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养生以“养藏”为本,应当遵从自然界“闭藏”的特点,保养阴精,潜藏阳气,需要我们养藏机体阳气。
起居宜“早卧晚起”,注意保暖
冬季夜长日短,气温降低,日常起居中应多收藏阳气、养护阴气,即冬季宜早睡晚起(最晚不应超过早上9点),使睡眠充足,一则潜藏、养护阳气;二则避开严寒,待天明日出,再起床。若睡眠过晚,则易耗损阳气,使阳气潜藏不足,春日升发不利,同时半夜寒冷,易受寒而患病。
运动养生
入冬之后,阳气收藏,阴气较盛,天气寒冷,因此,锻炼时应收藏阳气,同时防寒防冻。可以用室内运动代替户外运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开严寒。如可在室内练拳、做操、打乒乓球等。但需要注意,锻炼场所要保持换气通畅;锻炼幅度和强度不可过大,取微汗即可;锻炼后及时保暖,以免受寒,若天气极冷,则不宜锻炼。
情志养生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凋零,易使人情绪低落,同时,冬季天黑得早,光照时间短,也易使人产生抑郁情绪,故冬季养神应着眼于“藏”,人们要把神藏于内,保持安定、伏匿与满足的情绪,远寒就温,多晒太阳,使阳气通达,心情自然舒畅。
艾灸养生
冬季艾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机体的抗病御寒能力。艾灸对于冬季因寒而诱发的许多疾病,如胃病、感冒,咳嗽等疾病,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胃痛:中脘、足三里;
腹痛: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天枢;
感冒:风池、大椎、合谷、列缺;
咳嗽:膻中、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
作为平常健康灸,可取足三里、中脘、关元,或单灸足三里。
饮食应遵循“立冬补冬、滋阴补阳”
在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人们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补,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可以抵御严寒的侵袭、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能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冬季天寒地冻,人体阳气内收,因此饮食上可以适当温补。一可驱寒,二可补益阳气之不足。食物选择上,宜用甘温、辛温之品。如羊肉甘温,能温中益气;牛肉甘温,能温肾壮阳;鸽肉甘、咸温,能温肾养血、填精益气;花椒辛温,能温中散寒;胡椒辛温,能温中下气、温化痰饮;小茴香辛温,能温中散寒;板栗咸温,能补中益气、温肾强腰等。
但冬季不可一味进补,否则容易郁闭而生痰火,此时不妨食用白萝卜。白萝卜性味辛甘,能顺气消食、化痰止咳、生津润燥,食之能起到宽肠通便、理气化痰、清热生津的功效,利于脾胃运化。
五脏之中,肾与冬相通应,因此饮食上可适当补益肾气,味咸的食物能入肾,色黑的食物能补肾,诸如黑芝麻、黑豆、黑米等都能补益肾气,食用时可用盐等咸味之品加以调和,使之入肾。如易腰酸乏力者,可用黑豆煮粥,补益肾气;若头发变白,可用黑米、黑豆、核桃仁、制首乌等煮粥,补益精血,乌须亮发等。但需注意,咸味之品不可久食多食,易伤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