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源于内心的执念
最近,一位网友在抖音上发了一段视频,并配上文字:下辈子不来了。可能是她遇到了情感上绕不过去的坎,可能是她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变故,可能是她工作中遭受重大的挫折,也可能是长期奔波辛苦、疲于奔命给她带来极大的挫折感。
很多网友纷纷进行评论和转发,将这一条极其普通的视频顶上热榜。其中很多网友的留言让人泪目。原来世上还有如此多的不幸,每个人光鲜亮丽的背后都充满了委屈和坎坷。一位患糖尿病的患者以然能一个人去吃海底捞,也许再过一年他就失明了,可是依然能乐观的面对生活。
还有其他很多身遭重创却依然顽强乐观的普通人。正所谓是幸福的生活千篇一律,不幸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幸。
最近一两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网络上吐槽他们的辛酸和不易,其中大学生群体占较大的比重。他们吐槽找不到工作,买不起车,买不起房,谈不了恋爱,结不了婚。每天都在辛苦奔波,日子却一直在原地打转,生活仿佛没有未来。勤奋越来越难以致富,阶层跨越好像是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这种状况并不是今天才有,只是自媒体的发达为年轻人情绪宣泄提供了平台,他们在网络上尽情吐糟,寻找着志同道合的声音,并迅速形成群体认同。就连人民日报的《好好干、明天会更高》的文章,也被大量年轻人无情的嘲讽。
为什么那么多的年轻人感觉不幸福,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这一切固然与当前经济处于恢复期,经济活力还没有被释放,就业竞争激烈有关。但也与青年人的期望值过高有直接的关系。正如开篇那句话:一生所有的烦恼和痛苦,都源于内心的执念
关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这个数越大,人就越幸福。这个数越小,人就越悲伤、不幸福。对于年轻人而言,要想幸福,要么提高效用值,也就是努力奋斗,提高收入和地位;要么就是降低欲望,拉低自己的期望值。
前不久,有两位211大学毕业的女生录制的一段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位姑娘说,自己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工作五年了存款5000元。另一位女生声称自己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曾在火锅店打扫卫生卫生。两位姑娘都很乐观豁达,面对并不太好的人生境遇并不遮遮掩掩。还自嘲自己是个废物。
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以登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追求文凭的国家,文凭代表着一个人的阶层、地位、职业和身份。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尽管今天的大学已经变成大众教育了,中国的高考入学率已经超过90%了。但很多大学生骨子里还是有强烈的文凭情结,认为自己读了大学,就要得到与这份学历相符的工作和地位。不能回老家小县城,更不能回农村,这样会被人笑话的,一定要留在城市里。尤其县城出身的大学生们,他们对改变自己命运、实现阶层跨越有着强烈的意愿。据中青报调查显示,在各大城市的“蚁族”大学生群体中,有 50%以上来自农村, 20%来自县级市。
大城市竞争激烈,内卷严重。为了提高个人竞争力,就要忍受无休止的加班、考核、过劳。却发现无论怎么辛苦、勤劳,与他们心目中的那个梦越来越遥远,越来越绝望。这就是痛苦的根源。当然,这里绝不是鼓励所有年轻人都得过且过,早早躺平。而是说,根据二八法则,只有20%的群体能处于金字塔尖。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放下自己的执念,承认自己的平庸,与命运握手言和,降低自己对生活的期望值,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