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感觉故事缺乏连贯性,可先阅读前传,第一章讲述入雒阳前,第二章讲述入雒阳后。
雒阳名字的由来众所周知,洛阳是著名的十三朝古都,洛阳城位于洛水之北,水之北乃为阳,故名洛阳。但在有关东汉的历史记载中,洛阳皆被书写为雒阳,令人费解。
关于此事还要从光武帝刘秀说起,东汉认定王莽的新朝是伪政权,故按照五德终始说,承袭西汉为火德,详情参见。
按照水克火,火生土的原理,去洛的三点水,改为隹(音追),隹含双土,暗合火生土之意。远古先民有崇拜雒鸟的传统,雒鸟又跟太阳神鸟、朱雀、凤凰等异兽的演变有关(具体没了解过,有知道烦请于评论区告知),五行属火,暗合了东汉的火德。雒阳之名便由此而来。
曹丕篡汉后,按照火生土的原理,定曹魏为土德,宣示自己登基的合法性。同时以水得土而流,土得水而柔的缘由,将雒阳改回洛阳。
曹丕的正妻甄氏,据说名叫甄洛,有人以此认定改名与爱情有关。但事实上曹丕是登基后才改的洛阳,彼时的甄氏已然失宠,所以这个可能性不大,而且甄洛之名大概率是与洛神赋的牵强附会,不足为信。甄氏真名不详。
出身寒门,注定悲剧董卓入雒阳后,其实与多方势力都做过妥协,但不仅毫无成效,反而招致群起围攻,究其根源,无非出身二字。
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横扫六合,一统天下,豪强地主自此成为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并逐渐发展为世家大族。
经济上,他们通过土地兼并,建立庄园经济,积累了雄厚的财富,控制了大量的劳动力。
文化上,他们经学传家,控制文化,开设私学,广招门生。
政治上,他们操弄选举,世代为官,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军事上,他们建立私人武装,保护庄园经济,乱世来临后,便发展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董卓出生在世族扎堆的颍川,但他本身却是寒门子弟。董卓祖籍西凉,那里胡汉杂居现象极为普遍,董卓大概率有羌胡血统,这在狭隘民族主义占主流的世族眼中与蛮夷无异。
出身寒微,又是混血(杂种),这是董卓无法被世家认可的根源;不事学问,行伍起家,更是不被世家所喜,甚至鄙视。
如果仅是如此,那还罢了,偏偏他还阴差阳错,窃据权柄,严重侵害了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那他的败亡就已经注定了。
世族通过操弄舆论,将董卓擅行废立,独断专行,挖坟掘墓,巧取豪夺,滥杀无辜,秽乱宫廷等恶行予以放大宣传,一时间天怒人怨,群情激愤。讨伐董卓,中兴汉室的呼声日益高涨。早已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便趁此良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群雄割据的时代就此降临。
曹操首倡义兵,桥瑁矫诏讨董公元189年,董卓行废立之事,专擅朝政,封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知其必亡,遂改名换姓,逃出京师。
《三国志·魏书》:曹操逃亡途经故人吕伯奢家,吕伯奢不在,其子见曹操随行仅数人,且多有财货,遂心生歹意,伙同众兄弟及宾客(估计是正在家中设宴)试图劫掠,结果被曹操一行击败,曹操手刃数人。
东晋孙盛在自己的杂记中加了一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真实性存疑。
《三国志·武帝纪》:曹操逃亡途经中牟县,被一亭长抓获,押往县衙,县中某吏员认出了曹操,为其求情,免了牢狱之灾。
上述三条记录成就了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捉放曹》。
逃出生天后,曹操并未返回家乡沛县(今安徽亳州),因为老爹曹嵩压根不支持他造反。行至陈留郡,太守张邈热情招待了他,二人早在雒阳相识,志趣相投,听闻彼此皆有讨董之意,遂建立同盟,筹划起兵之事。
曹操不甘居于人下,欲自行征兵,但没有家族支持(他爹不给钱),难以成事。陈留卫氏家主卫兹(张邈部下)倒是极为欣赏曹操,认为平天下者,必此人也!遂鼎力资助,帮助曹操征募了五千精兵(这就是世族的力量)。
有兵还得有将,曹操起兵,宗族兄弟皆来襄助,除了早期跟随他的夏侯惇外,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纯等人也相继来投,曹魏集团的创业班底就此建立。
公元189年年底,曹操与张邈首倡义兵,拉开了董卓讨伐战的帷幕。
公元190年初,前太尉桥玄(睢阳桥氏)之子,东郡太守桥瑁假借三公之名,传檄各地,号召群雄讨伐董卓,一时间应者云集。
正史中真正参与讨董的群雄势力参加讨董的官方势力是: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后将军袁术、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等十一路诸侯。
除此之外,参与联盟的还有曹操、孙坚、张杨等势力。其中曹操弃官逃离雒阳,彼时已是白身,所以在明面上归属陈留太守张邈;长沙太守孙坚归附了袁术,故而不算独立势力;张杨此时已成流寇,在河内郡与王匡、袁绍等人会合后,受盟主节制,不算诸侯。
至于小说中所提到的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刘备等人皆未参战,三英战吕布更是子虚乌有。
北海相孔融此时正忙于应付青州黄巾,无暇他顾。孔融性情刚烈,董卓深恶之,遂故意将之发配到颇为混乱的北海国,令其自生自灭。
徐州刺史陶谦,不仅没有跟随诸侯讨董,反而遣使朝贡,受到董卓的嘉奖。陶谦后来支持了名将朱儁对董卓的讨伐,前后态度不一,令人费解。
马腾这时已经跟造反派韩遂混到了一起,在凉州为非作歹,怎么可能跟随诸侯讨伐董卓,恢复汉室。
公孙瓒此时屯兵右北平郡,与乌桓、鲜卑作战,同样无暇他顾。顶多在名义上支持过诸侯讨董,并未有实质性动作。
刘备这一时期大概率已经归附公孙瓒,为其帐下别部司马,所以不可能参战。即使刘备尚未投奔公孙瓒,以他的身份、实力、名望也无法算作一股势力,杂鱼一般的存在。
各大势力纷纷举兵后,并未如小说中所言,汇聚一处,合力讨董,而是各据一方。袁绍、王匡、张杨屯兵河内,孔伷屯兵颍川,韩馥屯兵邺县,袁术、孙坚屯兵南阳郡的鲁阳;张邈、刘岱、桥瑁、袁遗、曹操、张超、鲍信等屯兵酸枣。
所谓的诸侯会盟,其实只是张邈、刘岱、桥瑁、袁遗、曹操、张超、鲍信等人在酸枣举行的结盟仪式。盟主人选公推名望最大,号召力最强的袁绍担任。
宣读盟约誓词时,由于盟主不在,其他诸侯都不敢登台,遂推荐广陵太守帐下,名士臧洪(时任广陵功曹)代表众人升坛盟誓(演义里是袁绍宣读),成就其一生中唯一的高光时刻。
会盟后,袁绍考虑到渤海太守的官阶太小,不足以号令群雄,故而自封车骑将军(仅次于大将军与骠骑将军,可开府,自设属官),同时为曹操、张杨等白身势力加封官职。曹操授行奋武将军(杂号将军,相当于监军,因无皇帝诏令,故加行字,意为代理奋武将军)。
董卓的应对拢共在雒阳潇洒了不足半年就招来了各路诸侯的群起围攻,这让董卓又惊又怒。平复心情后,董卓便开始着手处理这一突发事件。
为防变生肘腋,董卓先是派李儒(演义里是董卓谋主,正史中就这一个主要事迹)鸩杀了废帝弘农王刘辩,以绝后患。
然后,召回远在长安的仇敌皇甫嵩,并将之下狱,以防止其与联军勾结,致使己方两线作战。
皇甫嵩之子皇甫坚寿与董卓乃故交,得知父亲罹难,故前往雒阳求情,最后成功救出了父亲。
接着,力排众议,强行迁都长安,雒阳居民被武力驱赶,死者枕藉。
最后,杀富户、挖皇陵(吕布是急先锋,乐此不疲),将雒阳财物洗劫一空,然后一把大火,将雒阳方圆二百余里焚为焦土,鸡犬不留,生灵涂炭。
汉献帝入住长安未央宫,司徒王允(太原王氏,魏晋时期的顶级门阀)暂行辅政。董卓则率领大部队继续留在雒阳,他要会一会关东联军,看看这群心怀鬼胎的家伙到底能掀起多大风浪。
为了震慑联军,防止袁氏内外勾结,董卓遥控长安朝廷将老领导太傅袁隗、太仆袁基满门抄斩。
关于袁隗之死的一些想法
袁绍兄弟决定讨董时已经考虑到了四叔及袁氏族人的安危,所以他们的政治诉求是废黜汉献帝的非法帝位,而袁隗当初是支持董卓废立的,二者政治路线一致。袁氏的公开分裂无疑是对董卓掌控下的袁氏宗族的一种保护。只是没想到董卓会如此狠毒,根本无视袁氏的影响力,悍然举起屠刀。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袁隗并未因支持董卓而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在朝廷中被架空,因而生出怨恨,甚至偷摸与袁绍兄弟暗中往来。此事自然逃不脱董卓的法眼,只是碍于袁隗的身份,不便发作。讨董联盟建立后,董卓便有了充足的借口,一顶勾结反贼的帽子便足以送袁隗上路。
再腹黑一些,袁绍兄弟或许并不在乎这个四叔和亲大哥的生死。袁家太大了,死上个把人影响不大。而天下大势已经开始向乱世迈进,二袁作为最具号召力的枭雄,是有机会在乱世中将袁氏带向另一个高峰的。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袁隗这个族长和袁基这个嫡长子就是袁绍、袁术上位最大的阻碍和威胁。
如今既然有董卓这个大冤种背锅,玩一手借刀杀人,顺便博一个重大义的名声,何乐而不为。而事实上,袁氏的惨剧确实让二袁成了大赢家,群雄既愤慨于董卓的残暴,同时又敬重二袁的忠义,对袁氏更加倾慕,归附者不绝于途。
内部稳定后,董卓决定找个外援,正好袁隗死后,太傅这个顶级职位空缺,于是他便拜汉室宗亲,大司马兼幽州牧刘虞为太傅,想利用刘虞对汉室的忠诚,忽悠他率军勤王,牵制关东联军。只可惜,雒阳北上幽州的道路被联军断绝,诏书发不过去。
一计不成,董卓又生一计,他派遣以韩融为首的名士使团奔赴各地,劝慰各路诸侯退兵。二袁根本不吃他这一套,将使臣悉数斩杀,唯独韩融因出身豪门(舞阳韩氏),德高望重,幸免于难。
所谓群雄讨董,实为政治作秀政治手段失效,战争便是唯一选择,但绞肉机般地大会战始终未曾出现,零零散散打了几场小规模战斗后,声势浩大的群雄讨董便在各路诸侯的自相残杀中草草收场。
面对董卓的西凉大军,各路诸侯的军阀本质陆续展现。军队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扩充势力范围是他们的唯一目的,跟董卓拼消耗,纯粹是瞎子点灯,毫无意义。即便打赢了,胜利果实也得被二袁窃取,谁都不是圣人,没人愿为他人做嫁衣。
所谓讨董,不过是各大势力赚取声望的政治作秀罢了,没人会真的去跟董卓拼命。趁此机会,多结交些盟友,为将来谋划才是正解。
而或许是出于对理想的执著,亦或许是对乱世有更高深的理解,曹操显得极为另类,鹤立鸡群。他坚持出兵讨贼,应者寥寥,唯有看好他的济北相鲍信出兵相随,好友陈留太守张邈则是派遣帐下卫兹(资助曹操征兵)领兵助战。
曹操领军进攻成皋(也叫汜水关或虎牢关),董卓则派遣手下悍将徐荣迎战。曹军行至荥阳汴水一带,遭遇徐荣埋伏,惨败!鲍信受伤遁逃,鲍信兄弟鲍韬与天使投资人卫兹相继战死。曹操中箭,曹洪将战马让给曹操,助其逃出生天,并说出了那句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的感人之言。
汴水之败,让曹操获得了孤勇者的名望加持,这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至于这是不是他刻意的冒险行为(富贵险中求),那就只有天知道了。而徐荣也为曹军的骁勇而震慑,放弃了对酸枣联军的进攻。
回至酸枣,曹操并未因战败气馁,反而为联军谋划出了可行的讨董战略,只可惜无人理会。曹操见联军不思进取,倍感失望,便带着夏侯惇等一众残部去往扬州募兵,随即北上河内,投奔了袁绍。
眼见酸枣联军已无威胁,董卓便将目光瞄向河内,毕竟袁绍这个造反派首领在那里,若是能一举将之击败,联军也就不攻自破了。
不过,袁绍比较鸡贼,远远躲在后方,反倒是河内太守王匡轻敌大意,被董卓杀败,几乎全军覆没,本人仅以身免。
联军三大主力,董卓轻松击败了两个,接下来就轮到鲁阳的袁术了。本以为同样可以轻松拿捏,却未料到一头猛虎反向他扑了过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