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暖气没羽绒服,是怎么度过冬天的呢?比你想象的要舒适

白晴聊历史 2024-12-04 11:22:48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你是否曾好奇,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的古人,如何在冰天雪地中安然度过漫长寒冬?

想象一下,在北风呼啸的冬夜,他们裹着单薄的衣物,是如何抵御严寒的呢?

是不是觉得他们一定饱受寒冷折磨?

然而,真相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古人过冬的方式,远比你想象的舒适且充满智慧。

有人靠层层叠叠的保暖技巧,有人靠巧妙设计的取暖工具,还有人竟然能将寒冷变成一种生活享受。

这些秘密,就藏在古人的衣食住行中,等待你去发现!

到底他们用了什么方法,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活得如此从容?

答案就在下面的文字中,一起揭晓吧!

皮毛御寒,尊卑有别

在没有羽绒服的时代,动物的皮毛成为了抵御寒冷的利器。

《礼记·内则》中记载:"天子狐白裘,诸侯貂黄裘,大夫狸黄裘,士狐裘。"

不同等级的人所穿的皮裘也各不相同。

皇帝和贵族们享有最为珍贵的狐白裘。

传说中,狐白裘取自纯白无斑的白狐,毛色洁白如雪,质地柔软滑顺,不仅御寒性能一流,更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据《御制宫词》描述,慈禧太后生前最爱的一件衣服,便是一件用三十多张白狐皮缝制而成的狐白裘。

而达官显贵们,则多披貂裘。

《汉书·王莽传》中记载,王莽曾经下令禁止百姓穿着丝绸和貂裘,将其列为官府和贵族的专属。

可见,貂裘在当时已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商人和文人,虽比不上皇亲国戚,却也能穿上价格适中的狸裘或狐裘。

北宋词人秦观在《鹊踏枝·寒夜》中写道:"玉人和月摘梅花,凤皇烟锦狐裘暖",便是对狐裘保暖性能的生动写照。

反观普通百姓,虽然负担不起昂贵的皮毛,但也在寒冷中展现出属于自己的智慧。

他们用棉絮或柳絮填充在布料中做成棉袄,或将粗布一层层缝制,做成厚实的棉衣。

虽然不如名贵皮草华丽,却也能抵御寒风,温暖身心。

烧炭取暖,屋内春意盎然

皮毛御寒虽好,但总不能日日裹在身上。

古人在室内取暖,多用炭火。

宋代诗人梅尧臣在《陪李端公子》中写道:"日暮半炉麸炭火,夜深一盏纱笼烛",道出了以炭取暖的情境。

富贵人家,自然用料考究。

上好的木炭,经过精心烘烤,去除了水分和杂质,燃烧时热量充足,而且烟少不呛人。

一个火炉,便能温暖一方天地。

普通百姓虽然囊中羞涩,买不起昂贵的木炭,却也有独特的烧炭手段——火炕。

火炕盛行于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

它巧妙地将烟囱设在炕体内部,再将热气引入到炕内,使整个炕面源源不断地散发热量。

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炕上,喝茶聊天,享受天伦之乐,那画面温馨而惬意。

当然,贫苦的百姓,有时连柴火都供应不足,更别提精细的炭料了。

他们往往提前上山砍柴,晒干后囤积起来,留作过冬之用。

虽然柴火的热量和持久性不如木炭,但聊胜于无,也能为他们带来一丝温暖。

携带温暖,走到哪里暖到哪里

室内取暖虽然舒适,但古人的脚步却不会被冰雪阻挡。

他们发明了各种便携式取暖工具,让寒冷的冬天也充满了诗意。

其中最为常见的,当属汤婆子。

顾名思义,汤婆子是一个装满热水的容器,古人将其放在被窝里,即可温暖整夜。

到了出门在外的时候,也可以揣在怀里,时刻感受它的温度。

据说,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曾经写诗赞美汤婆子:"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天明。"

可见其深受古人喜爱的程度。

对于那些经常外出的人来说,暖手炉更是必不可少的物件。

暖手炉是一个小巧精致的金属容器,内置炭块,外裹布料。

使用时,将炭块点燃,便可随身携带,既暖手,又暖心。

据史书记载,明代宫廷还曾专门设置了"暖手炉作坊",制作各种精美的暖手炉,有镶金嵌玉的,有雕龙画凤的,爱不释手。

寒冬品茗,知己相伴

寒冷的冬日,虽然大雪纷飞,却也阻挡不了文人雅士的雅兴。

在古人眼中,冬日赏雪,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情。

宋代大才子苏轼,便曾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与好友泛舟湖上,饮酒赏雪,兴致颇高。

在那个没有暖气的年代,赏雪也有一套独特的方式。

先是身着厚实的皮裘,手捧暖手炉,在湖面上泛舟而过。

然后登上湖心亭,铺上毛毡,围炉而坐,开始品茗论道。

亭外白雪皑皑,亭内暖意融融,人与自然竟达成了这样一种微妙的平衡。

古人常说"四时之酒不同器"。

严冬时节,一壶暖酒下肚,不仅能驱寒,更能助兴。

在酒意氤氲中,文人雅士们吟诗作对,抒发胸臆,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不正是人生一大快事吗?

正所谓"天寒岁暮,荣木易衰"。

严寒之中,草木凋敝,却恰恰最能衬托出勃勃生机。

古人在寒冷的冬日,不仅没有被冻到丧失斗志,反而创作出许多千古名篇。

比如陆游的"遍地梅花白茫茫",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都生动地刻画出梅花傲雪斗寒、冰清玉洁的高尚品格。

文人墨客在赏梅品茗中,常常从中悟出人生哲理,获得心灵的升华。

结语

穿越千年,当我们回望古人在冬日中的点点滴滴,不由得感慨万千。

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古人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出层出不穷的御寒方式,不仅让生活更加舒适,也让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从皇帝贵族的华贵皮裘,到百姓的棉衣柳絮;从富家的精致炭火,到民间的巧夺天工火炕;从随身携带的暖手炉,到被窝中的贴心汤婆子......

古人在严寒中,无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在寒冬腊月的时节,还能泛舟赏雪,围炉品茗,吟诗作对,抒怀言志。

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他们以乐观坚韧的心态,创造出诗意盎然的生活,留下了无数传世佳作,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今天,我们坐拥先进的取暖设备,不再惧怕寒冷。

但当我们再次品读古人那些充满智慧的生活方式时,仿佛也能感受到一股暖流,流淌在心间。

这,就是穿越时光的温暖吧。

内容参考来源于《礼记》、《汉书》、《宫词》、苏轼诗文集等古籍,以及多篇现代文史类文章。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