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存个钱,你骗我买保险!”
3月15日,新京报记者暗访调查了银行代销保险的内幕,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可谓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连哄带骗专门奔着老年人储户的“钱袋子”拿去买保险。
那么,保险销售人员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银行在这里又当了什么角色呢?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新京报记者的注意,原来在今年2月的时候,记者在湖北武汉卧底的时候,发现有银行违规引入保险销售人员,并且银行工作人员任由保险销售人员向存款的客户销售保险。
基于此,新京报记者就开始了“存款变保险”的暗访调查,据曝光的视频中,可以看出保险人员算是非常“专业”。
对着上前来存款的客户,直接宣称保险是属于银行的存款类型的保险,保本保息,并没有任何风险,让客户放120个心。

那么,记者到底是怎么去查这个内幕了,原来记者直接冒充求职人员,然后去应聘了武汉的一家保险公司,然后就被安排到了武汉一家建设银行的网点。
在这里记者发现很多不被人所知的内幕:
其一,进驻银行的保险销售人员直接冒充银行工作人员。
这些保险销售人员,先从衣服的穿着上,打扮上,穿着与银行工作人员相似的服装,这样的话就能混淆存款客户的心理,先从外表上让保险人员看起来是银行的职员。
就是因为在银行里面,保险销售人员可以说出“你不相信保险,那你相不相信建行呢?”

其二,保险销售人员为了销售保险,连哄带骗存款客户。
据记者调查发现,本来是买保险,他们说是存款保险,本来前5年没有收益与提前退保有损失等情况,保险销售人员直接不说。
保险销售人员直接从存一年利益较少,如果存5年10年这种利息有多高,用这种高利息来忽悠存款客户购买保险。
就正如保险公司经理表示,客户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买了什么。

其三,为了避免客户引起怀疑,还专门将字设置很小,然后保险销售人员就直接说帮客户操作。
据记者调查发现,像这种需要在手机上签字等之类的,但是由于客服是一些老年人较多,加上他们设置的时候手机上字体比较小,于是就会主动说帮客户操作。
这样的话,用手机上操作,跳过了现场填单子,避免了客户看到保险字眼。

其四,保险销售人员甚至直接从银行拿客户资料进行电话销售。
我们知道电销是保险销售常规的方式,那么,这些客户是从哪里来呢?这些进驻银行的保险销售人员更绝,直接从银行受理拿储户的手机号码、名字等等。
本来这些信息在银行应该是保密的,然而银行却公然给保险销售人员。

其五,那他们怎么联合银行工作人员呢?原来保险销售人员需要上交一部分工资给银行。
利益捆绑在一起,大家就能一起做事了。保险销售人员表示,他们每完成一笔保险销售,那么,银行工作人员也有钱可以拿。而这种直接是公司对公司的层面,可见已经形成了利益链条。
按照记者暗访调查所言,一般保险销售售卖一份保险,有10%的提成,然而这部分并不全是保险销售人员的,要留下3%-5%出来给银行人员。

据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王教授表示,“存款变保险”已经屡见不鲜了,尤其还专门忽悠老年人。
在王教授看来,这种行为不仅仅是违法了,明显是犯罪了。

王教授表示,保险销售人员,明明知道是违法违规的,但有利可图,还要这样做,基于此,王教授建议要加大利益链条的处罚力度。

针对存款变保险情况,记者专门采访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教授,郑教授进行了解读,表示银行违规将保险销售人员引入其银行,甚至还任由保险销售人员冒充银行职工向存款的人推销保险的行为,破坏了银行报销代销的市场秩序,基于此,在郑教授看来,这种情况下签的合同应该是属于无效的。
郑教授表示,如果银行与保险机构联合忽悠“存款变保险”的行为,那么,这是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了,可能犯了诈骗罪。
基于此,郑教授表示要解决这种现象存在,应该从制度上,加大对银行职工与保险销售人员的约束!

“存款变保险”的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侵蚀了金融市场的公信力和健康生态。新京报的暗访调查,如同一把锋利的手术刀,揭开了这一潜藏已久的行业弊病。
保险销售人员冒充银行职员,利用信息不对称和高息诱惑,连哄带骗地将老年人的“养老钱”变成保险产品,这种行为不仅违法,更触及道德底线。
我们期待监管部门能够迅速行动,对涉事银行和保险公司进行严厉查处,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存款变保险”的乱象,让金融市场回归诚信和理性!
您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