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功成身殁之名将!

翰林院女大学士 2025-04-10 23:13:01

阅读本文前,各位官人,对小女子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私信我呦。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定律,一个出色的将领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如果没有及时的激流勇退,归隐田园,那么极有可能会遭到君主的清算。如果没有遭到君主的清算,那么也会极大的可能战死沙场,总之不会寿终正寝。这些曾以智谋撼动山河、用铁骑踏破疆界的名将们,最终却在功成名就的巅峰时刻,被历史的暗流吞噬。

1.先轸

先轸是晋国军事家,晋国第2任中军将,人称晋国战神。晋国能够称霸诸侯,先轸功不可没,在城濮之战中,先轸指挥晋军大败楚军,楚军统帅子玉在回楚因为此次战败备受打击,最终选择了引咎自尽,晋国真是凭借此次的大胜,受到周天子的封赏,晋文公升为侯伯,晋国从此称霸中原。

在晋国大位交接之际,晋襄公刚刚继承大统,秦国见状想要趁机动摇晋国的霸主地位,频繁发兵侵扰晋国边境。先轸当机立断决定埋伏阻击秦军,当秦军经过崤时,晋军突然出击,秦军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秦军三名主将被俘虏,军队也全军覆没,先轸指挥军队大获全胜。

面对如此巨大的功勋,先轸多少有点得意忘形,在得知晋襄公把秦军三名主帅放了后,他竟然怒斥晋襄公,还向他吐了一口口水头也不回的离开了,毫无人臣之礼。如此做法即便是后来没战死,也会被清算杀死。但是因为他的做法晋襄公不但没有生气,还向先轸道歉,晋襄公的肚量也是异常之大。

箕地战场上,六十二岁的先轸突然摘下头盔,任由白发在风中狂舞。他单骑冲向敌阵的身影,如同扑向烈火的飞蛾。当三支羽箭同时穿透他的胸膛时,这位身经百战的统帅竟露出了释然的微笑——他终于用最壮烈的方式,偿还了在朝堂上"唾君"的僭越之罪。

2.白起

白起的军事天才犹如出鞘利剑,让其能够在战乱的年代快速显名。在伊阙之战中,他敏锐捕捉到韩魏联军貌合神离的致命弱点,以闪电战术分割围歼,首战即斩首二十四万。这种超越时代的战争思维,让六国军队在他的战车面前如同待宰羔羊。白起不断对外用兵,力求灭亡各国,各国闻风丧胆,派人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激化范雎与白起的矛盾,范雎怎么可能坐视白起的功绩超过自己,位于白起之下。于是范雎劝谏秦昭襄王让各国割地来换取和平,白起对外的军事行动被迫暂停。

秦昭襄王与白起的关系,始终在猜忌与依赖的钢丝上摇摆。即使没有范雎的从中挑拨,白起同样会受到清算。因为白起每次立下大功,大王的奖赏总是第一时间送到他的帐下,这种恩宠背后,是君王对绝对权力的本能警觉。白起在军中的威望,已然超过了咸阳宫里的王座。

秦昭襄王再度发兵攻打赵国,白起极力劝阻,秦昭襄王不听执意发兵,白起因为患病而无法统军出征。果然秦军的进攻受阻,秦昭襄王于是亲自去请白起出山执掌军队,白起不从,之后又派丞相范雎去请,白起还是不从,秦昭襄王一气之下说没有白起我还打不赢仗了么?

当白起拒绝挂帅出征时,他给出的理由是"今伐赵必败"。这种对战争形势的清醒判断,在秦王耳中却成了武将干政的危险信号。此时的秦国,需要的已不再是战场上的战神,而是政治上的绝对服从。此时的白起没有认识到皇帝的心态变化,才让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秦昭襄王于是接连增兵前线,然而楚国派出十万大军增援赵国,让秦军屡次受挫,秦军伤亡惨重,秦昭襄王没有计策后只得再次前往白起处请求出兵,白起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能攻打赵国,拒不出面指挥战斗,秦昭襄王还说过如果白起不出兵,就会责备他,即便是这样白起也不答应。

秦昭襄王一怒之下于是将白起贬黜为士伍,秦军战败后,秦昭襄王将其怪罪于白起,杜邮亭的秋风卷起武安君的白发,秦王赐剑泛着熟悉的血腥气,最终白起没有逃脱被杀的命运,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是可惜。即便白起立下了天大的功劳,那都是为人打工,拿人家的工资,就得听人家的指挥,秦昭襄王可是老板,不听老板调遣只有死路一条。

那个在伊阙之战中斩杀二十四万韩魏联军的青年将领,那个在鄢郢之战中水淹楚国国都的冷血统帅,那个在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的铁血人屠,此刻终于用生命偿还了所有的杀孽。

3.廉颇

廉颇是赵国名将,我们熟知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是说的他。廉颇的黄金时代便是率军伐齐,连下九城,创造了战国时期最辉煌的攻城记录。在长平之战中,廉颇带队抵御住秦军,秦军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然而秦军使用反间计用赵括替代了廉颇,急于证明自己的年轻君王,早已听不进老将的逆耳忠言,才造成了长平惨败。

在鄗代之战之战中,大败燕军,俘获燕国丞相栗腹,包围了燕都蓟城,迫使燕割让五城求和,此战过后,廉颇封侯拜相。然而随着赵国权力的交接,赵悼襄王继位后,对自己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大清洗。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乐乘代替廉颇,随即爆发内战,廉颇与乐乘大打出手,不久后廉颇离开赵国,投奔魏国。

当赵国在战场上接连惨败后,赵悼襄王想起了廉颇,便派人去请他,然而这个去请廉颇的使者被廉颇的死对头郭开收买了,使者谎报廉颇的真实情况,说他饭量好,而且经常去厕所,赵悼襄王一听,觉得廉颇不可用了,就没再任用。当赵悼襄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时,老将军在楚地展示的不仅是"一饭斗米,肉十斤"的食量,更是一种倔强的示威。

廉颇终究没能等到赵王的诏书,整日闷闷不乐,致使抑郁而终。楚考烈王虽收留他,却始终不敢委以兵权,正是忌惮他这种宁折不弯的脾性。

4.李牧

李牧是赵国名将,赵国的顶梁柱战将。当匈奴单于率十万铁骑南下时,这个出身将门的青年将领知道,寻常的办法指定赢不了,于是他指挥赵军故意示弱弃守烽燧,待匈奴深入腹地,精骑从两翼包抄断其退路,这场歼灭战彻底改写了中原与草原的力量格局。

其中在抵御秦军方面,李牧颇有心得,王翦大军压境,赵国存亡系于一发,面对王翦的大军,李牧从容应对,秦军始终攻破不了。当李牧在肥之战再破秦军时,咸阳宫中传来竹简密报:"牧在,赵不可图"。这句话如同催命符,加速了悲剧的降临。王翦知道李牧不除,自己永远战胜不了他,于是再次实施反间计,郭开再度被收买。在赵国四处散布李牧通敌背叛赵国,散布"李牧欲降秦"的谣言,赵王迁一听到这些谣言,便派赵葱和颜聚取代李牧的统帅之位。

由于李牧知道整个赵国也就他能够抵御秦军,只要自己一退出,赵国必亡,于是拒不受命,不交出统帅的位置,赵王迁此时不允许有人危及到他的帝位,只得将其杀害。李牧的悲剧不是宿命,而是专制王权下所有将星的共同劫数。

5.伍子胥

伍子胥是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一家都是直言敢谏的大臣,楚平王听信谗言诛杀伍奢父子,这场政治清洗的漏网之鱼伍子胥,背负着灭门之恨流亡吴国。他在昭关一夜白头的传说,不仅看到了他巨大的精神压力,更看到了此后他报仇的决心。当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郢都时,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的疯狂举动,以此报杀父之仇。

伍子胥辅佐吴王攻克了楚国的疆土,北边威镇齐国、晋国,南边收服了越人,成就了吴国的霸业,可谓是功勋卓著。

当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并将其俘虏后,伍子胥进言说应一举消灭越国,夫差不听,伍子胥十分失望,并说吴国将要灭亡了。越国用美女贿赂了伍子胥的死对头伯嚭,在伯嚭的进言下,夫差逐渐放松了警惕,放过了越国。

伯嚭进而进言伍子胥有谋反之心,夫差于是命伍子胥自尽,伍子胥在复仇与功业的巅峰时刻骤然陨落。对于夫差清算伍子胥是不应该的,因为夫差能有今天的地位,伍子胥可谓是功不可没,因为当时在吴国太子之争中,是夫差的一己之力才将夫差推上王位的,没有伍子胥,夫差可能继承不了大位。

以上便是春秋战国功成身殁的名将,其中郭开以一己之力连续干掉战国四大名将中的两位,实在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人臣,为人打工,如果立下不朽的功勋要及时放弃功名,激流勇退,要始终坚定不移的贯彻领导的指示,不能自以为是,毕竟领导是不接受质疑的。

喜欢我,请“点赞”+“评论”哦,我们不见不散,欢迎来我主页观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