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遇到过一个非常特殊的案例,那就是街道办事处中的工作人员身份。那里的工作人员身份是我见过的最复杂的,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背景和来历。据我粗略统计,大概有十几种不同的人员身份,涵盖了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合同工、劳务派遣工等等。
公务员:行政编身份,主要指街道的那些领导,如党工委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人大主席,相关职能科室的一把手之类的。我国乡镇(街道)行政区域众多,乡镇公务员的数量也相对庞大,是基层服务的主力军。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乡镇(街道)公务员数量约有400万,占全国公务员总数量的一半左右。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层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乡镇公务员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上岸相对其他层级的公务员相对容易。
事业编:指在乡镇街道一级的政府中从事公共管理、服务的工作人员,岗位有党群服务中心副主任、街道党工委委员兼社区党委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教育、林业、渔业等领域的技术人员和服务的人员。
稳定性相对较高,只要没有重大过错,一般不会面临失业的风险。但相对公务员来说,事业编的发展空间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工勤编: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多是以前街道乡镇的司机、打字员、文印员等,福利待遇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晋升通道。
早些年,这些人很多都是靠背景关系安插进来的,别看学历水平各方面较低,但某些方面的能力上能通天,可不是机关里小白能随便得罪的主,也得罪不起,哪怕单位领导也要捧着让三分。改革后,工勤人数处于只减不增状态,最终会成一个绝户,大家想考也报不了!
区聘事业编:市里没有登记备案,通过区级事业编招聘录用的工作人员,也就区级承认,提拔较难,最多能做个某业务口的股长。
三支一扶:有的地方也叫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者,合同工,没编制,打杂的,全能万金油,很多人被安排到乡镇里当免费劳动力,是干活最多的那个。有服务期,一般三年或五年,主要招录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的工作。报考门槛较低,很多地大专学历就可报考。
工作中既要做“大事”,又要抓“小事”,没想象中的“清闲”。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可能会较艰苦,尤其是分配到偏远的乡镇,生活条件和交通等方面会不太方便,没在农村待过或异地的考生,前期难免会有些不习惯。
至于待遇,肯定低于公务员和事业编。很多人考它主要是用来过渡,把它当“跳板”,是权宜之计,而不是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等服务期满后报考事业编和公务员的定向招录,竞争压力小,上岸难度陡降,如果你也有此想法,那还是蛮香的。
大学生实习基地人员:给区里工作的子女解决就业岗位,待遇类似于区聘,提拔不了。居委会人员:很多人是我们常听到的社工身份,由区里统一考试招录,属于编外人员(社工编还是无法跟行政编和事业编相提并论)。为了解决人手不够用的问题,街道会时不时的抽调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到机关干活。这些人的待遇是由区里统一拨付,借调到乡镇街道机关后,身份待遇没变,也是打杂干活的苦差事。
劳务派遣工:由政府购买服务,与第三方签订用工协议,辅助机关正式编人员干活,需要协助处理事务、管理公共设施、维护社会秩序等各种琐碎的事务,工作量一般比较大,还常常少不了做背锅侠,典型的钱少事多没地位的苦差事。
临时工:一个“临”字很好的诠释了它的处境,由街乡直招,大多时候就是去单位打杂,干的大都是脏、重、累、繁的工作,毫无稳定性可言,是当前同工不同酬的典型代表。单位想用就用,想辞就辞,很多都不签订劳动合同,使得他们不仅享受不到任何形式的失业、医疗、养老等保险,就连最起码的制度保障都没有。还常遭受上级的吆五喝六、辞退威胁,身心动不动就会被歧视伤害。
另外,街道还有个派出机构—派出所,里面除了警察是公务员外,还有一堆的辅警、协警、内勤、外勤、特勤......
罢了,罢了,人分三六九等,一个街道办的人员身份,越来越复杂,分成十八等了,给我整老懵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