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一岁多孩子在高铁哭闹,更让人烦心的是与家长激烈争吵的女子

姬鹏 2023-08-20 16:47:55

新近,在途经湖南的一列高铁上,因为一名一岁多的孩子哭闹不止,惹得在旁的一名女子冲其家长怒吼:“你是他爹,让他闭嘴。”当然这只是比较祈使的对话,事实上,根据拍摄者描述,当事女子一直在向孩子家长重复“能不能让他闭嘴”此类不尊重、不礼貌的话,声音之大甚至盖过了孩子的哭闹声,由此引得整节车厢的乘客都为之“侧目”。

对此,报道层面出现两种常见的叙事,一种是“女子在高铁上嫌孩子吵闹与其家长发生争吵”,另一种是“一岁多孩子高铁上哭闹遭女子要求闭嘴”。虽然两种叙事都体现了女子对孩子哭闹的厌恶,但是前一种相较笼统,不细看报道还搞不清谁是谁非,但是后一种就比较明确,直指女子泼性十足。

之所以提及报道层面的情况,倒不是想评判哪一种报道更好,而是关于熊孩子和熊大人,我们要有个基本判断,即便这个判断不绝对指标化。要知道,一到三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所谓的“熊性”是绝对无意识,就是家长真的去管也不见得有效。

当然,是不是四到六岁,七到九岁,或者更大的孩子的“熊性”就是绝对有意识的,这也不好说。就如怒吼“你是他爹,让他闭嘴”的女子,她应该已经成年了,但也依旧“熊性”很盛。如果说一到三岁的孩子的“熊性”是生理性的,那么女子的“熊性”应该是认知性的,就是身体已经成熟,可认知还停留在“一到三岁”,以至于她才会跟一岁多的孩子较真。

如此解析,并不是绝对认为一岁多孩子在高铁上哭闹就不烦心,而是觉得女子与家长激烈争吵更让人烦心。因为对于“巨婴”的“熊性”和“小婴”的“熊性”,一般来讲,是优先批判“巨婴”的“熊性”,并且到底是批判家长的“熊性”,还是批判路人的“熊性”,主要考虑“小婴”的“熊性”是不是可约束的情况。

因为对于那些可约束的“小婴”的“熊性”,如果“小婴”比较闹得厉害,那么自然是要批判家长的“熊性”。换句话说,不管“小婴”是出于无意识的“熊性”,还是出于有意识的“熊性”,或是二者都有,只要大人们发生激烈争吵,就都是大人们的错。

重申这个前提,是想说不管是较真“熊性”,还是包容“熊性”,都不该陷入“厌童”困境,甚至牵涉到该不该生育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承认,孩子身上存在劣性,而这个劣性在一定阶段它是无法彻底消除的,只能是通过大人们进行约束和包容。

而在约束和包容的过程中,其实就需要带着同理心出发,作为家长要在呵护孩子的同时,也要考虑孩子的“熊性”给别人带去不好的影响;作为路人要在烦心的同时,也要考虑自己也会有孩子、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如此再去看待孩子的“熊性”大概就能释怀了。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了,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应该还是能做到的。虽然网络上时不时曝出“熊孩子”和“熊大人”的风波,但是新闻样本相较现实样本来讲,总归是极少数的存在,它本身更强调是非说理和常识重申,并非说“熊性”真就泛滥到不可控的地步了。

所以对于这件事来讲,我们不妨以“女子在高铁上嫌孩子吵闹与其家长发生争吵”的叙事介入,以“一岁多孩子高铁上哭闹遭女子要求闭嘴”的叙事反思,而非是动辄就开始极化是非,转移矛盾,升级影响。

只是这里也给熊孩子们的家长提个建议,不管路人什么态度,使劲儿道歉就行了。别动不动讲道理,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要个态度。就拿怒吼“你是他爹,让他闭嘴”的女子,除非她真的有病或者有认知障碍,否则孩子的家长姿态足够低,她应该不会轻易释放熊性。

当然要是孩子家长已经足够低姿态,女子还是一副“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的态度,那么该吵也得吵。因为如果不吵,这样的人就以为“别人都是错的”。所以,还是那句话:“吵不吵不是关键,一切都要论理。”

任何时候,只有我们做到不惹事,也不怕事,所谓的劣人、烂人、渣人才能有所收敛,才能知道世间的底线是什么,边界是什么。因为从根源上讲,袒护“熊性”和苛责“熊性”本质上都是反社会的,反公共性的,所以先别扯孩子像不像孩子,最重要的是看一看大人像不像大人。

0 阅读:221
评论列表
  • 2023-08-21 18:49

    这娘们可能打胎,无法生育,受过刺激。可以理解。其他情况各位脑补。

  • 2023-08-20 17:40

    一岁不好整,可以理解

  • 2023-08-20 17:28

    并不,烦的就是小孩,还顶多就哭了五分钟,真不要脸。

  • 2023-08-21 16:15

    小孩就不可能最多只哭五分钟,小编没孩子吧

姬鹏

简介:书生之见,看事件背后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