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是个好皇帝,他天性仁厚,施政以宽,天下百姓都非常拥戴他。
他在继位之初,就曾颁布一条法令,废除万恶的连坐制度,也就是所谓的一人犯法,全家治罪。
此举使人们免于无故受到牵连,遭受刑罚,国家的法律日趋进步、更加完善,人心也越来越安定了。
可是,圣人也有做错事的时候,即便是天性纯良的汉文帝也不例外,他曾经好心办坏事,害惨了天下人。
那个时候,汉朝分封了很多诸侯国,在东海之滨,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地区,有一个齐国。
在齐国一个叫临淄的地方(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有一位很出名的人,叫作淳于意。
淳于意不是靠烤烧烤出名的,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精通医道。
起初,他在朝廷做官,还担任过太仓令,后来由于不习惯官场风气,不屑于拍上司马屁,不甘于和同僚同流合污,而辞职回了老家。
根据我的判断,这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是有大格局、真本事的。
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在家乡行医济世,救人无数,很快就医名远播。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一切都顺利的话,淳于意肯定会像扁鹊一样,成为一代名医。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他的人生很快就有了变数。
有一个富翁,他老婆得了怪病,看了很多大夫都治不好。
他听说淳于意医术很高明,就请淳于意来给他老婆治病。
淳于意很倒霉,刚给她开了几副药,还未见效,她就死掉了。
富翁很伤心,认为是淳于意害死了他老婆,于是一纸诉状将他告上官府。
当地官员不分青红皂白,就将他定了罪,判处肉刑,还要押到都城长安去执行。
肉刑是什么呢?
肉刑就是在脸上刺字,或者割鼻子、砍手足,视具体情况而定。
淳于意在朝中没有关系,家里又没有儿子,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一个人能帮助他解脱罪责。
为此,他深感无奈,临走前埋怨他的五个女儿说:“唉,可惜我没有儿子,遇到困难,你们什么忙都帮不上!”
我想说,这家伙挺窝囊的,遇到困难,自己没能力解决,就在家里乱发脾气,怪罪女儿,这不是为父之道啊。
他的几个女儿见父亲被抓走,又出恶语埋怨她们,都在那儿哭,不知道该怎么办。
只有名叫缇萦的小女儿,心中不服气,认为女子不应该不如男子,于是便自作主张,准备到长安去救父亲。
她孤身一人到达长安过后,托人写了一封信交给汉文帝。
具体写信的人是谁,信又是怎么交给汉文帝的,历史没有记载,我也未能亲见,只好点到即止,留白于此。
汉文帝一向爱护百姓,听说是一个小姑娘给他写的信,非常重视。
我想如果换作是其他皇帝,可能会让人直接把这封信给扔了吧。
信上写道:“我叫缇萦,我的父亲是淳于意,他在做太仓令的时候是个清官,当地人都很爱戴他。可是,他现在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为他感到难过,也为天下所有受肉刑的人感到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了残废,割了鼻子,就无法再安不上去,以后就算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做奴婢,替父亲顶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非常佩服缇萦的勇气,同时也认为这种刑罚太过残忍,于是召集大臣们说:“犯了罪要受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受了罚,也要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现在惩罚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还是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后来,大臣们经过商议,就把肉刑换成了打板子,原本要砍脚的打五百板子,原本要割鼻的打三百板子。
就这样,缇萦救了她的父亲,害人的肉刑也被彻底废除了。
故事讲到这里,有人会说了:“你不是说汉文帝做了错事吗?这哪里算得上是错事呢?”
这就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自从打板子的刑罚实施以后,人们不用担心会毁坏自己的肢体了,可是新的更大的弊端也出现了。
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一样,有的人经得住打,几百板子下来,虽然打得皮开肉绽,但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可是还有的人身子骨儿很脆弱,挨了几百板子以后,就一命呜呼了。
这样一来,相当于是刑罚的程度又加重了,老百姓受到的苦更多了。
你说,汉文帝是不是好心办坏事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有些时候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的结果却适得其反,甚至是制造了更大的麻烦。
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把思维尽量打开,将眼光尽量放远,综合研判,反复论证,把矛盾点和风险点减到最少,努力做出科学决断,必要时还可先进行小范围的试行,待措施完善后,再全面推开。
这样一来,我们做出来的决定不一定十全十美、尽如人意,但至少也可以避免“好心办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