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述尧/文
一、自幼家贫如洗,混迹牛马行中
吴俊升,外号吴大舌头,生于1863年,祖籍昌图县八面城南五间房,兄弟四人排行老大。此人,其貌不扬,小矮个儿,大舌头,走路扭扭的,说话“鸣!呜!”半天方能成言,为此没少留下笑柄。
早年,吴家境贫寒,无钱读书,还在童年就寄居王大店家,饮马放猪十分勤快。尽管如此,仍食不饱腹,衣不护体。无冬历夏只有一套褴衫,每每换洗要到河边。为了避开过往行人,要蹲在河里、等衣服哑千方能穿上回店。吴俊升幼年殷勤、厚道,虽不善辞令但很会办事。由于他起早贪黑都侍店东,倍献殷勤,博得主人厚待,被店东认为义子。后来,在吴俊升从军时,义父给他买匹战马赞助。由于他自幼习马,常被聘到郑家屯马市价买价卖,从中做经纪人。故此有人称他是“马贩子”出身,实有其事。混市几年,并没攒下多少银钱,等到婚配年龄,与郑家屯川心店南口的石家茶馆的大女儿结下姻缘。婚后不久,其妻石氏因病身亡,没留子女。后来续其二妹,乳名“小狗”,给吴俊升当了夫人。
二、逢乱世群雄并起,“大舌头”勇武发迹
清朝末期,适逢乱世,群雄四起。张作霖由草头王被收编之后,到通辽一带屯垦戍边。为了扩充势力,派出使者四处招兵买马。一次,使者来郑家屯买马,发现吴俊升识马有方,就劝其当兵,吴欣然前往。由于他作战勇敢,几年光景升任把总(相当于连长)。(注:招兵的并非张作霖实际上是丁春华)他小有名气之后,义气更重,身先士卒。在他身任把总之时,战机突来。梨树县李家围子北边3里许的钱家油房屯,大户王家突然被胡子岳坤绺子闯入,烧杀抢夺无所不为。王家告到官府,派遣吴俊升率兵剿缴。吴率百拾名军卒,用骡马拉两门火炮,昼夜兼程80华里,渡过东西两条辽河,赶到刘胡窝堡屯,这里距钱家油房屯有5里之遥,全是开阔地带。“胡子”在暗中,军旅在明处,强攻实属困难。况且,上匪占据王家,五个院落周围皆是丈二高、五尺宽的围墙。四周有炮台,防守十分有利。吴带兵离屯2里开外命令停止前进,让火炮乎点火放炮,攻打城池(土圩子)。当时吴用的火炮有三丈长,直径在二尺以上,每门炮一次要装500斤火药,得用火药捻儿点炮。由于火炮长久不用,药又受潮湿,炮手操作还不熟练,连点三次不发。吴俊升见此光景,气得火冒三丈,大吼一声:“呜!呜!都是吃屎的笨蛋!鸣!鸣!你们看老子的!”只见他推开炮手一跨骑上炮身,用火药捻儿将火炮点着,火炮已经吱、吱冒烟,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仍瞪大着双眼虎视前方,士兵喊他也不下来。听得一声巨响,硝烟弥漫,此时炮的坐力将吴俊升弹出五尺开外。响声过后,吴从泥土中爬起来,呜呜地高喊“给我冲呀!”原来这一炮正中围墙后炮台,炸毁了三丈多宽的豁口。士兵乘机攻占了这个村落。108名土匪,除了打死的全部被活捉,斩首在这个屯南大水泡子的边上。吴凯旋而归,战功赫赫,郑家屯的乡绅、父老列队出城迎接,并为之摆酒庆贺。这两门立下战功的“火炮”,后来摆放在吴家庙门前,炫耀其武功。此后,吴又连续平过葛根庙,镇压过蒙民起义。现在,郑家屯城西教宝山下的吴家大壕,仍留有防御蒙民进攻的战迹。几次胜仗,张作霖看他作战勇敢、功劳显赫,先提他为洮辽镇守使,旋即升为黑龙江督军,成了张作霖的得力助手,命为“副帅”,“吴大帅”的尊称由此而得。
三、战争财饱满私囊,吴俊升大兴土木
吴俊升在长期征战中,缴获无数战利品,发了战争财。他的钱财除招兵买马外,就是用来营建帅府、行营别墅,私宅遍及齐齐哈尔、泰来、洮南、奉天、青岛等地。他在发迹地郑家屯造房300多间,占地达10万平方米,覆压古老县城半边市井。
当年,辽源县的所在地郑家屯,市井繁华,商贾云集,车马喧嚣。在这块有粮谷、皮张之富,又有水运、陆运交通之便的宝地,王亲国戚、豪商巨贾、官宦人家争相盘踞,仅吴的裙带连襟、狐朋爪牙就占去大半市面,面吴俊升位处群僚之首,当然更加显贵,吴家大瓦房、吴大辕门、吴大帅府、吴家庙、吴字号买卖“永发长”、“天合长”等等挤占半个街面,足见吴俊升威势之大,就连坐地生涯、财粗势大的“马老红”也不得不让出地面给吴俊升盖帅府。
吴辕门东西50米,南北跨度30米。东西两侧有两丈多高的银门,十分威严。过往行人、车辆不经允许要绕道而行。平民百姓暗称“鬼门关”。大帅府是个森严壁垒的三进套院,头层院是传号;二层院(中堂)客厅;三层院卧室,两侧偏院住有卫士与佣人。四周有两文高、三尺宽的围墙,四周有箭楼、炮台。朱红大门两旁有一对石狮子虎踞左右,还有上马石、拴马桩。院内植有梧桐、花树,后院有花园。建筑十分考究,磨砖对缝、雕梁画柱、前出廊檐,是典型的清代款式。
出大帅府沿高墙北行约300米,是吴俊升的家庙。庙门 两侧铁炮各一尊,红白石马、马童各一个,四周围墙遍刻猕猴(编者注:吴俊升喜爱养猴)。庙设中殿、后殿及左右偏殿,中殿供奉阵亡的将领,后殿有他自己的画像居正堂,壁上画写他东征西战的故事,类似他生平战绩的连环画,无非是歌功颂德而已;偏殿专供连长以下官兵,牌位列列有名。家庙前后辟有花果园,前莲荷、后桃李。现今仍留名的“莲花泡”就在家庙门前,那时满池莲荷盛开之际,令人流连忘返。每逢庙会,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四、鲁莽人硬充文雅士,大舌头实是好色人。
吴大帅府和吴家庙固然别致、考究而又文雅。可是,它的主人却是不学无术的文盲。就在吴俊升飞黄腾达之时亦有诸般笑柄流于市井民间,供人茶余饭后谈笑。至于什么吴俊升到北京的讲演:“小弟吴俊升初到北京,感谢父老款待,鸣!鸣!去他妈的吧!”吴俊升看学生赛球,跑得汗流浃背,口出同情怜悯之言“呜!鸣!别抢了,回去让管事的一人给买一个。”还有什么吴俊升入厕见一癞蛤蟆,他说:“妈!妈的你吓我一跳,鸣!呜!我也吓你一跳!”等等笑话,或是有人故意编造,或者是有意嘲讽他的鲁莽无知,但这并没见诸文字,无从查考。不过,在我国著名文学家邹韬奋的文集中,有一篇“生吞香蕉皮”的文章确是真的。描写这位鲁莽武尖在奉天日本松竹斋领事馆生吞香蕉皮的丢人形迹。陪同他的下属见此情景俯耳相告:“大帅扒了皮吃。”他非但不听,还大声说:“鸿!呜!我就得意带皮吃。”这种拙劣的掩饰,也不能不叫人捧腹而笑。虽然如此,他偏充斯文,广为搜罗字画。自己也颇喜欢画虎,尽管技法不算高超,略经文人墨士吹捧,吴的画随同人贵,名噪一时。他还学会一个大草“虎”字,别出一格,用作馈赠或签名,还真叫入无从描摹。在他的卧室里经常悬挂这样一幅对联:“自古豪杰识名马,从来英雄爱美人。”这可以说是他身世、习性的真实写照。
吴俊升好女色,有妻妾四人。原配石氏,与吴承欢几年,因病死去,没留下后人。后续其妹,生一子吴泰勋。三老婆姓靳,是耍马戏留下的。四老婆是个唱戏的,此人有些姿色,也曾风流一时,嫁于吴的麾下,并不称心如意,大概是秀女不愿伴武夫之故,一直抑郁寡欢、闷闷不乐,后来吴俊升不知出于何种心理,—
是绝情还是恩赐,在洮南盖座尼姑庙,让这位夫人在那里冷落一生。除其妻妾之外,被他糟踏的民女不知有多少。足见其是个好色的武夫。
五、平民愤,杀弟灭亲;主公道,今尤可鉴。
吴俊升的三弟外号“三埋汰”,家住郑家屯西南三空桥。他倚仗长兄的势力,横行乡里,鱼肉百姓,霸占民财,强抢民女,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怒不敢言,唯恐得罪了吴大帅。后来四方百姓,镇内买卖入家,忍无可忍,联合本地乡绅、儒士,暗中写呈旨上告到奉天张作霖处。一次,吴俊升去奉天开会。会后,张作霖将吴留下,笑着说“大哥(因张比吴小,亲近而言,时称大哥),现在咱们哥们有了地盘,要站住脚可得讲点良心啊!”接着就没点名地数落三埋汰的罪状:若是我们的部下或亲友有强占民财的,抢占民女的,鱼肉百姓的·还没等张说完。吴霍地站起来,“别说了!呜!呜!有一条老子就毙了他!”稍停片刻,吴
一转念,问张:“莫非是我手下的人?”张又笑了,他说:“大哥别动怒,贵地乡民联名告了三贤弟,不一定是真的,回去劝劝
老三。”吴俊升连连点头,说:“是,查办!鸣!鸣!查办不辞。”
吴回到郑家屯后,打发手下人去乡里调查此事。经过一段查访,向他禀报:“经我等查视,实有其事,望大帅高拾贵手,规
劝三弟,易改前非才是。”吴大帅顿时火起,连拍台案,矢口咬定“呜!鸣!畜牲,我非毙了他不可!”吴准备停当,约三弟同去祖坟烧香祭祖。“三埋汰”不知其故,欣然从命前往。来到父亲坟头,吴俊升早已让佣人准备好酒菜,让弟喝酒吃饺子。他流泪告诉弟弟:“鸣!呜!你做恶多端,对不起在天父母,鸣!呜!你自做自受,哥哥饶不了你。呜!鸣!你记住明年今日是你的周年!”“三埋汰”跪在地上抱着哥哥大腿苦苦哀求,吴执意不-105—
允。命令士卒开枪,但谁也下不得手。吴掏出手枪,亲自结束了其弟罪恶一生。此一杀弟灭亲的佳话,街谈巷议,流传几十年。
六、施小慧,刁买人心;出钱财,助学可取。
吴俊升升迁督军之后,驻守齐齐哈尔(原名卜奎)、泰来一带,很少回发迹故里——郑家屯。每每衣锦还乡,郑家屯的官府、店铺、学校、豪绅及乡民百姓都要夹道迎接。仪仗队、乐队、马队、小车子……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而吴俊升走下火车,既不骑马,也不坐轿,而是手托礼帽平步前行。他恭手向乡亲父老问候,还连连点头、招手向迎接的市民和学生示意,给人一种谦虚之感。对欢迎的学生,还赏赐微薄的学习用品,什么砚台、仿圈等等。现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当年念过小学的大都得到过馈赠。有时他还乡之后还巡访买卖、学校,讲些不伦不类的导教、恭维之言,这自然也能收到刁买人心之利。故给一些人留下了吴大帅为官的好印象。
还有一件事倒很值得提及,在吴俊升帅府的财务支出中,有一笔不占很大比例的兴学费。在洮辽这一带确有些子弟是借助吴家帐房中的兴学费读的书,也有的是靠这笔钱到国外去留学的。当然这笔微不足道的钱财,起不了多大兴学作用,但在当时亦足以笼络人心,不过作为一个鲁莽武夫的文育官僚,竟然能意识到兴学之重要,还拿出很多钱财给以资助,就此而言,至今也是可取的。
尽管吴俊升,自封为“虎命贵人”、“长寿将军”,然而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并未逃脱噩运。1928年夏,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伺机侵略中国东北前夜,吴俊升去北平接张作霖。据说去前有人曾秘告不测,吴俊升说:“呜!鸣!武夫不怕死!”归途中在皇姑屯吃了日本人的炸弹,结束了一生。(双辽县政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