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2月16日,病了近20年的罗荣桓离世,年仅61岁。他是十大元帅和建国初期17位政治局委员中最先离世的,开国元勋们无比悲痛不已,进行沉重悼念。
罗荣桓之逝,对毛主席是个沉痛的打击。毛主席曾长叹道:“我倒霉时,他也跟着我倒霉。”
罗荣桓是毛主席最信任的人,也因此在建国初期担负起八总部之二,其实权即便到后来也无人能比。
1950年4月,毛主席找到罗荣桓,表示希望他能出任公安部首任部长。当时公安部的职能比后世更加广泛,上到中央领导的人身安全,下到乡镇小民的安居乐业,几乎无所不涉。
罗荣桓没有接受,反而推荐罗瑞卿担任,毛主席接受了这项建议。从红军时期罗荣桓、罗瑞卿就有“大小罗”之称,私底下关系一直很好,但罗荣桓推荐罗瑞卿,完全是出于公心和对时局的考虑。
罗瑞卿在红军时期担任过红1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部部长。保卫工作怎么做,对他而言完全是轻车熟路、没有困难的。而且罗瑞卿同样深得毛主席的信任。
不久,毛主席提名罗荣桓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后改名总干部部)。
总政治部的历史久远,在1930年就有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总政治部,其主体人员来自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而东北民联总政治部的人员,又是主要来自抗战胜利后,抽调到东北的军委总政治部大部。
我军向来重视政治工作,政工干部是我党管理军队的重要触手。总政治部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全体政工干部和全军政治工作的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之前,罗荣桓还有个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的职位,因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的工作更为重要,便托请李六如、蓝公武两位副检察长多管一些最高检察署工作,自己主要精力放到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上。
当时总政治部的机关人员只有一二十个,需要间接管理的全国解放军达540万、直接管理的政工干部也少说有几万或十几万。
不过总政治部的难题,主要还不是需要管理和被管理干部的比例差距上,而是在不同以往的新形势下,所需要协助中央进行的重大转变。
往大了说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正规化、现代化,具体说就是制度条例、组织编制、武器装备、干部配备等需要规范、统一。
总政治部就像一幅空白的画卷,罗荣桓就是握笔的画师,总政治部怎样跟罗荣桓有直接的关系。
在配备总政治部的干部人员时,罗荣桓遵循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特别注重“五湖四海”的原则。
他向中央提名,傅钟(原红四方面军、延安总政治部)、肖华(原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四野和空军)和甘泗淇(原红二方面军、八路军120师、一野和志愿军),出任总政副主任。中央批准。
总政治部的工作还好说,毕竟政治工作贯穿数十年的革命战争,哪部分要加强、哪部分要削弱、哪些部门要增加或要保留或要取消,罗荣桓心里大概都有个数,但是新成立的总干部部呢?
对总干部部的领导班子,罗荣桓跟对总政治部的领导班子组建,秉持同一个原则:德才兼备和五湖四海。
总干部部成立初期的工作人员,基本来自总政治部、总参谋部,东北军区、华北军区、西北军区、西南军区、中南军区、华东军区、中组部和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还聘请来2名苏联顾问参与。
借总干部部首次全体干部会议,出席会议的朱德讲的话一句话:“现在我军已有90多万干部,这是我党、我军的一笔大财富。有了干部什么都可搞好。”
军队中,除了政治干部仍归各级政治机关负责外,其余干部如军事、后勤和技术方面的,全归总干部部工作。
全军干部的任免、升降、抚恤、组织、调配等,以及55年绝大多数人的军衔评定,都是总干部部负责。
在罗荣桓的领导下,总干部部向地方和各总部机关输送了上百万名干部。
新中国彼时刚从战火中缓缓走出,军队的影响力非常巨大,可以说只有管理好军队,才能管理好国家。
罗荣桓身兼总政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两职,其权力太大太大了。最关键的是他是以元帅军衔担任,不是大将、或上将。
在毛主席时代,即便是后来的少奇和101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
后来总干部部撤销,并入总政治部中,彼时罗荣桓虽然不是总政主任了(他主动请退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的职务),对总政却还有巨大影响力。
当第二任总政主任谭政“出问题”时,罗荣桓又被肖华等人力荐出任。
除总政主任和总干部部长外,罗荣桓还有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和人民武装委员会(总管民兵)主任两大实权要职。
尤其是监察委员会书记一职,罗荣桓从1955年9月担任开始,直到逝世都没有被中央撤销。
罗荣桓对得起毛主席的这份信任,任职期间从未出现过差错,更没有一丝一毫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行为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