四王子忽必烈会面,此后忠心相随,永不背弃。
公元1260年十二月,忽必烈封二十二岁的八思巴为国师,令其统领天下释教,成为佛门领袖。
公元1264年,忽必烈派八思巴兄弟回西藏主持建立西藏行政体制,并设立总制院,管理佛教和藏区事务。
公元1270年,忽必烈晋升八思巴为大元帝师,封号全称为“普天之下,大地之上,西天佛子,化身佛陀,创制文字,护持国政,精通五明班智达八思巴帝师”,又称帝师大宝法王,简称帝师。
公元1280年,年仅46岁的帝师八思巴圆寂,死因有争议。
公元1288年,元朝改总制院为宣政院,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明清以后的西藏归属公元1368年,明朝取代元朝,通过和平过渡,继承了对西藏地方的国家主权。设立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两个卫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对西藏地区进行行政管辖。
公元1644年,清朝取代明朝,并继承了对西藏的主权。
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应召到北京觐见清世祖顺治皇帝,并于次年受到清朝册封,正式确立了达赖喇嘛的宗教地位和名号。此后,达赖喇嘛须经中央政府册封,启用印信,成为历史定制。达赖的影响主要在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
公元1713年,五世班禅被康熙帝正式册封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金册金印。从此,班禅额尔德尼成为该活佛转世系统的正式名称,经中央政府册封得以确认,成为定制。班禅的影响主要在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
公元1727年,雍正皇帝正式设立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
公元1792年,乾隆设立金瓶掣签制度,是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历经数百年成为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