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时期。包括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曹操之子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除民屯和军屯外,当时还有为数众多的自耕农。东吴在孙权统治时期,经济有显著发展,推行了屯田制度,并分为民屯、军屯,屯田和水利建设使江南地区的耕地面积显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涌入,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蜀汉的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所产蜀锦驰名全国,远销吴、魏。
三国历史大事件简表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位,代汉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正式灭亡。魏国继承了东汉在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国力较强。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刘备以兴复汉室为己任,蜀汉政权占据益州等地,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张飞被部将范强、张达杀害。
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夷陵之战爆发,东吴陆逊击败刘备,蜀汉元气大伤。
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即位。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地区叛乱,稳定了蜀汉后方,促进了南中地区的开发,为蜀汉北伐提供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支持。
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因马谡失街亭而失败。同年,东吴周鲂诈降曹休,陆逊于石亭大败曹休。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吴国凭借长江天险,在江南地区发展经济,与魏、蜀长期对峙。
234年:诸葛亮进行第五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诸葛亮病逝军中,蜀军撤回汉中。诸葛亮的去世对蜀汉政权产生重大影响,此后蜀汉国力逐渐衰落。
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控制曹魏政权,为司马氏代魏奠定基础,魏国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司马氏家族势力逐渐崛起。
251年,司马懿病死,子司马师继续掌权。
252 年:孙权去世,其少子孙亮继位。吴国开始陷入内部权力争斗,诸葛恪等权臣先后掌权,朝政动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吴国的稳定发展。
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次年,司马师死,弟司马昭当政。
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司马昭带着皇帝东征,围寿春。
258年,寿春破,诸葛诞被杀。经过杀王凌、李丰、夏侯玄、毌丘俭、诸葛诞几个回合的斗争,忠于曹魏的内外势力大体被剪除已尽。
260年,曹髦不甘心做傀儡,于是率数百仆从向司马昭进攻,结果被杀。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政权完全为司马氏所控制。
263年:蜀汉则以姜维为首组成抵抗军,据剑阁天险与魏军相持。邓艾遂率精兵偷渡阴平攻占涪城(现属绵阳),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出降,姜维闻讯后带部投降钟会,后兵变不成,自刎而死,蜀汉灭亡。
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炎继任晋王。
266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吴国与西晋形成南北对峙之势。
269年,司马炎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
272 年,东吴陆抗(陆逊之子)在西陵之战中成功抵御晋军,暂时延缓了吴国的灭亡。
274年,东吴名将陆抗去世,西晋灭吴时机渐趋成熟。
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叛乱,晋武帝派马隆成功击杀秃发树机能,其部众投降。
279 年:西晋发起灭吴之战,杜预、王濬等多路大军齐发,王濬的水师从益州出发,沿长江直抵建业,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顺流灭国” 战役。
280年:吴国末帝孙皓投降,西晋完成统一,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晋朝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是维持统一的时间也很短暂,晋朝历史请移步:一口气看完晋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