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立秋是预告、处暑有反复、白露是预演,唯有到了秋分,方算得尘埃落定,秋水明澈,秋意分明。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秋之六节气的第四个,紧随白露之后。《春秋繁露》言:“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表述上与春分基本一致。秋分与春分讲求的是平和均,彼此之间形如双生,你有我也有,习俗物候皆可互证。
秋日景色
吃货总要先从吃食说起,春分吃春菜是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秋分吃秋菜亦谓洗肚肠,而且吃的是同一种野苋菜汤,这就罢了,关键是粘雀嘴这个习俗,春分做些汤圆叉放在屋外田间地头,引雀儿来食,免得它们啄食庄稼,到了秋分再重复一次以上行为,一年粘两回,雀儿甚悲摧……至于祭祀观星、迎春牛、送秋牛、酿酒、立蛋等俗仪亦丝丝相扣,分毫不差。
春忙与秋忙相应,忙之后可以稍闲,此时便有社,春社是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秋社是指立秋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秋分前后。
祭祀土地神的祭坛称为“社”。从天子到诸侯乃至平民,凡有土地者,均可立“社”。古人认为土神名叫句龙,是神农氏的第十一世孙,共工之子。颛顼打败共工氏,任命句龙为土正官,主管土地社稷,负责平整土地、疏导河流。句龙被尊为“后土”之神。
“春社”祈求风调雨顺,能有好的收成;“秋社”则要举行报告丰收的谢神活动,并祈盼来年再获丰收,这就是所谓的“春祈而秋报也”。祭祀分官社和民社两种祭祀形式,其意都在祈丰年,导农事,睦乡邻,宣教化。
精于饮馔的宋人会用猪肉、羊肉、腰子、奶房(奶酪)、肚肺、鸭蛋饼、瓜姜等,切作薄片调味,铺在米饭上,做成“社饭”,相较起来,受胡风熏染甚深的唐人的吃法就粗犷许多,宰鸡鸭猪羊,合以面粉、蔬菜做羹汤,称之为“社零星”,做法颇似东北乱炖或河南胡辣汤。
羊肉汤
总之,是日酬神恩,宴宾客,家家各出其有,备社饭、社糕、社酒,欢饮至醉。
古人依据经验判断,认为春、秋分,春、秋社的先后次序与年景之丰歉相关:“以秋(春)分在社前,主年丰;秋(春)分在社后,主岁歉。”《岁时广记》载谚云:“秋分在社前,斗米换斗钱;秋分在社后,斗米换斗豆。”
经过春夏的耕耘和观察,到秋分时年景好坏、收成的丰歉基本可以了然,故而才有秋后算账的说法。
我历来觉得文人笔下的春秋,四时之美是带美颜滤镜,不可全信的,连为生计所迫亲自下场躬耕,“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在说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时,尚且自带无所谓、自得其乐的BGM,更别说其他根本不曾亲事稼樯,只是偶尔隔陇观景的文人了。
在他们眼中,春社是:“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秋社是:“今番喜乐丰年景,醉倒翁媪笑颜开。”赞一下田园牧歌,带着与民同乐的优雅。
实际上,春之少雨,夏之溽热,秋之阴雨,任何一个物候不调都会化作悬在农人头上的剑、身上的鞭,一年四季,起早贪黑。唯有严冬方可稍歇,然冬天又是贫家最难挨的时日。如此想来,如今的生活虽被诟病离土地远,与自然相隔,于农人贫者而言却是相对轻省好过了许多。
想起黄仲则《都门秋思》里的喟叹:“全家都在秋风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他生在乾隆盛世,是常州才子、江浙名士,寓居京师得人接济尚且会有生计不继、捉襟见肘之苦,更莫说古代那些生逢乱世的平民百姓了,说是命如草芥,并不为过。但偏偏是这如草芥般的微尘众,以性命供养山河大地,四时花鸟,辨出了是非曲直、阴阳经纬。
最微小的最盛大,至丰饶处至淡然。
与春分对应,秋分物候有三:“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从春分时节的“雷乃发声”,到秋分时节的“雷始收声”;从蛰虫始振到蛰虫以细土封巢塞穴;从春水初萌,到秋水微涸。历时半年,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传说中,司掌行云布雨的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故云销雨霁,秋空如洗。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雨做新妆沐,虹是颊上脂,山似眉峰翠,水为眼波横,秋之淹媚,尽可在端然处意会神知。
在普罗大众眼中,秋分的鲜明远甚于宜入辞章的白露,有此认知,不单因秋分是节气八大金刚,最早的四立二分二至之一,定了物候经纬,亦不全因农事所言秋收、秋耕、秋种、三大忙节在这短短的十几天中,最要紧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正当此时。
按照旧历,秋季一共九十天,分为孟、仲、季三段(其他三季亦同),秋分这个节气平分这九十天,“平分秋色”一词正由此出。
上古人淳朴,物资短缺、生存艰难,面对大自然生出了无穷的虔敬心,要从中获得信心和庇护。父天母地,日月星辰皆可为神,一年四季,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倘有需要祭山祭水,祈雨祈福、慎终追远、阖族祭祖另算。祭祀之重要,直接列入君王的基本责任范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祭祀的端严整肃、不容有失相比,开疆拓土倒成了第二件要事。
春时草长莺飞,阳气升腾,人们将祭祀献给太阳;秋来山清水冷,阴气馥郁,人们将祭祀转向月亮,以求阴阳均衡。
◎本文摘自安意如《二十四日》之《摇落故园秋》,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