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17岁女兵蒋振娟目睹美军炮击的惨状后,心理彻底崩溃。从此待在精神病院,再也没出来。

陶陶读历史 2025-02-09 21:38:18

湖州三院有个极其特殊的病人,她便是志愿军女兵蒋振娟。朝鲜战争结束后,17岁的她被送入湖州三院接受精神治疗,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她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一天。上甘岭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战役,秦基伟将军身经百战、九死一生,仍将此战称为自己一生中最残酷的战斗。为了攻占两座小小的高地,美军集中了数百门重炮与数百架飞机,对我军阵地进行了不间断的、密集的轰炸,山体的花岗岩被炸成粉末,破碎的弹片几乎覆盖了整个高地。当时,我军官兵坚守在坑道内,默默地承受着美军铺天盖地的炮击。即便我军已经将坑道工事修筑得无比坚固,但人类的血肉之躯依然难以承受炮弹带来的冲击波。很多志愿军战士被震得口吐鲜血,不少士兵直接被震死。在地面的交战中,我军不断将连队派上表面阵地,与占领山头的敌人反复拼杀。我军的尸体和敌军的尸体混杂在一起,然后被双方猛烈的炮火炸得粉碎。战场上到处都是残肢碎肉与烧焦的尸体。如此惨烈的情景,即使身经百战的老兵看到了,也缓不过劲来。更何况当时初出茅庐,当时年纪不过17岁的女兵蒋振娟。蒋振娟16岁就入伍参加了志愿军,是随军护士。经过一场残酷的战斗,我军官兵纷纷从地下掩体中钻了出来,其中就包括蒋振娟。她目睹了美军炮击后的惨状,受到了极其严重的精神刺激。上甘岭战役后,蒋振娟变得不对劲了,精神恍惚,时不时就会胡言乱语、大喊大叫:“空袭、空袭,快隐蔽!”上级领导认为蒋振娟的精神已经不正常,无法坚持战斗了,于是将她送回后方,进入了湖州三院进行精神病治疗,那是专门收容志愿军精神病人的机构。蒋振娟进了医院,就再也没出来。无论蒋振娟多少岁,医院医护人员仍将其称为“小蒋”,因为她坚持自己只有17岁。2010年,凤凰台记者采访了蒋振娟,问她:“您几岁?”蒋振娟不容置喙地回答:“我17了!”时间在流逝,但蒋振娟的灵魂却永远留在了上甘岭,从此再也没走出来。蒋振娟从17岁起,就一直坐在病床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不言不语、谁也不知道她在想什么。蒋振娟的经历,不过只是1000多名志愿军精神病人的一个缩影。在此之前,我们对于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综合症(pstd)还缺乏了解,认为战争后发疯是一种怯懦、胆小的行为。革命军人怎么能怕死?怎么能吓疯呢?甚至有人因此被送上了军事法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我们对于精神科学了解的加深,对志愿军中的精神病患者也愈发宽容。PSTD就是一种难以抗拒的疾病,其发作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蒋振娟这种初出茅庐的女兵会患上PSTD,身经百战、勇往直前的老兵同样也会患上。张家口沙岭子医院,也同样收容了许多志愿军的精神病患者。其中包括上甘岭战役战斗英雄李裕。作为高射炮营长,李裕舍生忘死,带领战友们击落了多架敌机,曾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即使是这样一位勇猛的战斗英雄,在战争结束后不久也精神崩溃。只要听到一点点响动,他就会大喊:“敌机来了,空袭了,快卧倒!”赵桐风,志愿军中著名的战斗英雄,他是侦察连连长,是精锐中的精锐,他是46军中数的着的神枪手。在战争中,赵桐风的精神状态还好。然而战争刚一结束,他就开始不对劲了。他开始变得有攻击性,喜欢掩藏在暗处,然后大声呼叫炮火支援。“炮火支援”结束后,他便从隐蔽处一跃而出,冲向他想象中的敌人。他非常富有攻击性,经常把自己关在黑暗的屋子里,大声呼叫炮火支援,然后隐蔽,出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久后,他被送往了沙岭子医院。由于没人知道他的籍贯,也从没有家人来看他,赵桐风就一直住在医院,直到他去世。后来他冲不动了,就缩在角落里画图,发誓要设计出一种威力无穷的巨炮,把敌人炸成碎片。江兴汉,也同样是个典型的病人,他对枪的钟爱呈现出一种扭曲的病态。任何东西到了他手中,都要扭成枪的样子。即使两个青霉素的药瓶,也要拼成手枪的样子。他每天的生活就是拿着所谓的枪瞄准自己所见到的人或物。一旦医护人员要收走他的“枪”,他就会变得极具攻击性。医院内还有一个名叫李海荣的老兵,他拒绝穿衣服,无论寒暑都是裸体状态。后来接受媒体采访,他依然是不穿衣服的状态。据说,李海荣看到了战友被美军凝固汽油弹点燃的场景,从此再也不敢穿衣服。战争,就是反人性的、同类之间的杀戮损害的不仅是肉体,更是心灵。炮火打碎的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灵魂。肉体的伤害是牺牲,精神上的伤害同样也是。志愿军中精神病人绝非贪生怕死,他们只是不可抗拒的病了,就像你无法拒绝癌症一样。他们为了和平和人民的安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们同样值得尊敬,值得我们永远纪念。

0 阅读: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