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上扬,应该是各位读者打开本文的第一反应了。不过,相信很快就会有人疑惑,难道真的有人会取这种名字吗?
阿史那氏,突厥汗国统治阶级的家族姓氏,其意为“高贵的狼”,同时也有“蓝色”的意思。突厥人的至高神是天神——“腾格里”,而天是蓝色的,所以阿史那氏这个蓝色,象征的是突厥民族的最高统治权,他们家族是天神在人间的代理人。
阿史那沙苾,这个名字用现代汉语读出来,的确会出现歧义,但人家是突厥人,用突厥语读没准还是个好名字,所以我认为这个名字很有可能真的存在。不过,一个突厥王室贵族跑到中原当刺客,就属实有些瞎扯了。
闲话唠完,我们书归正传,今天的主角就是蒙古草原的第四任霸主——突厥汗国。
源起关于突厥族的起源是众说纷纭,不过最有趣的莫过于下面这个传说:
突厥最初是匈奴族群的一个分支,以阿史那氏为血缘关系纽带,在与匈奴分开后建立了自己的部落。后来被临近的一个敌对部落灭族,仅剩一个十岁大的小男孩免于屠杀,但仍旧被那个心软的士兵割去了双脚,弃置于草泽之中,自生自灭。幸赖天神保佑,一头外出觅食的母狼发现了小男孩,不仅没有吃他,还将其带回洞中抚养,肉奶管饱,视同亲生。孩子长大后,与母狼结合,没多久,母狼怀孕了!它怀孕了!
敌对部落的王在得知突厥部居然还有人存活后,怒火中烧,立即派遣得力干将斩草除根。杀手进入山中,很快便找到了男孩,待看明白情形后,便欲将二者一并杀之。男孩惨死,母狼既惊又痛,含泪逃往高昌国西北的群山之中,成功摆脱了杀手。
在山中躲藏了一段时间后,母狼临盆,生下了十个小男孩,然后悉心抚养。孩子长大后,分别娶妻生子,各具一姓,其中一个则继承了父姓——阿史那。数代后,子孙繁盛,形成部落,后臣服于草原第三任霸主柔然汗国,为其锻铁,故称“锻奴”。阿史那部的聚居地金山,外形酷似兜鍪(音谋,头盔的意思),而兜鍪在他们语言中的通俗叫法是“突厥”,后来便以此为族称。
这个传说虽然离奇,但也论证了一些事实:
1、突厥人的图腾是狼,可汗王帐前树立的是狼头大纛(音到,大旗的意思);
2、突厥人出现的年代大概是秦汉时期,属于匈奴人的附庸;
3、匈奴瓦解后,适逢天下大乱,突厥人也顺应历史潮流迁徙到了金山南麓(阿尔泰山);
4、柔然汗国崛起后,突厥人成为附庸,因掌握着冶炼技术,遂被安排了锻铁工作;
5、突厥的族称来源于“兜鍪”的通俗叫法;
除此之外,突厥人还有以下特点:
1、主要生产方式仍然是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喜劫掠;
2、擅长骑射,性情野蛮,作战凶猛,崇尚强者;
3、敬鬼神,信巫术,宗教信仰起初为拜火教,后转为佛教;
4、妻妾是个人财产的组成部分,死后可以被兄弟或儿子继承,无视伦理(亲妈除外);
5、突厥人死后采用火葬,取骨灰埋葬;
6、语言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文字突厥文,也叫鄂尔浑-叶尼塞文,属拼音文字,是古代北方民族最古老的文字;
突厥汗国的崛起大约在公元6世纪前中期,阿史那土门成为了突厥部落的首领。此时的柔然汗国已不复当年的强盛,突厥部落逐渐脱离了掌控。而中原的北魏王朝已经落幕,分裂成了东、西两魏。为了维持边疆稳定,西魏采取和亲政策,与柔然乃至突厥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遣使者前往突厥,双方建立起了外交关系,互通有无;
公元546年,铁勒(丁零人,自《北史》以后在隋唐的史书中通用的称呼,也叫高车人,曾建立高车国,这些人其实就是亡国后的高车人残部)讨伐柔然,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拦截,打败了铁勒,吞并其部族五万多户,实力陡增,逐渐强盛了起来,所以后来的铁勒后裔都被称为突厥(突厥人源自丁零人的说法估计就是出自这里);
抖起来的阿史那土门,主动向柔然求婚,结果换来了一通羞辱(有点虎女焉能配犬子的意思),土门大怒,直接与柔然断交,双方开始交恶。转头,突厥便向西魏求婚,得到了宇文泰的同意。
公元551年,西魏长乐公主嫁给了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双方关系愈加亲密,时有来往;
公元552年,突厥发兵攻打柔然,大胜,柔然可汗郁久闾阿那瑰自杀,柔然分裂,自此一蹶不振。
同年,阿史那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此后,突厥势力开始迅速扩张。
突厥汗国的兴盛公元553年,阿史那土门去世,儿子乙息记可汗继位,不久病逝,传位于弟弟木杆可汗;
突厥本是父死子继,然而第二代可汗就改成了兄终弟及,这为突厥的分裂埋下了重大隐患。
木杆可汗极为善战,是突厥汗国功劳最为卓著的领袖,继位当年便打败了东部柔然。
公元554年,突厥基本消灭了东部柔然的残余势力,并击败了吐谷浑(鲜卑慕容部的分支);
公元555年,突厥打败西部柔然,其可汗逃奔西魏。后在突厥的强大压力下,西魏无奈将柔然可汗并3000余部众交给了突厥人,之后被全部斩杀,柔然汗国彻底灭亡,突厥成为蒙古草原第四任霸主。
公元556年,阿史那土门的弟弟室点密率领十万大军,开始西征;一路高歌猛进,平定诸胡,将突厥汗国的领地扩展到中亚,逐渐脱离了突厥王庭的掌控。
公元557年,宇文泰接受禅让,建立北周,西魏亡国。此时的中原形成了北周、北齐、梁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北周、北齐并立北方,势同水火。
面对日益强盛的突厥,两国都采取了和亲、纳贡的政策,以换取突厥人的支持或者中立。而突厥人则利用双方的痛点,以各种手段敲诈勒索换取了大量的利益。不过大多时候,突厥还是和北周结盟,共同压制较为强大的北齐,偶尔中立,作壁上观。
公元560年前后,突厥的西征大军联合波斯的萨珊王朝一举消灭了白匈奴(嚈哒yàn dā人),双方以阿姆河为界,瓜分了白匈奴的领地;
不久,西征军又击败了阿瓦尔人(与柔然颇有关联的一个族群)将其驱逐道了伏尔加河一带。因此功绩,室点密被封为西部可汗,名义上接受突厥王庭的总可汗管辖,但实际上已经拥有了绝对的自主权力。
突厥建国之初,就分成东、西两部分,分裂也便成了必然。
这里需要对突厥的组织架构做个梳理。可汗是突厥汗国的最高首领,皇后称可贺敦,可汗以下设置小可汗(有很多个),由可汗的子弟或宗族成员担任(有点像同姓诸侯王),各部族首领称“设”,阿史那王族叫“特勤”,除此之外还设置有28等官爵,因为名字太过拗口,就不赘述了。这些人构成了突厥的统治阶级。加之游牧民族军民合一的特点,所以突厥汗国的各部首领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公元567年,西部突厥与波斯因为丝绸贸易的问题,关系破裂;
公元568年,西部突厥与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达成友好协议,一起压制波斯这个共同的敌人。
同年,东部突厥木杆可汗嫁女给北周皇帝宇文邕,史称“阿史那皇后”;
公元571年,西部突厥攻打波斯,直接越过阿姆河,领土进一步得到扩张;
公元572年,木杆可汗去世,再一次兄终弟及,立弟弟阿史那库头(这个名字很尴尬啊!)为汗,称佗钵可汗;
佗钵可汗继位后,任命侄子摄图(乙息记可汗之子)为尔伏可汗,统治突厥东部;弟弟褥但可汗(一说是褥但可汗的儿子)为步离可汗,统治突厥西部(这个西部说的是东部突厥的西部,而非西部突厥)。
佗钵可汗在位时,北齐国势日衰,斛律光、兰陵王两位善战良将先后被杀,而北周正值武帝宇文邕在位,雄才伟略,有一统天下之势。
东部突厥此时选择了向北周示弱,与北齐和亲的外交方略。
公元576年,西部可汗室点密去世,同年东罗马帝国收留了被室点密驱逐的阿瓦尔人,双方关系破裂;
室点密时期,将突厥的势力范围向西扩张到了里海一带,功勋卓著,因此他与兄长阿史那土门一起被尊为突厥汗国的创始人,也就是说突厥人很早就接受了一国两分的历史事实。
突厥强盛时期,疆域极为广袤,东至辽河流域以西,西至里海,南抵漠南以北,北达贝加尔湖。突厥汗国的牙帐设在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影响力波及整个东亚、小亚细亚、巴尔干和希腊地区。
突厥汗国的分裂室点密去世后,儿子达头可汗继位,表面上依然接受大可汗佗钵可汗的管辖;
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覆灭北齐,一统北方,北齐范阳王高绍义投奔东部突厥。
同年12月,高绍义在佗钵可汗的支持下自立为北齐皇帝。
公元578年,东部突厥多次袭扰北周边境,宇文邕本欲反击,后因病停止了军事行动,不久去世。
公元580年,东部突厥与北周和亲,高绍义被佗钵可汗出卖,短暂复辟的北齐政权灭亡。
公元581年,佗钵可汗去世,为了报答木杆可汗,遗命将汗位传给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捋一下突厥的传承:开国的伊利可汗传位于儿子乙息记可汗,乙息记可汗传位给弟弟木杆可汗(这是第一次剥夺亲儿子的继承权),木杆可汗传位给弟弟佗钵可汗(这是第二次剥夺亲儿子的继承权),佗钵可汗传位给木杆可汗的儿子(这是第三次剥夺亲儿子的继承权)
拢共传承了四代,有三次都是亲儿子无法继位,这可算是祸根深种了。加之,数十年下来,这些儿子辈都组建了各自的势力,爆发内乱的各要素已经全部具备,一触即发。
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要继位,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摄图以对方母亲出身卑贱为由,强烈反对,而佗钵可汗的儿子庵罗因母亲出身高贵得到了他的支持。
由于摄图在这些兄弟中,年纪最大,实力最强,所以庵罗最终成功继位。然而,大逻便的势力也不弱,庵罗根本压不住,反而不断受到对方的辱骂刁难,不堪忍受的庵罗无奈选择了放弃,将汗位传给支持他的摄图,也就是后来的沙钵略可汗。
作为回报,沙钵略可汗任命庵罗为突厥第二可汗(也有说法是第三可汗,反正都是小可汗),驻牧于独洛水流域,统辖东部突厥北部;同时任命自己的弟弟处罗侯为突利可汗(突厥至少有两个突利可汗,也可能是三个,都不是一个人),统辖东部突厥东部地区。
大逻便对此极为愤怒,公开质疑沙钵略可汗的合法性。为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缓和彼此的矛盾,沙钵略可汗任命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辖西域诸部。
再算上西部突厥的达头可汗,突厥汗国进入“五汗并立”时代(其实是八汗,只不过另外三个实力弱小)。
汗位之争虽然以沙钵略可汗胜利告终,但内部矛盾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大小可汗之间缺乏信任,矛盾重重。西部突厥的达头可汗自始至终,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的宗主地位。
公元581年是个热闹年份,突厥这边先办丧事,再争权;而中原那边也不消停,隋国公杨坚欺负宇文家的孤儿寡母,取代北周,建立隋朝,临了还把年仅9岁的周静帝给物理超度了。
隋朝初立,停止了自北周时期给突厥的岁贡,沙钵略可汗对此极为恼怒,加之媳妇(北周皇室千金公主)的枕边风不停吹,于是便决定趁隋朝立足未稳之际,联合西部突厥、西域突厥一同南侵,要用一场大胜来逼迫隋朝延续和亲、纳贡的政策,以此平息本国内部的不安定因素。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分道扬镳,数次攻伐,突厥都未能占到太大的便宜,而西部突厥的达头可汗最终放弃了南侵,引兵归国。
公元583年,武则天的死对头长孙无忌的亲爹长孙晟闪亮登场,并为杨坚提出了一劳永逸解决突厥问题的办法“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即联合西部突厥的达头可汗和西域的阿波可汗以及东部的突利可汗,孤立大可汗沙钵略可汗。如此一来,突厥必然内乱,待其元气大伤后,可一战功成。
杨坚批准后,长孙晟亲自施为,一番巧妙布置,连环计策频出,终于导致突厥在公元583年爆发了内战,而隋朝也趁机发兵反攻,突厥正式分裂。尽管后来曾有复兴,但再无法回到当年的极盛时期。
三突厥时期东西突厥其实早在室点密时期就已经开始逐步形成了,西突厥与东突厥一直是并立状态,各自传承,并无太强的隶属关系,只是表面上尊奉东突厥为大可汗。
长孙晟设计的突厥内乱其实是发生在东突厥,导致大可汗沙钵略和阿波可汗敌对,西突厥的达头可汗属于趁机介入了东突厥的内斗,从而导致了整个突厥汗国的大内乱。
阿波可汗投奔达头可汗后建立西突厥,但这个西突厥并非后来的西突厥汗国,它们其实是两个政权,然后因为共同的敌人组成了军事联盟。
也就是说,突厥在公元583年分裂后,其实是形成了三个汗国:东突厥汗国是沙钵略可汗,统治着漠北草原;阿波可汗统治天山南北,可称作西域突厥;西突厥汗国是达头可汗,统治天山以西直到里海的广大地区。
西突厥联盟成立后,不断攻击东突厥沙钵略可汗,迫使其于公元585年向隋朝求和,两国订立盟约,允许东突厥南迁至漠南(东方契丹人的逐渐强大也是南迁的重要原因),并支付岁贡(风水轮流转)。
公元587年,沙钵略可汗去世,遗命弟弟处罗侯继任汗位(沙钵略可汗之子雍虞闾也主动拥戴),号叶护可汗,发兵攻打阿波可汗,一举成擒,送往隋朝,后事不详。
同年,泥利可汗被拥戴为西域突厥的首领。
公元588年,叶护可汗西征阵亡(是否雍虞闾所为,有待考证),沙钵略可汗之子雍虞闾继任,号都蓝可汗。
公元597年,都蓝可汗因为隋朝的离间计,与兄弟突利可汗(第二个突利可汗)产生间隙,随即与隋朝断交,并联合西突厥达头可汗合攻突利可汗(两突厥难得合作一把)。西域突厥大概率也参战了。
公元599年,突利可汗大败,仅剩数百部众,于是又被长孙晟设计,入隋请降,被封为启民可汗,定居朔州。
年底,都蓝可汗被部下刺杀而亡,部落大乱,为挽救联军颓势,达头可汗于漠北自立为步迦可汗(既是解决内部危机的权宜之计,也有再次整合突厥各部,自己做大可汗的想法,可惜他没这个本事,也没这个命),整合诸部,使突厥形式上一统,强盛一时,并于公元600年,进犯隋朝,想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进而稳固自己的地位。
面对突厥的再次犯边,杨坚派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等人领兵反击,大将史万岁与长孙晟分别重创突厥大军,斩获颇丰。
公元601年正月,步迦可汗再次犯边,大败隋朝边军,并于次年(公元602年)渡过黄河,入并州,俘获启民可汗治下大量人口、牲畜。万幸,隋朝重臣杨素及时赶到,打败突厥军,夺回了被掠夺的人口和牲畜,启民可汗对此感激涕零,表示愿千世万代永为隋臣(可惜隋朝没那么长寿)。
公元603年,接连的失利,加之隋朝这边没完没了的策反,导致刚强盛了没几年的突厥汗国,再次分裂,其麾下被征服部落纷纷反叛,如铁勒(丁零人族裔)、仆骨(铁勒族群中的一个部族)等十余部直接投奔了启民可汗,步迦可汗无力回天,遂西奔吐谷浑,之后不知所踪。西域突厥的泥利可汗则被铁勒部击败,战死。 启民可汗趁机北上接管了漠北之地并整合诸部,成为新的东突厥之主(幸运女神的亲儿子)。
西突厥和西域突厥的两位可汗一死一失踪,泥利可汗之子泥厥处罗可汗趁机占据了西突厥领地,两突厥合并,成为新的西突厥。
达头可汗的儿子射匮(音溃)可汗因实力不济,暂时隐忍,等待机会夺取本属于自己的汗位。
泥厥处罗可汗性情残暴,治国无方,国内多有反叛。
公元605年,铁勒各部揭竿而起 ,多次打败泥厥处罗可汗,并建立了铁勒汗国,西突厥势力急速衰弱。
西突厥的内乱引起了隋朝的重视,大臣裴矩建议招抚,隋炀帝批准执行。
公元607年,东突厥启民可汗南下朝觐隋炀帝杨广,再次表示臣服。
公元608年,西突厥向隋炀帝贡献汗血宝马,表示臣服;
公元609年,启民可汗去世,儿子始毕可汗继位,继续臣服于隋朝。
同年,隋炀帝西巡,召泥厥处罗可汗前来觐见,结果对方托故不至。隋炀帝大怒,遂采纳裴矩的计策驱虎吞狼,诱使西突厥西面的射匮可汗发兵攻打泥厥处罗可汗,处罗大败,逃至高昌境内。隋炀帝杨广遣泥厥处罗可汗之母向氏(汉人,应该是胡汉和亲的牺牲品,不知何故回到了中原)前往说服其子入朝。当年十二月,泥厥处罗可汗入朝称臣,被软禁。此后,杨广去哪基本都带着他,无论是东征高句丽,还是南巡江都。杨广死后,跟着宇文化及,宇文化及失败后,投奔唐朝,最后被李渊出卖,于公元619年,死于东突厥之手。
公元611年,射匮可汗达成了梦想,自立为西突厥可汗(这时的西突厥汗国才真正与大众的普遍认知相吻合),西域突厥从历史上消失。此后,射匮可汗东征铁勒汗国,迫其投降。东西突厥的边境终于全面接壤,随即互斗不止。
东西突厥的发展公元615年,隋炀帝采纳大臣裴矩的建议,分化离间日渐强盛的东突厥(据说是拥兵百万,强横无匹),致使始毕可汗大怒,遂与隋朝绝交,并不断犯边。
公元616年,始毕可汗再次南侵,结果被唐国公李渊打败,狼狈而逃。
此时已是隋朝末年,以瓦岗军为代表的隋末农民起义彻底爆发,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层出不穷,朝廷已无力尽剿,隋朝灭亡在即。
为了躲避战火,很多中原人士逃往突厥,而北方的割据势力为了生存也大多依附于东突厥,如著名的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梁师都等人皆向始毕可汗称臣,以期换来对方的帮助。
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个年代民族概念依旧模糊,隋、唐君主也皆是鲜卑后裔,因此与异族合作纯粹是政治需要,是战略考量,还上升不到背叛民族的地步。
公元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在部下刘文静的劝说下,李渊与始毕可汗冰释前嫌,达成合作,并于当年九月夺取了长安。
公元618年,西突厥射匮可汗去世,其弟统叶护可汗继位,西突厥在此人统治期间实力达到了鼎盛。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此时国家尚未统一,为防止腹背受敌,遂不断容忍东突厥自恃有功的傲慢态度,秉持怀柔政策,倾力交好,赏赐无算。
一个分裂的中原,最为符合突厥人的需求,然而随着李唐王朝统一进程的持续推进,始毕可汗再也无法作壁上观。
公元619年,他决定联合梁师都、刘武周等人谋划攻唐,怎奈身体不允许,出兵不久便病逝了,南侵之事作罢。而为了安抚东突厥,李渊以国君之姿亲自在长安为始毕可汗发丧,并派使者前往突厥王庭祭奠,并附赠丰厚礼品。
始毕可汗死后,其子年幼,群臣便推举其弟弟处罗可汗继位,并娶了父兄两代人的妻子义成公主为妻,此女比较传奇,是隋朝宗室之女,在东突厥生活了30年,先后伺候了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以及不久之后的颉利可汗(突厥伦理观念薄弱,只要不是亲生母亲,其他女人一律都是作为遗产被继承,无论辈分)。
处罗可汗秉承兄长的遗志,不断介入中原混战,以阻止唐朝统一,可惜折腾了没多久就病倒了,之后在义成公主的推荐下服食了五石散,随即一命呜呼(大郎,喝药了)。
同样是在这一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第一次遣使入唐,相约结好。
公元620年,在义成公主的主导下,废黜处罗可汗儿子的继承权,转立其弟颉利可汗,自己紧接着便嫁了过去。(这能说没阴谋?难道不是叔嫂私通,谋夺家业?)
颉利可汗继位后,任命什钵苾(处罗可汗的儿子)为小可汗,主管契丹、靺鞨等部,其牙廷南接幽州,号突利可汗(这是第三位突利可汗),仍居突厥东部。
同时,继续贯彻前任的国策,不断犯边,给唐朝的统一战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直至后来,不胜其扰的李渊被群臣劝说的几乎要迁都了,关键时刻,还是秦王李世民力排众议:给我几年时间,老子必然活捉了他!(强烈怀疑史官是李世民忠粉,完全是根据结果编出来豪言壮语)
也是这一年,统叶护可汗再次入唐朝贡,并相约合攻东突厥。颉利可汗得知此事后吓坏了,赶紧派人与西突厥和好,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噩梦。
东突厥亡国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之后,接受唐高祖李渊的禅让,成为大唐第二任皇帝。
中原政权更迭,颉利可汗认为有机可乘,遂起二十万大军杀奔长安,尽管尉迟敬德首战大胜,但面对后续到达的突厥主力,也是无能为力,两国最后在渭水边隔岸对峙。李世民临危不乱,设疑兵之计,震慑住了颉利可汗,两人远距离打完嘴炮后,便偃旗息鼓。
两日后,渭水便桥之上,两国斩白马立盟约,和平共处,随后颉利可汗带着丰厚的礼物,喝着酒唱着歌退回了草原,此为渭水之盟,也叫便桥之盟。
李世民心里面是以此为耻的,但嘴上却还是很硬气:此乃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待国内局势稳定后,看老子怎么收拾他!
自颉利可汗继位以来,与大唐连年征战,加之天灾降临,国内不少部族皆苦不堪言,生活困顿,与王庭逐渐离心离德,叛乱时有发生,东突厥实力遭到削弱。
反观西突厥,在统叶护可汗的带领下,北并铁勒余部,西南越过阿姆河,东边征服西域,极大拓展了西突厥的疆域,稳固了西突厥中亚霸主的地位,国势鼎盛。尽管如此,西突厥依旧保持着与唐朝的良好关系,玄奘西天取经路过时,还受到了统叶护可汗的盛情招待。
公元627年,薛延陀(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和延陀两个氏族联合而成)、回纥、拔野古等部相继叛离,颉利可汗遂派突利可汗平叛,结果战败而回。颉利可汗恼怒,遂将突利可汗囚禁、绑缚、鞭笞(就差滴蜡了)以泄愤。
公元628年,突利可汗与颉利可汗反目,向李世民求援(早在李世民当秦王的时候,就曾与突利可汗结拜为兄弟),唐将周范奉命驻守太原备战。
不久,东边的契丹也归附了李唐。与此同时,漠北诸部大量反叛,归附了薛延陀,东突厥更趋衰落。颉利可汗不得不降低姿态,向唐朝称臣,请求和亲,但转头又去支持夏州梁师都反唐。
公元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了梁师都,归顺朝廷,李唐王朝终于完成了统一。
同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伯父所杀,统治阶层自此内讧不止,国中大乱,西域诸国,铁勒各部纷纷反叛,西突厥从此衰落。其过程比较纷乱复杂,就不在本文赘述了(主要是没啥意思)。
公元629年,薛延陀首领夷男自立为汗,并接受了唐朝的册封,两国联姻。
敌弱我强,时机已现。
公元629年,大唐战神李靖率领六大总管,十万大军联合薛延陀(铁勒诸部之一)共同讨伐东突厥。
公元630年,东突厥战败亡国,颉利可汗西逃吐谷浑的途中被唐将张宝相俘虏(李二算是兑现了自己当年在朝堂之上的承诺了),那位传奇的义成公主则被李靖斩杀。
颉利可汗来到长安后,李世民释放了他,并封官赐田,将这个战利品圈养了起来。
同年,李世民任命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管理辖区内的突厥人。
公元631年,突利可汗病逝,年仅29岁。
公元634年,颉利可汗死在了长安,封归义王,葬在了灞河边。
灭亡东突厥后,投降的军民多达十余万人。面对安置问题,李世民彰显出雄主的气魄,与其让他们留在草原将来成为祸害,不如将之全部内迁。于是东起幽州(今北京市西南)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之间的广大地区,皆有突厥人的身影,连长安城都有近一万户。朝廷设置四个都督府,分别对其进行管理。此外,投降的突厥酋长尽皆被授予官职,朝堂之上多有突厥人面孔。
唐灭薛延陀东突厥亡国后,其领土基本被薛延陀占据,两国之间时战时和。东突厥余部心有不甘,遂聚合起来拥立突利可汗族人阿史那斛勃为可汗,号车鼻可汗,臣服于薛延陀。后遭到猜忌,遂脱离,与薛延陀交恶,互相征伐。
为了遏制薛延陀,公元639年,李世民令阿史那思摩(与颉利可汗一同被俘虏,因忠心护主得到赏识,入唐朝为官),整合内迁的突厥人,于黄河北岸重建东突厥,作为唐朝北方屏障抵御薛延陀。
插播一个名将介绍:李勣(音继),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小说中瓦岗山军师,三哥徐茂公便是此人。徐世勣确实是瓦岗山起义军将领,后跟随老大李密降唐,被李渊赐姓李,叫李世勣。李世民登基后,为了避讳,改名李勣。此人在隋唐历史书中,名字最为混乱,所以作此说明。
公元641年,薛延陀南征东突厥,东突厥不敌求援,李世民派遣李勣北上大败薛延陀;
公元644年,李世民备战准备征伐高句丽,薛延陀趁机击败东突厥,阿史那思摩逃归中原,重新当了唐朝的官,东突厥的复国梦算是彻底破灭了。
此时,高句丽想寻求薛延陀的帮助,牵制住唐军,但被薛延陀决绝,他们也不想跟强大的唐军刚正面。
公元645年,薛延陀可汗夷男去世,适逢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继任的多弥可汗认为有机可乘,遂发动了对唐的战争。不料,李世民早有防备,薛延陀的偷袭被打退。
公元646年,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反叛,杀死了多弥可汗,李世民趁机发兵,一举灭亡了薛延陀。随后,李勣、李道宗陆续平定了薛延陀残部,大唐威震北疆,万国来朝。
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被回纥等族拥戴为“天可汗”,成为北方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领,正式确立了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由唐朝册封的制度。
同年,李世民于单于台(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乌加河北)设置燕然都护府,下辖十个都督府及数十个州都督,以管理草原各部。辖区相当于今内蒙古乌加河以北的蒙古国全境、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及安加拉河、贝加尔湖周围地区。
薛延陀的覆灭,令车鼻可汗心生忧惧,遂遣使入朝,但旋即又背弃约定。
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派兵大败阿史那斛勃,并生擒之,解送长安,赦免后令其入朝为官。其部众被安置在郁督军山(原突厥王庭所在,今蒙古杭爱山),同时设立狼山都督府予以统辖,隶属瀚海都护府。
西突厥亡国公元640年,名将侯君集(瓦岗寨八彪之一,外号小白猿,贾家楼四十六友排三十)平定高昌,9月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雅尔郭勒)设安西都护府,专门针对西突厥。
公元641年前后,西突厥南北分立,互相征伐不止。双方都遣使入唐示好;
不久,南边兼并北边,又向西打败吐火罗人,西域诸国纷纷归附,实力骤然强盛;
公元642年,唐安西都护郭孝恪接连击败西突厥,削弱其实力;
不久,西突厥内部再次爆发内乱,唐太宗遣使册立乙毗射匮可汗,原可汗众叛亲离,被孤立,无奈逃往吐火罗。
公元646年,乙毗射匮可汗遣使入唐,纳贡求和亲。
公元649年,李世民去世,瑶池都督府都督阿史那贺鲁(原为西突厥叶户,地位仅次于可汗,因国内争斗失败,投奔李唐,得到重用)叛唐自立,不久便吞并了乙毗射匮部,成为西突厥可汗。
公元651年,阿史那贺鲁自立为沙钵罗可汗,控制西域各国。
公元657年,名将苏定方(灭三国,生擒三位国主,堪比六位帝皇完刘裕)西征,扫平西域,俘虏阿史那贺鲁,西突厥灭亡。
公元658年,安西都护府升格为大都护府,治所迁移到龟兹。在突厥故地分设蒙池、昆陵(这里是不是需要@一下周杰伦同志)两个都护府,并将其附属小国分别设置州府。安西大都护府最西边直抵波斯。
公元661年,西域吐火罗归附,唐王朝再次设立十六个都督府,同样隶属安西大都护府,西突厥的大部分领地尽归唐朝,疆域空前广大。
公元663年,唐高宗李治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改原瀚海都护府为云中都护府;
公元664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
公元668年,李勣攻破高丽,拔平壤城,唐高宗李治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
公元669年,李治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大都护府。
公元702年,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
公元711年,北庭都护府升格为北庭大都护府,与安西大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突然想起了祖龙的那句话:饿滴!饿滴!都似饿滴!
后突厥1、建立
西突厥灭亡后,部分突厥部落不服唐朝管制,举族西迁。内附的突厥人则比较稳定,与各民族杂居融合,接受唐朝政府管辖。直到后来,因频繁的征调,使得部分突厥人心生不满,再加之一些野心家的操弄,最终导致了突厥人的反叛。
公元679年冬,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先后有二十四州的突厥酋长响应,部众达数十万人,声势浩大。
公元680年,唐朝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隋唐第三条好汉裴元庆的原型,猛的一塌糊涂)大破突厥,擒获奉职,泥熟匐可汗则为其部下所杀。突厥残部退守狼山,后迎立颉利可汗族侄伏念为可汗。
公元681年, 伏念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其不死。不料,同为河东裴氏的裴炎嫉妒心作祟,挑唆李治杀死了伏念,这为突厥的再次反叛埋下了祸根。
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反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于草原召集伏念残部,四处劫掠,势力逐渐强盛,是为后突厥。
此后数年,后突厥东征西讨,频繁出击,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战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
武则天曾派右监门卫中郎将爨(音窜)宝璧反击,结果因贪功冒进,全军覆没。武则天为此大为恼火,怒斥骨咄禄为“不卒禄”。
2、兴盛与衰落
公元692年,阿史那弥射(随苏定方灭西突厥的功臣)之子阿史那元庆被酷吏来俊臣(请君入瓮这个阴毒刑罚的创造者)构陷而死,其子阿史那献(后来的唐朝名将)被流放崖州(海南三亚)。
阿史那元庆另一个儿子阿史那俀(音腿)子逃过一劫,被吐蕃赞普(吐蕃首领称赞普)赤都松赞立为十姓可汗,并在其帮助下重新召集起了西突厥的部众,于公元693年复辟西突厥,联合吐蕃进攻武周(武则天称帝后,建立国号为周,史称武周)
同年,冬,阿史那骨咄禄终于卒了,因其子年幼,其弟默啜(音chuo四声)便自立为汗,称阿波干可汗,不过后世还是习惯称之为默啜可汗(后突厥最主要的可汗);
公元694年,武周双线作战,王孝杰于冷泉破阿史那俀子三万余人,李多祚于灵州破默啜;
公元695年,王孝杰再次出兵打败了后突厥,默啜投降,被封为归国公;
公元696年,默啜请求当武则天的儿子(能屈能伸,可为人上人),要率领部下“为国讨契丹”;
公元697年,默啜因讨契丹有功,被封“立功报国可汗”
默啜自恃有功,便再度请求将女儿嫁给武则天的儿子,李显、李旦都行。未曾想到,武周掘墓人张柬(音减)之强烈反对,并慷慨陈词:古无天子娶夷狄女者!
公元698年,武则天令侄孙武延秀(武承嗣的儿子,其实这个身份不低了,如果武则天传位武承嗣,这哥们可就是太子了)娶默啜之女为妾,默啜对此大为光火,不仅没有嫁给皇子,甚至连正妻都做不到,简直是奇耻大辱。悔婚,扣押武延秀,随即造反。武则天当然不会惯着他,命太子李显募兵,重臣狄仁杰出兵讨伐,默啜怂了,灰溜溜撤回了漠北。
公元699年,默啜在漠北扩张势力,自称拓西可汗;
公元700年,西突厥阿史那俀子联合吐蕃袭扰边镇,武周大将郭虔瓘(音惯)率军抄其后路,攻破十六城,占领了阿史那俀子在中亚的大本营。阿史那俀子战败,不知所终,西突厥复辟政权瓦解。
公元704年,默啜与武周再次和好,并确立和亲计划,为表达诚意,默啜送出国六年的武延秀回归故土;
公元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还政李显,武周灭亡。
公元706年,默啜趁大唐政权更迭之际,进犯边疆,大肆掳掠,中宗李显大怒,取消了与其的和亲计划。
公元707年,唐将张仁愿打败默啜可汗,并截断了其南侵之路,此后突厥再不能南下;
同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灭韦后集团,李隆基被立为太子;
公元711年,默啜又一次遣使请和称臣,睿宗李旦同意,双方和亲。
公元712年,唐将孙佺攻打奚族与契丹,不幸被奚族首领李大酺(音蒲)俘虏,随后被交到了默啜可汗手中,默啜不知何故居然杀死了孙佺。
同年,因太平公主与太子李隆基矛盾日深,李旦不愿大唐江山再次陷入混乱,遂毅然决然退位,令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也称唐明皇。
李隆基继位后,当即废除了与默啜可汗的婚约。
公元713年, 太平公主发动“先天政变”,后被李隆基平定,太平公主被赐死,李隆基彻底掌控朝堂。
公元714年,南侵无门的默啜可汗转而向西域扩张,攻打北庭都护府,结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儿子同俄特勤(特勤为突厥高级官吏)被杀,部下叛离,附属部落多有投唐者,后突厥国势日衰。
同年,默啜可汗又又又一次遣使求婚,并自称“乾和永清太驸马”,以期借唐朝声威强化自身对附属部族的统治,可惜事与愿违,叛离事件此起彼伏。
公元716年,默啜可汗北征九姓铁勒拔野古,大胜;归国时,疏于防备,被拔野古溃军突袭而死。
不久,默啜可汗的头颅随着九姓铁勒其中五部族众一起入了唐朝。
3、亲近唐朝
默啜死后,阿史那骨咄禄之子阙特勤发动政变,将默啜的子嗣以及亲信屠戮殆尽,随即拥立兄长毗伽可汗为后突厥君主,然后阙特勤被封为左贤王,掌握全部兵马。
毗伽可汗统治期间,后突厥渐趋稳定,曾于公元720年打败唐军,声威大振。不过两国的国力差距依然巨大,毗伽可汗与阙特勤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反而一致决定亲近唐朝,睦邻友好,徐图发展。
公元721年,毗伽可汗遣使求和,“请父事天子”,连年纳贡,求和亲,态度不可谓不恭敬;
公元725年,毗伽可汗再次遣使纳贡,适逢唐玄宗泰山封禅,使者也跟着潇洒了一圈,大长了见识,不过和亲之事,终究是没得到允诺。
公元727年,吐蕃邀后突厥一同攻唐,毗伽可汗拒绝,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赞赏,并允许在朔方郡西受降城设立互市,以中原之缣帛换取西域良马。
公元731年,左贤王阙特勤去世,唐朝专门遣使吊唁,并为其立祠,刻石为像,李隆基还亲自“御制御书”《故阙特勤之碑》的汉文碑铭,极尽哀荣;
公元734年,毗伽可汗被部下毒杀,临死前诛杀了叛臣及其宗族党羽。唐玄宗同样遣使吊唁,立庙立碑。
4、走向灭亡
毗伽可汗死后,后突厥陷入内乱,反复闹了很多年,短暂中兴的后突厥再次一蹶不振。
公元744年,后突厥又一次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趁乱出击,大败后突厥诸部。北方的回纥也过来掺,与葛逻禄(铁勒诸部之一)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
公元745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南下,杀死了后突厥的白眉可汗(三哥徐良的外号莫非源自此人?)将其首级送至长安。
同年,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突厥皇后称可贺敦,简称可敦)率众归唐。唐玄宗封她为宾国夫人,每年都有丰厚赏赐。
后突厥至此宣告灭亡,突厥人或并入回纥,或融入唐朝,亦或西迁与中亚各族融合(比如土耳其,这个存疑)总之,自此之后,突厥人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连“突厥”这个词儿都逐渐少见于史册之中。
题外话这个系列目前已经写了七个,恭请各位多支持,多批评,多指正,希望可以与诸君共同学习,一同成长,了解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先进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将这份感受传递给身边的家人与朋友。
下面是快捷通道,想看哪个点哪个,如果认为写的不好,可以狠狠的批评,问题严重的我一定会抽空重写。
最后还要向所有点赞,转发,关注,评论的读者们表达深深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