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纪登奎以26岁非常年轻的年纪,担任河南省委许昌地委副书记,是名副其实的“少壮派”干部。他从基层干部做起,一步步进到中央,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他跟华国锋一样,同是山西人,都在抗战时期参加的革命,长期在地方工作,又被毛主席选中而到中央工作。
不过纪登奎跟华国锋又有很大的不同,毛主席更早认识纪登奎,纪登上中央政治舞台的时间也早一些。
纪登奎年纪轻轻,就被毛主席称为“老朋友”,并在一次党代会上隆重介绍。
1973年的一天,纪登奎负责的一项专案工作结束后,报告毛主席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处理想法。
毛主席听后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采纳这一意见,而是笑着说出一句高深莫测的话:“纪登奎呀,你这个人少两根白头发,不像我们这些人。”
这话什么意思呢?一般人都听不明白。幸好作为当事人之一的纪登奎,晚年跟儿子闲聊时说起过,并进行解释。
纪登奎说:“主席这个话,听起来好像是在开玩笑,实际上是在批评我,批评我阅历太少,不像他们那么丰富,政治上太过幼稚、不成熟了。”
当时负责专案工作的干部不只纪登奎一个,其他负责人看不到吗?为什么人家不提?
纪登奎听出毛主席的批评和婉言驳回,便没再坚持。
对于这份批评,纪登奎并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对。
毛主席长纪登奎30岁,毛主席参与建党两三年了,纪登奎才出生。两人相差30年时间,完全称得上两代人了。
况且1973年,毛主席已80岁高龄了,纪登奎才50岁,正是政治生命的当打之年,成长空间很大。
纪登奎参加革命的时候年仅16岁,还只是个“小八路”。据他后来回忆,自己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军事工作却极少涉及,也打过仗,但有些小打小闹,就是指挥地方部队剿匪,规模不大,指挥的兵力最多一个团。
而地方部队跟正规部队的差别是很大的,更别说十余万、乃至数十万正规军参与的大兵团作战。
有些经历没有就是没有,错过了也不可能再有了。
纪登奎是个地地道道的地方行政干部,66年后他虽兼任高级军职——出任北京军区政委,管理最重要军区的各类事务,但那完全是因为毛主席的信任。
纪登奎心知肚明,也很有自知之明地坦诚承认过:“军事上的事情, 我确实不懂。我出任军职,完全是政治性的。”
纪登奎不是军政全才,但他在建国初期以20多岁的年纪,能担任地方高级领导职务,也是有十分出彩的优点。
纪登奎的领导能力很强,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无论在哪里,无论从事哪方面工作,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干出一番成绩。
有人说他的工作作风是:稳扎稳打,又富有创造性。直白讲就是能稳中求进,能干好职务内的又能做好职务外的。
除此之外,纪登奎还有对革命工作的激情和热情,连绵不绝。他的家人管他叫“拼命三郎”(他在家中兄弟中恰好排第三)。
纪登奎工作起来往往夜以继日,连基本的休息都会忘记,不干好决不罢休。
新中国是革命战争后成立的,纪登奎没有正儿八经带兵打仗过,又不是早期党员,还没过担任过白区或边区高级领导职务的经历,却能出任许昌地委副书记——许昌还是河南省一个比较大的地区,凭借的就是前面讲的那两点。
1951年春天,毛主席南下视察,在许昌对纪登奎面试了一番。起初,毛主席应该是想看看这个年轻的地方干部,是否能干,是不是真材实料。
面谈过后,纪登奎成功引起毛主席的特别关注。之后,纪登奎被不断添担子的同时,也在不停高升。
在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搞工业建设、朝着工业化目标狂奔的背景下,纪登奎担任起河南省洛阳矿山机械厂厂长,后提前一年完成中央计划。
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这才是纪登奎能得到毛主席信任和重用的真正转折点。在许昌专列上的谈话,只是毛主席对纪登奎的初步了解。
在新中国历史上,能被毛主席从地方破格提拔到中央,又在重要岗位工作多年、显赫多年的人不多,其中就有纪登奎。风云际会,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纪登奎红了20多年,做了半辈子的常青树。
因时代的变化,纪登奎于1980年春,辞去所有领导职务。但他的政治生涯并没有就此落下帷幕。
不久,在小平同志的鼓励下他再次复出,从事旅游和农村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