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取得成功的关键点在哪里?

骰子课程 2024-03-12 18:47:11

司今(jiewaimuyu@126.com)

目前,“量子力学”教科书基本都是以薛定谔方程为主线介绍量子理论.

薛定谔方程Ψ=ψ。cos[2π﹙Et-px﹚/h]不是从任何物理机制中得出来的,它纯粹是机械波方程y=Acosω(t+x/v)变换的结果,即将普朗克方程E=hγ、圆周运动动能E=mv²/2与德布罗意物质波方程λ=h/p结合,通过一系列变换改造,结果就成了量子力学的支柱方程。

在这个方程中您根本看不到关于粒子向前运动的距离描述;也就是说,粒子只是在绕半径为ψ。的圆在作圆周运动,这种运动对不同粒子来说可以有不同速度,这就构成了一幅不可思议的运动画面:

粒子运动被描述成波动后,粒子就有二种速度,即波速度和相速度;如果粒子以相速度v=λf运动,其位移S=vt,那么粒子群速度及位移又该如何描述呢?量子力学给出的群速度是v'=ω/k,位移是ψ。= v't,那么,群速度对运动粒子来说又具有什么物理意义??

量子力学为此到是费了不少口舌,但结论还是离奇得要命:一群以相速度v运动的粒子组成一团(所谓波包),在这个“团”内,粒子们还不老实,还要做垂直于v方向的上下跳动(速度是v',即群速度),真不知这种跳动能量是量子理论人为设定的还是上帝赐予的?!

后来,量子力学又引入“测不准原理”和“几率波概念”,更是不论物理章法。但量子力学却能很好地解释粒子领域中的一些运动现象问题,这说明它的描述虽然混乱,但在一定程度上倒是反映出了粒子运动中一些本质性的东西。

我通过仔细分析发现,量子力学成功的关键要素不是玻尔假说、薛定谔波方程、测不准原理等,而是在库伦电荷力基础上引入了角动量、自旋和公转磁矩;这是对库伦电、磁荷力的兼容与拓展。同时,它运用球坐标系,像欧拉研究陀螺一样来研究粒子的自旋和空间运动姿态、状态;但不同的是欧拉陀螺没有磁场概念,而量子力学倒是将自旋粒子磁场看做是构成粒子空间运动姿态、状态的重要决定因素。

就此,我得出一种看法:微观粒子运动之所以与宏观物体运动表现不同,关键在于微观粒子自旋磁矩性要比宏观物体大,故它们所表现的自旋磁场相对就大;当它们与其他物体或粒子间产生力作用时,就不再是牛顿万有引力在起作用,而是自旋粒子磁场在起决定性作用。这与宏观的中子星及目前所说的“黑洞”特性相一致,也与我的《物质自旋与力的形成》一文所得结论相吻合。

同时,我们在研究微观粒子的衍射、干涉、偏振等问题时,到是忘记了粒子的自旋性和自旋磁场性,同时也忘记了阻挡物也是由带有磁场的粒子所组成,它们形成的小孔或窄缝空间也应有磁场存在;这样,带有自旋和磁场的粒子运动通过也有磁场存在的小孔或窄缝空间时,它的运动轨迹能不发生变化吗?当然,这种变化要限定在d≈λ的空间范围内才会有明显表现。

《光学》中给出的d≈λ空间限制也正说明:粒子波动现象是一种较明显的磁场相互影响效应;就连康普顿散射、元素光谱形成及分裂等也都是原子核与光子间磁场效应的结果。关于这种论断,物理学中的几种“磁光效应”现象能够佐证我的观点。

我认为,现代物理学错就错在将波放到自由粒子运动中去,而对阻挡物的影响视而不见,其结果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认识方法。

我的思路是:将波放到阻挡物影响上,自由粒子运动没有波现象,阻挡物影响才是粒子运动产生波粒二象性的根本原因,即粒子的波性来源于“测量或阻挡物”影响过程中。光传播是一种粒子性行为,根本不需要什么“交变场”、“波粒二象性”或“以太”存在;自由运动粒子只有遇到测量或阻挡物是才会以磁场洛伦兹运动形式产生“转弯”运动,即所谓的衍射现象。

我对粒子这种“转弯”运动现象本质的认识将放在我的《洛伦兹运动及其几种形态》、《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等文中论述,近期可能刊出,敬请朋友们关注与指点!

0 阅读:0

骰子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