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临终前感叹:我死了,大清必亡,10天后果真应验,溥仪宣布退位

缘史记 2025-04-30 11:12:08

“我死之后,大清必亡!”

良弼绝望地喊出这句话,此时的他身负重伤,左腿已断。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炸弹袭击。到底是谁策划了这场行动?

良弼又能否逃过一劫呢?

1. 良弼的宗室背景与个人成长

良弼,这名字可能在今天的历史书中不是那么响亮,但在清朝末年,他却是一个让袁世凯和革命党都头痛不已的人物。

究其原因,还得从良弼的家族历史说起。

良弼的九世祖巴雅喇是努尔哈赤的幼弟,毫不夸张地说,良弼可是清朝开国功勋的后代,根正苗红的宗室子弟。

这样的身份,在满清兴旺的年代,无疑意味着无尽的荣华富贵。

然而好景不长,良弼的家族因为跟错了人,陷入了危机。

说到这个跟错人的事情,得回到良弼的七世祖巩阿岱身上。

巩阿岱亲近了当时的权臣多尔衮,结果多尔衮一死,巩阿岱也跟着倒霉,被削爵革职,家族荣光不再,甚至被贬为庶民。

良弼的前几代可谓是从巅峰跌入了谷底。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转机。

嘉庆四年,嘉庆帝上台后,恢复了良弼家族的宗籍,并予以重用。

从这一刻起,良弼的命运也开始发生转变。

良弼生于光绪三年,也就是说他成长的时期,是清政府内忧外患,四面楚歌的时期。

但遗传了先祖们高贵的血统,良弼依旧享受着皇亲贵胄所特有的锦衣玉食。

然而,与其他浸淫在优越生活中的宗室子弟不同,良弼却有着不一样的抱负。

他从小就勤学好读,对于清王朝面临的种种内外困境,良弼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理解。

他深知,如果想要改变清王朝的悲惨命运,那么改良社会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可真正让他走上改良之路的,是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对洋务运动的重视。

清政府开始有计划地输送成绩优异的学生出国留学,而良弼也抓住了这一机会。

不同于其他去留学只是为了游山玩水的皇亲贵胄,良弼把留学当作是一场真正的学习之旅。

他在国外苦读6年,后来还转学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专心学习现代化的军事管理和武器战备知识。

良弼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回国后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抵御外来的侵略。

光绪二十九年,当良弼学成归国时,正值清政府推行新政,组建新军的关键时期。

他的归来,无疑为清朝带来了一线生机。

良弼被安排到练兵处任职,不久后因为其卓越的能力,被袁世凯看中,担任了陆军第八标统带官。

在新军的训练中,良弼凭借在国外学到的知识和自身的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成了清末改革军队的重要人物之一。

但是,良弼虽然才能出众,性格却过于刚硬,并且不善于与权贵抱团,这直接导致了他在朝廷上的进步受阻。

直到慈禧去世那年,良弼才被升为禁卫军训练大臣,稍稍展示了他的才华。

2. 良弼在清末政局中的角色与努力

良弼回国之后,清末的时局已是岌岌可危,满清政府如履薄冰。

那时候新政的风起云涌,朝廷急需改革以自救。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良弼开始了他在清末政局中的角色尝试与努力。

他首先被安排到练兵处任职,不久,因为他在军事领域的才华和专业知识,袁世凯将他拉入麾下,让他担任陆军第八标统带官。

你知道,当时新军的建设是清朝最后希望的一线生机,良弼对此寄予厚望。

他运用在日本学到的现代军事管理知识,大力改善军队训练,提升战斗力,为清廷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军事人才。

《清史稿》对此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他“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良弼皆主其谋”。

但奇怪的是,即便良弼付出了这么多,他的努力却似乎被朝廷视而不见。

直到慈禧去世那年,他才被提拔为禁卫军训练大臣。

对于良弼这样一个既有才干又努力的人来说,他的升迁之路实在是太过曲折。

良弼的性格,或许是他在朝中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他为人刚直,有骨气,自负,这让他不善于与权贵们交往,也使得他们不愿举荐他。

而且,因为看不惯权贵的种种劣迹,他更是选择了少与他们往来,这自然让他在权力游戏中处于弱势。

另外,对于清朝的未来,良弼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当慈禧去世后,朝廷选择了才三岁的溥仪即位,良弼强烈反对这一决定。

他认为,如此岌岌可危的时局,应该让宗室中有才干、有能力的人担任皇帝,才能挽救清王朝的颓势。

然而,这一看法让他与摄政王载沣产生了不小的分歧,以至于在溥仪继位后,良弼的生涯并没有因此而起飞,反而更加愈发艰难。

不过,良弼并没有因此气馁,他的爱国心和责任感让他继续寻求挽救清王朝的道路。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见清王朝危在旦夕,主动请求出征平叛。

但由于袁世凯的操作,庆亲王奕劻反对良弼出征,并在载沣面前抹黑他,导致良弼的请战请求未被接受。

3. 良弼的悲剧结局与清朝的灭亡

1912年1月26日,正是清朝末年动荡不安之时,良弼这位有着崇高理想的宗室子弟,正准备推动清王朝朝向复兴的道路上迈进。

然而,命运给了他一个残酷的打击。

一名名叫彭家珍的男子潜伏在他家门口,当良弼回家之际,这向他投掷了一枚炸弹。

瞬间,爆炸将良弼重伤,他的左腿被炸断,血流如注,而彭家珍也因为炸弹的爆炸反作用力,被弹片击中后脑勺,当场毙命。

良弼因这次刺杀事件重伤,紧急送往医院接受治疗,由于及时得到了医疗援助,经过了截肢手术,他的生命暂时得到了延续。

但是,命运似乎并不想让良弼轻易地走出这次灾难,仅仅过了两天,良弼的情况突然恶化,终因重伤过度和感染,不治身亡。

良弼的去世,不仅是他个人生命的终结,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他希望为清王朝的复兴而努力的梦想,随着他的去世变得遥不可及。

良弼的死,对于仍抱有保皇思想的清朝宗室和部分政界人士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位既有才干又勇于执言,还敢于在乱世之中为清王朝呐喊的人物,他的离去,使得清朝内部对于坚持抵抗共和的信心大为动摇。

在他去世后,没多少人再敢公开反对共和的声浪。

一些皇亲贵胄和王公大臣们,更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魂飞魄散,纷纷选择逃离京城,或是隐姓埋名,以躲避可能降临在自己头上的危险。

这样一来,想要再组织起有效力量来抵抗共和的可能性变得微乎其微。

良弼去世仅10天,情况急转直下。

在他去世后的空虚与恐慌中,当时的摄政王已经无力回天,清王朝内部再无力量能够组织起有效的反抗。

袁世凯,这位掌握实权的大臣,在趁虚而入之际,迅速掌控了政局,并利用手中的军政大权,与革命党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最终促使清王朝宣告灭亡。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皇室颁布了《退位诏书》,这标志着清王朝,这个曾经雄霸东亚近三百年的帝国,正式走入了历史的尘埃,结束了它长达268年的统治历史。

良弼所坚持的理想和抵抗,终究未能改变清王朝的命运,但他的坚持与勇敢,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1 阅读:10
评论列表
  • 2025-04-30 11:42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屠杀人数甚至比日本鬼子侵华战争死亡总数多出数倍!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亡国的四个时期之一,洗满清和洗日寇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