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马光远(自媒体账号:光远看经济)6月25日发布视频表示:在中国北大、清华的成才率是最差的,因为他本来应该100%成才,到最后可能连一半都没有,他毁了一半人等于是。有很多大学都是你挑剩下的,人家还培养出不少人。我听说北大清华学习很苦,而且听到是竞争很激烈,最后听说是以分数来竞争的时候,我觉得太悲哀了。
第一,成才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人才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有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如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等等。
在各个院校,特别是中高等院校中,很多学校在官网都会介绍我们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多少万人才,由此可见对于各个学校的定义是不管毕业以后混得如何都是人才。按照国家对人才的定义,应该分三层意思,方可称之为人才。
第一,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这里体现了一个“专”,专是某领域内或者多个领域内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特别是在单个领域内比较擅长,虽然可能达不到顶尖,但是应该有一定的经验和见解。
第二,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有别于普通劳动,体现的是“创造性”,创造性劳动不仅存在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也不仅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他可能存在于所有劳动者中和远古时期,他应该是具有创新性的,具有批判性的,具有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带来一些价值,引领示范作用,甚至影响深远。
第三,对社会作出贡献。贡献有大有小,贡献讲的应该是一个家国情怀,奉献精神,我们能够把个人发展与国家、人民和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能够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活动中并推动发展和进步。如,快递员,外卖小哥,他们也有对社会作贡献。
第二,清华北大一半成才的都没有,等于毁了一半人?
虽然我们不知道马光远的具体对“人才”的标准的定义,但是我们相信对于清华北大来说,这个说法到底靠谱吗?
首先,从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上来说,本身他们在高中阶段都是成绩优异的,进入大学阶段后,我们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热爱自己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学到了一定的本领或者专业知识。其次,创造性劳动应该是最难的,你能够利用你的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方式,突破传统,善于直面风险和挑战,提高劳动效率,并带来一定的价值或者产生出一定的成果,我认为这个是很难的,当然大学生善于思考,敢于怀疑,动手能力强,在劳动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最后,对社会作贡献就是因为具有的专业的知识或技能,并在劳动中不断尝试和创新改革,并用之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以贡献也将随之而来。有的人有贡献,但是不一定是人才。人才一定有贡献。
这里所谓的“成才”,应该是具备人才定义的三个要素,否则谈不上成才,包括清华北大毕业生在内。当然,清华北大作为我国顶尖级高等学府,拥有最优质的生源、最多的办学经费、最好的师资阵容、最好的办学条件,当然理论上应该要100%成才,但是,是不是连一半成才的可能都没有呢?可能真的是。
总体上来看,无论哪所大学,还真大部分都不是人才,能一半或者接近一半已经很不错了。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领域方面,你只学到了皮毛甚至皮毛都没有学到,也没有一定的创新,更不要说带来一定的成果或者产生一定的价值了,而要讲贡献可能还真不如外卖小哥,不如蓝翔技校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