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优势,在于未病先防。防病、阻断疾病发展进程,这是中医的强项。
比如说吧,这个糖尿病,中医在预防方面,就有一定作用。
我给你讲一张医案故事。我讲完,你就知道中医是怎么做到的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医案记载姓金,是湖南人。
这个人,早在六年前,就经常有头晕的现象。到了医院检查,发现血压和血糖都偏高。虽然不算特别高,但超出了理想范围。
于是,医生就为她对症治疗。很快,此人血压下来了。
不过,虽然血压下来了,但是生活中她依然感觉有些头晕,而且眼睛发胀,脖子发胀,微微口干。一旦发胀,身上还可能伴随潮热感,至于说头晕的感觉,隔三差五也会出现。至于说血糖,还是有些异常。
这个难受劲儿,偶尔出现一两次,倒还好说。但问题是,患者一病就是六年啊。六年来,总这样,谁受得了?
于是,经别人建议,她去看中医。
找的谁呢?是熊继柏老师。熊师生于1942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感兴趣的朋友,你可以查阅一下他老人家的学术生平。
刻诊,见患者脉弦细,舌红,苔薄黄。仔细询问,患者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血糖稍微偏高,口干,有潮热感,眼胀,脖子发胀。
当时,熊师书方一首,见:
参须8克,麦冬20克,天冬15克,花粉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五味子4克,葛根40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
这个方子,总共开了20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以后,口干、眼胀、脖子胀的感觉大大减轻,潮热感消失大半,整个人,舒服多了。
这个时候,再查血糖,基本恢复正常。
这张医案,非常短小,是熊师的临床验案之一。以上,我截取了其中的主要部分,给你转述完了。
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回事。
这个患者,根本在于阴虚内热。
怎么知道的?舌红,苔薄黄,这是阴虚有热的表现。微微口干,这也是阴虚有热,津液受损。阴虚生内热,患者就会感觉到潮热感。
阴津亏虚,脉道不充,所以脉细。阴津不能濡养脉道,所以脉象偏弦。
另外,这人从前有血糖偏高、血压偏高的问题。这个,和阴虚有热的身体内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说这个血糖,它是什么?是血液中的一种能量。阴津充足的情况下,这个能量被稀释了,血糖就不高。阴血不足了,能量就聚在一块,形成了血糖偏高。这也好比河床里的石头。水充足的时候,石头看不见。只有水不足的时候,阴津干枯,石头才露出水面。这是一个道理。所以说,阴虚,对于血糖偏高,是有诱发作用的。
再比如血压。阴津亏少,则必然肝阴不足。肝阴不足,肝阳就容易不受敛摄,它要往上闯,形成肝阳上亢之势。肝阳往上这么一使劲儿,患者脑袋就会晕,眼睛就会胀,脖子也跟着胀,血压就高。这都是肝阴不足,肝阳往上顶的结果。
那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来改善病患者阴虚内热的状态。
我们看看熊师当时的配伍:
参须8克,麦冬20克,天冬15克,花粉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五味子4克,葛根40克,天麻20克,钩藤20克。
这里头,麦冬和天冬搭配,滋补肺阴、胃阴、肾阴,宛如一场甘露,从天而降。花粉清热、泻火、生津。参须,滋补气阴。黄芩和知母,清热养阴。葛根,输布津液,升发脾精。五味子入心,益气生津。
可以说,这一套搭配,把一身上下的津液,补了个遍。
在这个基础上,配钩藤清肝热、平肝阳、息肝风,加天麻平肝阳,祛风止眩晕。患者头晕脑胀、眼胀脖子胀的现象,就能有效改善了。
经过这么一番搭配,患者的血糖和血压,就可以得到很好控制。因为造成这两个指标异常的身体内环境,被彻底改造了。土壤没了,杂草自然长不出来了。糖尿病的发展,可以被暂时地阻断。
你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由此可见,中医拿什么阻断疾病的发展啊?就是改善患者身体内环境,使之阴阳调和,气血平衡。这就好比消灭苍蝇。中医不让苍蝇泛滥的方法,不是抓一个打死一个,而是把垃圾清理干净。垃圾没了,苍蝇跟着就没了。
我把这个东西写出来,供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大量的人,具备上文医案里的特点。血糖稍微高一点,血压稍微高一点,头晕,脑颈胀,眼睛胀痛,平素口干,潮热闹心。这样的人,我建议你能去看一下中医,采用中医的辨证治疗方法,综合调理一下。可以说,中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上文医案中所述的熊继柏老师的配伍,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但是,它不一定完全适合某一个人。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化裁。
所以说,这个方子,仅供参考借鉴,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它绝对不是万能的。切记切记。
但无论怎么说,对这类人,滋阴清热、平肝敛阳,都是绕不开的治疗路径。
本来想一试,可你后来说这个话,感觉你自己模棱两可。其实明确什么症状就可以套用你的方子了。
中医太厉害了
[开怀大笑]
真的还是假的???能用这方子吗??有看到的大医回个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