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的历史上看,土地占有制度一直都跟政治权力紧密相连、融为一体,其土地制度的变化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到日本封建土地制的最后一个时代——江户时期,实行的是幕藩领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部分土地都集中在藩国那边,幕府掌控的土地仅占全国土地的四分之一。由土地引发的矛盾愈发尖锐,幕府统治的根基动摇了,封建自然经济也遭受了冲击。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当时的统治者和学者们在土地制度方面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一、“均田”论是怎么出现的呢?
永康二十一年的时候,德川幕府颁布了律法,不让农民买卖自己耕种的土地。这禁令挺严的,可土地兼并还是没被阻止。
有些农民用“质押”土地的办法来换钱,要是钱还不上,土地所有权就变了,这就相当于土地“流质”了,有一部分农民就会因为这个没了土地。
江户时代,贫民租佃土地得交很重的赋税,常常连活下去都成问题,有不少人只能去城市找活路。
封建社会快结束的时候,商品经济慢慢渗透进来,也不断发展,农民阶层就开始分化了,贫富差距变得很大,失地农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各种矛盾不停地积攒,其中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越来越不好调和。日本天明那时候,暴动经常出现,虽说没有特别大的暴乱,但还是让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首先,学者们觉得土地的变更和分配不均会引发社会动荡。回顾历史,中国唐朝引进“均田制”,就是为了让种地的人都有地可种,避免贫富差距太大。现在社会出现矛盾和危机,就是因为“均田制”被破坏了,要想缓解当前的社会矛盾,实施“均田制”是个好办法。
这种看法和观点,对当时的社会主流观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钧田”之议在那时非常流行。
二、关于“均田”和反“均田”的争论
“均田”这个提议最终是想消除租佃关系带来的贫富差距太大的情况,让“豪强贫弱”这种现象不再有,这样方便统治管理。
在江户后期,有个以中井履轩为代表的“均田”派。这一派主张参照均田制,先把现有的土地都变成国有,然后重新分配。具体做法是,统治者把土地买过来变成国有的,再分给没地的农民。而且要禁止土地“质押”,也不许买卖土地。他们觉得这样做能有效改善没地或者地少的农民的状况,缩小贫富差距,防止因此出现社会危机。
赖山阳代表的“均田”主张呢,是在认可“土地所有”的基础上,重点是要遏制土地兼并,防止土地被过度占有。主要把重心放在调节农民负担的“不均”这一块。
他们认可古代“均田”制的崩坏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不过又觉得仿古代的井田制、均田制和现在的社会经济对不上号。
它提出的办法是限定每家每户的土地数量,不让土地随便买卖,这样就能让大家平均占有生产资料和土地。很明显,这个想法虽然限制土地买卖,可也有一定的妥协。
这两种“均田”的说法,都是为了维护幕府统治和封建伦理秩序。可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大趋势下,这显然不合适。所以,“均田”制在部分藩国推行之后,最终都失败了。
“均田”主张论兴起的时候,还有些人也察觉到社会经济条件有了很大变化,所以就对“均田”的制度和理念有了疑问,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大。
这部分学者一开始就反对那种对土地买卖一刀切的禁令。他们觉得农民手里的永业田属于私人财产,应该准许买卖。要是强行制止买卖行为的话,实行起来太难了,还会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
另一方面,他们觉得禁止土地买卖的话,就会出现“懒汉把地荒着,想种地的人又买不到田”这种情况。
就是说啊,土地分配不均呢,是因为有人勤劳有人懒惰、有人能力强有人能力弱。勤劳的人富裕,懒惰的人贫穷,这是很自然的事儿。要是一个劲儿地强行统一,那勤劳的人就得不到激励,懒惰的人就会让土地荒废掉,社会也会乱套,这是违背常理的,还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对农村经济发展没好处。
他们觉得农民土地有多有少,这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均田”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站在商人、富农和地主阶级那边的。他们虽然直截了当地反驳禁止土地买卖以及“均田”的论调,可是对于市场经济机制下的土地分配,并没有提出更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办法。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反对土地买卖禁令和均田论,这在突破传统统治思想上有积极的地方。不过,这并没有触碰到“均田”论真正的要害之处。所以,根本没法阻拦藩国推行的“均田”、检地之类政策的施行。
“均田”派和反“均田”派,他们的目的相同,都是要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所以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而土地所有制的根本变革,肯定是从社会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重大变革开始的。
三、明治维新中的田制变革思想
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颁布了《王政复古大号令》,把幕府制度给废除了。1871年的时候,日本废藩置县,还建立起了中央集权政府。
明治初期,政府里主张复古的人还不少呢,这些人都秉持均田的想法。近藤门造议员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提出过《禁止田地买卖之议》,明明白白地反对土地私有化,不让土地自由交易。不过,这种观念肯定会妨碍维新改革,最后只能被改革思想给淘汰掉。
明治初期的时候,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得特别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开始初步形成了。可是日本当时的近代土地所有制,很明显已经对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形成了阻碍,没办法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了。
另一方面,新的明治政权得有稳定的财政收入才能巩固政权,所以解除原来的土地限制,制定新的地税制度已经是非常紧迫的事了,土地制度改革成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幕府末期的时候,就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思想的很大影响了。这些人通过翻译西方的著作,分析了日本以前土地所有制存在的毛病,还提出了自己对土地制度的新看法,他们的这种思想在日本田制变革的历史上是一次根本性的飞跃。
首先,他们提出了私有财产这个概念,还对私有财产的定义作出了解释。
受西方近代经济政治学的影响,他们有了私有财产的观念,还觉得得重视对私有财产权利的保护。神田孝平翻译西方经济学著作《经济小学》的时候,着重指出个人财产所有权必须受保护。福泽渝吉在他翻译的书里,把土地是不动产这个观念给明确了。
总的来讲,就是要让社会和政府认可私有财产的存在,并且给予它应有的权利。反对统治者去侵害个人的私有财产,倡导出台政策来保护私有土地的产权,取消之前对私有土地买卖的禁令。
神田孝平在明治三年的时候,交上去了一份田租改革建议书。在这份建议书里提到的私有财产观念,在当时是很有影响力的。
能看出来,在那个时候,私有财产的事儿已经上升到政治和法治的高度了。原来禁止土地买卖的规定到这个时候也彻底解除了。
另一方面,改革派也对贫富差距的出现做出了新的阐释,还引入了市场经济理念。
他们觉得社会上有贫富之分是没法避免的。人由于能力有别、勤劳懒惰程度不一样,很难做到平均,政府要是强行搞“均田”来消除贫富差距,实际上很难达到目的。只有让大家自由地去追求利益,在利益的推动下自己不断努力,才能够真的脱离贫困。
以前“地检”制度不可取,当时也提出地税得靠市场调节。只有经济自由了,财富资源才能调配到最佳状态。要是限制个人买卖的自由和权利,那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非常不利。
分析土地税收制度后,给出了具体办法,提议不但准许土地买卖,还给土地所有者发一种地券,按地券上的面额交地租。此外,也建立了一整套土地税收制度。
当时,输出的所有这些新思想、主张和观念,对社会的影响特别大,社会舆论也渐渐倾向于新的土地法令和新的税收制度了。
直到1872年,太改官颁布了“允许四民自由买卖所有土地”的政令,这就意味着田地永代买卖禁令被正式废除了。按照“一地一人”的原则,农民的土地所有权也得到了确认,土地就这样变成了商品。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建社会迈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转折点,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确立,使得田制变革新思想得以确立。
参考的来源:
左学德的《日本历史转型期的土地研究》
《史学月刊》这个名称本身比较简洁,没有太多可改写的内容,若按照要求改写的话,可以是“史学方面的《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