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历史回顾——二袁争霸之兄弟齐心

映天评历史 2023-03-02 21:42:01

十常侍之乱后,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二者轮流掌权的政治格局被彻底终结。出身寒微的西凉军阀董卓恰逢其会,窃取胜利果实,行废立之事,独揽朝纲,将皇帝视为玩物,倒行逆施,汉室威严尽丧,地方相继反叛,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在经历过如同闹剧一般的董卓讨伐战后,诸侯势力纷纷撕去伪装,纵横捭阖,征战不休,一场持续近百年的争霸战争就此开启,而来自顶级世族——汝南袁氏的二袁兄弟就是乱世第一阶段无可争议的主角。

四世三公,汝南袁氏

汝南郡隶属豫州,汝南袁氏便肇始于此。其所谓四世三公(历代设置不一,东汉以太尉、司空、司徒为三公)的第一世便是东汉初年历仕三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的名臣袁安,袁安历任司空、司徒之职,自他之后,汝南袁氏开始兴旺,他也是家族中第一个位极三公之人。

袁安三子袁敞,汉安帝时期担任司空。

袁安次子袁京,官拜蜀郡太守,袁京次子袁汤,官至司徒、太尉。

袁汤次子袁逢,官拜司空;袁汤三子袁隗,官拜太傅(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的三公,汉末称为三师,位在三公之上)。

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共四代人,皆官至三公之职,故称四世三公,而因为四代中有五人官至三公,所以也叫四世五公。

当时能勉强跟袁氏比肩的唯有弘农杨氏,自关西孔子杨震开始,四代人皆任太尉,故称四世三公,也称四世太尉。大聪明杨修就是杨氏子孙。

袁汤据说有十二个儿子,女儿不详。儿子中留有名姓的为四人:长子袁平(可能是庶长子),嫡长子袁成、嫡次子袁逢、嫡三子袁隗。

袁平、袁成早夭,故袁汤的爵位安国亭侯由袁逢继承,然而袁隗却比兄长优秀的多,不仅率先位极三公,后又升为太傅,成为袁氏事实上的族长。

袁逢的嫡长子乃袁基,在父亲去世后,继承了安国亭侯的爵位,官至太仆,后随三叔袁隗一同被董卓杀害。

袁逢的庶子乃袁绍,至于是不是庶长子,无从考证。袁绍之母身份卑微,大概率是府中婢女,这也是袁术骂袁绍为家奴的原因。

由于袁逢大哥袁成早夭无后,所以袁绍在出生后便被过继给了长房继嗣,按照宗法制的规定,袁绍由二房的庶子一跃成为了长房的嫡长子,身份陡然而贵。这也是袁绍能在后来作为袁家第五代的领军人物,统帅群雄的最为重要的身份基础。

绍,有继承之意。取名袁绍,就是明确了这个孩子的使命,为长房承继家业,传宗接代。

袁逢的嫡次子乃袁术,与袁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但按照宗法制,袁术又是袁绍的堂弟。不过,袁术自始至终都不承认袁绍的身份,不仅未将其视为兄长,反而时常称呼其为家奴,兄弟关系势同水火,难以调和。

二袁的早期经历

关于袁绍的出生时间,由于史料严重缺失,根本无从查起。不过,有擅长考据的专家还是得出了不少结论的,只是争议都比较大,暂无定论。现在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袁绍大概率生于公元146年至155年之前,比曹操和孙坚的年龄要大(此二人皆是公元155年生人)。

袁术肯定是比袁绍年纪小,《三国志》明文记载袁术乃绍之从弟也。二人本为亲兄弟,由于袁绍出生后就被过继给了早逝的大伯袁成为子,成为袁氏长房嫡长子。所以按照宗法关系,袁绍成为袁术的堂兄。

许是遗传基因优良,长大后的袁绍,姿容甚伟,威仪孔时,深得亲爹袁逢和三叔袁隗的喜爱,年纪轻轻便得以入朝为郎官(具体职司不详)。

弱冠(男子二十岁称弱冠,行冠礼,代表成年)取表字本初,升任濮阳县长(万户以下称县长,万户以上称县令),工作出色,有清正能干之名,可谓年少有为。后逢母亲(应为袁成之妻,并非生母)去世,毅然弃官回乡守孝。

三年期满后,袁绍念及当初未能为父(宗法父亲袁成,并非生父袁逢)服丧(因为他出生时,袁成已死),故以此为由,再度守孝三年。

袁绍之所以浪费六年时间,无所作为,与汉代重孝这个评价体系不无关系。

两汉实行以孝治国的理念,几乎所有帝王死后皆在谥号前追加孝字,比如汉文帝应该叫汉孝文帝,汉武帝应该叫汉孝武帝。著名的《二十四孝》中有近十个故事都是发生在两汉时期。

那个年代没有科举考试,官员选拔采取的是察举制度(察是自上而下察访,举是自下而上推荐),而为了贯彻孝道,两汉将孝廉(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科目列为察举中最重要的考核内容。

上述种种,确实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道德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沽名钓誉乃至弄虚作假等丑陋现象的出现。

袁绍此举便是以极端重孝博取名望的典型案例,顶级豪门配极高社会名望,双BUFF加持,有助于快速提升个人影响力,是跃居高位,封侯拜相的不二捷径。

除此之外,当时的政局也并不理想,宦官专政愈加蛮横,第二次党锢之祸依旧严酷,士大夫阶层备受打压,举步维艰,这也是袁绍不愿入朝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出身的瑕疵让他备受争议,所以他自幼便树立远大抱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六年守孝期满后,袁绍迁居雒阳,屡次拒绝征召,过起了隐居生活,向世人展现自己淡泊名利、不与奸佞为伍的高洁品性。

当然,这些还都是表面文章,私底下的袁绍可并不安分,他竭力塑造自己礼贤下士的高大形象,甚至甘冒风险,与党人结交,帮助他们躲避灾祸,筹划诛灭宦官的大计(曹操、许攸等人都是这个时候与袁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种种行径为他在士林中获取了极高的名望。

袁绍所为令宦官集团深恶痛绝,只不过考虑到当时的首要大敌是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势力,为免节外生枝,故未对袁绍予以打压。袁绍三叔太傅袁隗曾劝说他多加收敛,防止为家族招致灾祸,但袁绍审时度势后,未予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与袁绍的积极奋进不同,年少的袁术,喜欢行侠仗义,并因此出名。结交的朋友皆为豪门贵胄,常以飞鹰走狗为乐。

后来,兴许是看到那个时常被他骂为家奴的兄长名望日重,备受瞩目。小袁术突然醒悟,一改往日纨绔子弟的本性,折节下士,推财养客,开始经营自己的名声。成年后,袁术得表字公路,通过举孝廉入仕为郎,历任内外朝官。

史书中并无这一时期兄弟二人交往的记载,不过应该还是说得过去。毕竟袁绍此时还是白身,而且嫡长子袁基才是袁术上位的最大阻碍,袁绍与他并无利害冲突。

初次合作,铲除宦官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为了缓和朝野矛盾,集中力量平叛,汉灵帝取消党禁,赦免党人。同时,外戚何进受任大将军,声威日隆。袁绍判断时机已然成熟,便结束所谓的隐居生涯,接受何进的征召,入朝为官,历任大将军府属官、侍御史、虎贲中郎将(掌皇宫禁卫军,是京师重要的守备力量之一)等职。袁术也于此时倒向了何进。

二袁的目的是借助外戚的力量铲除宦官,何进则是仰慕袁氏的威名,借以壮大自身力量。其实,二袁兄弟各有私心,他们出身世家,对世族的力量知之甚深。何进不过屠户出身,根基浅薄,缺智少谋,易操控。只要铲除了宦官集团,世族力量便可以重新掌控朝堂,而届时作为此事的推动和执行者,二袁的声望会呈几何级数增强,高官厚禄,唾手可得,海内归心,青史留名,不在话下。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汝南袁氏第五代的翘楚,他们将取代年迈的三叔袁隗及平庸的嫡长子袁基,一跃成为家族的掌舵人,带领袁氏迈向更高的台阶。

当然,至于谁能走到最后,他们俩之间必有一番争夺,但那都是后话,眼前还是需要彼此合作,先将宦官的问题解决再说。

黄巾之乱后,为了削弱何进的兵权,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编练新军,并以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统领各部。袁绍担任中军校尉,其好友曹操任典军校尉,淳于琼(官渡之战中的乌巢守将,把袁绍坑惨了)任右校尉。此时的河南尹袁术则接任了兄长的虎贲中郎将之职。

不久,汉灵帝去世,何进在帝位之争中取得胜利,成功扶保小外甥刘辩即位,并诛杀了蹇硕,夺取了西园新军,权倾朝野。详情参见

势力膨胀后的何进与宦官集团已经势同水火,袁绍趁机力劝何进整肃朝纲,诛杀宦官,为民除害,青史留名。何进深以为然,并提拔袁绍任司隶校尉(掌雒阳七郡监察诸事,职权甚大,属朝廷中枢要职),引为心腹。

在诛除宦官之事受到何太后的阻挠后,何进有所动摇,袁绍立即献计招引外军入朝行兵谏(以武力胁迫进谏),以逼迫太后就范,何进采纳,董卓得以入京。

何太后眼见情势危急,被迫罢免了十常侍等宦官,令其返乡。袁绍劝何进将之尽数诛杀,以绝后患。遭到拒绝后,袁绍心有不甘。于是便假传何进之命,令各地郡守逮捕宦官家属,抄家问罪,断绝了官宦们的后路。

走投无路之下,十常侍等人被迫反击,在最后一次入宫拜别太后与皇帝时,发动政变,将何进斩首。

天赐良机,袁绍兄弟果断行动,发动一切力量对宦官集团进行毁灭性打击。袁术与曹操及何进部将吴匡一同攻破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戮。袁绍则与叔父袁隗会同其他将领在宫外围捕脱逃的宦官。

何进之弟车骑将军何苗因当初力保宦官,被归为乱党,遭到吴匡与董旻(董卓的弟弟,时任奉车都尉)的联合绞杀。宦官与外戚,一日之间,同归于尽。

就在袁绍等人即将品尝胜利果实时,西凉军阀董卓突然杀出,强行迎回了被十常侍劫持的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堂而皇之兵进雒阳。

骑都尉鲍信(后任济北相,参与群雄讨董,并迎立曹操入主兖州,二人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后因舍命营救曹操而身死)曾劝说袁绍出兵对抗远道而来的董卓,可袁绍却顾虑重重,放弃了最后一次夺回胜利果实的机会。

董卓迅速掌控雒阳兵权后,擅行废立,袁绍极力相抗,赚取了不畏强权的名望后,便灰溜溜地逃出了雒阳,去往冀州渤海郡暂时安身。

董卓还欲拉拢袁术,表奏其为后将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上为东汉主要武职排序,皆可开府,设私兵),但袁术拒绝依附,率领部分虎贲骑兵去往南阳落脚。

有关雒阳乱局详情,可参见

未完待续……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