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懂王也是在试探,也是有些担心,万一中国真的全跟,到最后想下台就不容易了。
白宫新闻发言人说:特朗普会在4月9日(美国当地时间),可能会对中国再额外加征50%关税。
按照这个加法,目前对中国的关税已经达到了104%。
如果再叠加拜登政府那会儿的21%关税,总税率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25%。
中国出口的大部分利润也才10-20%,这谁受得了?
不过,特朗普在与以色列总理会面时,说到了一点:会等待中国的电话,然后再最后决定是否落实50%的额外关税。
一边说要加50%强装硬汉,一边又说等中国电话,演的这出双簧戏,恐怕没人会搭理你吧。
还在自说自话:中国想要达成协议,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始,如果中国伸出手来达成协议, 特朗普会很亲切的。
如果你真是硬汉,直接加不就得了,还等啥电话。
大家看出来了,特朗普是很想跟中国谈判,但中国要硬刚到底,看你特朗普最后怎么收场。
只怕特朗普等不到电话了,因为中方已经表态:奉陪到底!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从来不是单纯的贸易政策,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政治博弈工具。自2025年4月7日以来,美国政府先后抛出34%和50%两轮关税加码,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妥协。
然而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已悄然崩塌,当美国对华关税叠加至104%时,中国出口企业平均利润率早已被击穿,美方幻想中的中国让步反而成为空中楼阁。
这种表面强硬的背后,是美国政府进退维谷的真实写照:既要维护“美国优先"的政治形象,又不得不直面加征关税引发的国内经济震荡。亚特兰大联储数据显示,美国第一季度GDP预计下滑2.8%,消费者信心指数创两年半新低,股市更在关税威胁下蒸发数十万亿美元市值。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的沉着应对,源于对战略态势的清醒认知。
当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连续发布“最后通牒"时,中国商务部已同步宣布对美商品加征34%关税,并启动稀土出口管制等精准反制措施。这种"以战止战"的底气,建立在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层转型之上。
中欧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万列,"一带一路"沿线贸易额占比攀升至46.6%,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0个国家,这些战略布局构筑起抵御单边主义冲击的立体防线。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天塌不下来",中国工具箱里的政策储备足以应对任何级别的关税战。
特朗普政府“等待电话"的犹豫态度,实质上是其战略困境。一方面,美国商界的反制声浪日益高涨:奥迪暂停对美汽车出口,大众停止铁路运输,纺织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800美元以下跨境小包免税政策濒临崩溃,这些现实冲击正在瓦解关税政策的民意基础。
另一方面,全球贸易秩序重构已成定局,欧盟正式反击,4预热15日实施第一轮关税反制,5月15日实施第二轮;CEP生效创造全球最大自贸区,50余国排队与美国谈判却难掩“去美国化"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更像是困兽之斗,既无力扭转产业空心化的结构性问题,也难以阻挡多极化浪潮。
回看过往,单边主义的强权政治终将反噬自身。1971年尼克松的价格管制实验导致市场扭曲,最终仍需通过紧缩政策收拾残局;当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同样陷入“自伤循环"。
耶鲁大学研究显示,美国消费者已承担每年3789美元的额外成本,而加征50%关税将使其痛苦指数几何级攀升。而美国农民因出口受阻发起抗议,零售商掀起囤货狂潮,这些画面与特朗普描绘的“伟大美国"形成鲜明对比。
当关税利刃割裂全球供应链时,中国通过产能转移、市场多元化和技术升级,正在将危机转化为重构竞争优势的契机。
特朗普政府试图用关税维系霸权地位,却低估了中国在承受极限压力后的战略韧性。从稀土管制到数字货币,从"一带一路"到RCEP,中国正以系统性方案回应碎片化威胁。
站在历史的维度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恫吓不过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段插曲。没有国家愿意永久生活在单边主义的阴影下,多边合作与规则重塑才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中国在这场变革中展现的定力与智慧,恰似太极推手中的“四两拨千斤",不必与蛮力正面相抗,只需借势发力便能化解危机。
特朗普可能心里也明白,125%的关税数字,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就看能撑多久了。
层层加码关税,受不了的美国人民,很快就会大面积揭竿而起。
特朗普想玩极限施压,不过早已被我们看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