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等人因挟持诸公子,有恃无恐,干脆杀掉大批朝中大夫,拥立公子无亏即位。公子昭一看大事不妙,马上逃往宋国,请求宋襄公出兵相助。宋襄公虽然实力不济,但野心不小,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决定出兵帮助公子昭回国即位。宋襄公以曹、卫、邾三国之师伐齐,与齐军大战于甗(今山东济南附近),齐军大败,宋襄公杀公子无亏,立公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帮助齐孝公即位,自己认为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是足够树立威信称霸诸侯了,便想会盟诸侯,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立。但他的哥哥公子目夷劝诫他说:"宋是小国,小国要争当霸主会招来灾祸的。"但宋襄公并未听从。
宋襄公是宋国的第二十任国君,他继位时,宋国虽不算强国,但也算中原诸侯中的重要一员。宋襄公心怀大志,一心想要恢复宋国昔日的荣光,甚至梦想成为中原霸主。他效仿齐桓公,以“仁义”为旗号,试图通过会盟诸侯来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盂地召开诸侯会盟,邀请楚、齐、鲁等国参加。然而,楚国国君楚成王并不买账,甚至在会盟中挟持了宋襄公,逼迫他放弃称霸的野心。这场会盟以宋襄公的屈辱告终,但他并未因此放弃。
宋襄公的野心并未因盂地之会的失败而熄灭,他继续寻找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当时,郑国依附楚国,宋襄公认为这是打击楚国势力的好机会,于是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毅然出兵伐郑。楚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立即派兵救援郑国。两军在泓水(今河南柘城西北)相遇,一场决定宋国命运的大战就此展开。
泓水之战是宋襄公称霸之路的关键一战,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转折点。楚军兵力强大,渡河时阵型混乱,宋国大司马公孙固建议宋襄公趁楚军半渡时发动进攻,以取得先机。然而,宋襄公却拒绝了这一建议。他认为,作为仁义之师,不应该趁人之危,而应该堂堂正正地与敌人决战。他坚持等到楚军全部渡河并列好阵型后,才下令进攻。结果,宋军因兵力悬殊,大败而归,宋襄公本人也在战斗中大腿中箭,身受重伤。
泓水之战的失败,彻底断送了宋襄公的称霸梦想。他带着满身的伤痛和遗憾回到宋国,不久后便因伤重不治而亡。临终前,他对自己的弟弟公子目夷叹息道:“我后悔没有听从你的建议,才落得如此下场!”宋襄公的去世,也标志着宋国的霸业梦彻底破灭。
宋襄公的失败,历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他迂腐不堪,不懂变通,白白错失了胜利的机会;也有人认为他坚守仁义,虽败犹荣。事实上,宋襄公的“仁义”行为,在春秋时期的乱世中显得格格不入。他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君主之一。所以后世也将宋襄公列为“春秋五霸”之一。而后又会有哪个霸主接过仁义之旗呢,关注我一起了解!
春秋五霸:齐桓公,秦穆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七雄:秦,齐,楚,赵,燕,韩,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