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网上现在流行个词儿,叫“劝退”专业,随便刷刷知乎、B站,啥专业都逃不过这俩字的魔咒。
生化环材被封为“四大天坑”,读完博士去卖保健品,土木工程的说工地灰头土脸,计算机的喊着35岁失业,医学得上夜班熬资历,累死累活钱还不多文科生直接怀疑读了四年书到底图啥。
随便点进一个高考志愿群,家长和学生聊得热火朝天,最后总绕不开一句:“这专业是不是坑?”仿佛每个专业门口都挂着块牌子,写着“慎入”。
我记得前两年知乎有个热帖,标题是“劝退所有专业的终极指南”,点进去一看,好家伙从机械到法学,从艺术到医学,全给喷了一遍,评论区各种调侃“早知道不读大学了”。
不过虽然劝退的声音吵得满天飞,但仔细一瞧,每个专业被嫌弃的理由还真不重样。表面看都是“学了没前途”,但挖下去,每个坑里埋的故事都不一样。
文科,像历史、哲学、新闻这些专业,最大的槽点就是“不好找工作”。2023年教育部数据估算,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率常年在70%以下,远低于理工科。不过文科就业难是普遍问题,换其他国家也一样,在美国,耶鲁毕业的历史博士跑去开出租也一点不稀奇。
生化环材这“四大天坑”,劝退的理由主要是投入高,回报低。知乎上有个高赞回答总结得很到位:“实验室里996,毕业月薪5000起步,还得熬到博士才有点盼头。”中国化学会2022年的行业报告也提到,化工类专业毕业生平均起薪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工作环境还常伴着噪音、粉尘,一个不小心搞一身职业病。
至于计算机,核心槽点在“内卷加35岁危机”。由于互联网这行的迭代速度,996是日常,007也不稀奇,前几年互联网热潮时卷也就卷了,这几年潮水开始退去,还得防着35岁被“优化”。
劝退的理由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都跟期望和现实的差距有关。
02
大学专业这东西,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跟着时代走的。很多现在被吐槽的专业,以前也都是热门、好就业、录取分高的专业。
这一点,土木工程绝对是教科书级的兴衰案例。
2008年左右,中国基建热潮如火如荼,房地产烈火烹油般火热,高铁、高速公路、奥运场馆,哪个不需要土木人?那会儿,土木专业毕业生是抢手货,土木相关岗位平均起薪能到年薪10万,秒杀不少白领。
但好景不长,2010年代后期,基建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也开始挤泡沫。到了这两年,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业新增就业岗位几乎停滞,行业平均工资增速跌到3%以下。
前两天有个新闻,清华的土木系研究生复试只来了8个人,引起网友热议。其实这早不是什么新闻,2022年,同济大学——这可是土木领域的“扛把子”,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直接暴跌一百多分;湖南大学的转专业名单上,土木一次性转出98人,转入人数则为零。要知道,土木在这两所985可都属于王牌专业。
计算机专业,也是风口上起来的。
2000年代初,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BAT大厂崛起,程序员成了高薪代名词。再接着又赶上第二波移动互联网浪潮,计算机专业火到离谱,那几年计算机类专业招生人数暴增,网上到处都是转码、培训班毕业月薪两三万这样的帖子。
码农这词儿听着都带光环,前几年,网上还流行晒大厂工牌,是相亲市场上的硬通货。很多人可能还都记得,之前字节有个程序员郭宇,因为赶上风口,靠字节的股票实现了财富自由,28岁提前退休。这样的造富神话并不少见。
但到了2020年代,剧情反转。互联网红利期过去,大厂裁员新闻满天飞,内卷加剧,35岁危机如影随形,招聘需求还被AI分走一杯羹。现在计算机依然热门,但光环褪色,选它的人得掂量:高薪还在,但能熬多久?
其实土木、计算机还算幸运的,好歹有过辉煌期。像生化环材这种,就真是从头到尾一把辛酸泪了。
早在2000年代,生物、化学这些专业就被捧为“未来之星”,可能很多人还记得那句“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可现实呢?科研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业转化慢。21世纪这都过去四分之一了,还没看见未来在哪儿。
03
我们经常说,中国用3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路,工业化、城市化跟坐火箭似的。牛逼是牛逼,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
像基建能源这些行业从零到爆棚,再到饱和、萎缩,周期短得吓人,比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还短。
然后就有了这样的黑色幽默:18岁高考进了热门专业,25岁找工作却发现路没了。
还是拿土木说,2000年中国高速公路1.6万公里,2019年就已经15万公里,城市化率从36%蹿到60%,一年一个样。
这些成就,放西方国家可能是几十年一百年才逐渐完成的,但中国用了二十年就搞完了。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个行业的变化像过山车一样。
98年大学刚扩招那会,那波人赶上01年入世,野蛮生长刚起步,市场空得像草原,央企设计院随便进,几年就当骨干,收入几十万,几年攒套房不稀奇。
但到了2012年,选个985土木硕士,7年苦读毕业,发现职场已经挤得像春运火车,早入行10年的师兄师姐占着坑,行业红利没了,设计院性价比低到地板。
说直白点就是,这代学生没生对时间,时代饱和了,蛋糕都分完了。
问题是,红利没吃到,却见过前辈的财富神话,自己一辈子都追不上,这落差谁受得了?
计算机专业也差不多,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了,电商、社交媒体每个山头上都插满了红旗。
除了行业停滞,更可怕的是,AI也开始抢程序员的饭碗,听说谷歌现在一小半的代码任务已经开始交给AI来做。之前脉脉上也有人爆料:“ChatGPT一出,公司直接裁了半个爬虫团队。”
实际上,AI对就业的影响远远不止计算机行业。高盛出过一份报告,估计到2030年,AI可能会影响3亿个工作岗位,包括写作、翻译和客户服务领域等。
04
“劝退专业”这事儿,听起来是个专业问题,但扒开表皮,底下埋着的才是根本:
经济下行,阶层固化,家长焦虑,教育内卷。
选专业只是个靶子,真正的靶心是整个社会的紧绷神经,是“读书改变命运”的幻灭。
按说,要单纯说生活水平,前面几十年肯定是赶不上现在的,但当一个社会整体处于上升期时,遍地都是机会,哪怕起步低点,都有窗口爬上去。换句话说,社会阶层的上升通道更宽敞。
但现在,这几年经济大环境肉眼可见地变差,多数行业都开始饱和、萎缩,一个人要改变自身阶层,尤其是通过读书这条路,变得越来越难。
另一方面,高考扩招早就让大学从“精英”变“普及”。1998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到2022年已逼近1200万,翻了十倍不止。门槛低了,竞争高了,学历从敲门砖变成了标配。想脱颖而出?得拼名校、拼专业、拼资源。
现在网上谈论起找工作难,一般起步就是211、985,但是别忘了,还有数量更多的沉默的大多数。
2019 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为 814 万,其中一本高校占比仅 15.8%;中国3000 万在校大学生,超过 2500 万都在二本、三本及专科院校,他们事实上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承载了最为庞大的年轻群体。
他们的父母有些经历过大学生的黄金时代,但当他们含辛茹苦将子女送入大学,却想不到扑面而来的,是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学历的不断贬值,就业压力的与日俱增,似乎让大学一天比一天变得鸡肋。
感觉现在很多中产家庭的父母其实挺纠结的:不卷吧,不甘心,周围都在鸡娃;卷吧,大人小孩都累,还不一定能卷出个结果。按概率算算,最后能考上211的,一百个里面也就两三个,毕业找工作还得一样挤破头。
说实在的,读书这事儿,再怎么卷,到最后就会发现,90%还得看天赋。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下,有的人就是适合高考这个筛选机制,而有的就是不擅长,还不如想开点,多试试别的,找找自己的“基因彩票”在哪条赛道上。
05
最后说点积极的吧。
2022年五四青年节时,莫言在B站上给青年们发了一封信《不要被大风吹倒》。莫言没说啥大道理,也没给大家灌鸡汤,只是分享了两个自己幼年时的小事,但情真意切,言辞质朴,大家都很喜欢。
现在各种“劝退专业”的声浪,听着吓人,但真要被它吓得不敢动弹,那才是真输了。
经济下行、技术迭代、社会焦虑,这些大环境咱改不了,可总有些招儿能让自己少点慌张,多点底气。别指望一招制敌,咱得从心态到行动,攒点“抗劝退”的硬核技能。
别被网络的焦虑绑架了。网络舆论这东西,水分大着呢。2023年《中国青年报》有篇报道分析,社交媒体上95%的职业吐槽都集中在极端案例,普通人的日子远没那么惨。各种劝退帖看着扎心,其实是“幸存者偏差”的放大镜——失败的喊得响,成功的闷声干活。心态得稳住,别一刷手机就觉得自己前途无光。少看点毒鸡汤,多想想自己能干啥。
别死追热门专业。张雪峰2020年还在推土木工程,理由是“基建不倒,饭碗不少”。结果呢?2022年房地产一头栽下去,土木人直接傻眼。市场风向比天气还难测,今天的香饽饽,明天可能成鸡肋。与其赌风口,不如练点真本事,培养点业余爱好啥的,说不定哪天成自己的事业了。
普通人得多试错,别太迷恋稳定。90年代国企下岗职工超2000万,“铁饭碗”一夜碎掉,但很多人转行干别的、做生意,也活出了第二春。现在变化更快,稳定是奢望,灵活才是王道。试错不丢人,怕错才要命。
终身学习得摆上台面。这年头,靠大学四年拿个学历然后混一辈子,基本是痴人说梦。《经济学人》出过一期报道,全球80%的职业技能五年一更新,现在AI一来,更是把这周期压到了两三年。
不过,往好了说,互联网时代,你要是有一技之长,AI加持下,做出个一人公司的机会也远比以前好得多。
总之,像莫言说的,别被大风吹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