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潮汕人爱潮汕”,让外地人了解潮汕,让潮汕人更懂自己!】
“上旗”是潮汕地区(有些地方没有这个习俗)的一种传统习俗,主要是为了庆祝家中“添丁”(生了儿子)。这个习俗反映了潮汕文化中对家族延续和男性继承的重视。
在潮汕地区,家中生了儿子后,通常会在祠堂或家门口挂上红色的灯笼或旗帜,象征家族添丁,宣告家族后继有人。
到了正月初,上一年“添丁”(生了儿子)的人家就要为儿子“上旗”,而生女儿的就不用“上旗”。这也是人们说潮汕地区重男轻女的一个原因。
实际上,其它地方也有潮汕地区的“上旗”习俗,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肇庆那边叫“添灯”、客家人则称为放添丁炮,还有的地方称为探男孙、插旗、上丁(添丁)、开灯。

潮汕地区的“上旗”的时间一般都是从正月初八开始到正月十八左右。“上旗”当天,家长要给孩子穿红色的中山装服式或袍类,头戴带有小辫子的红色帽子。

“上旗”当天凌晨(一般都是三、四点,有的更早),小孩手提用竹做的灯笼(一般为上一年年初生的或是前一年年尾出生的,如果较小,则由家长代提)到祠堂。灯笼一面写着姓氏,另一面一般写有“千子万孙”等字样。

到了祠堂,家人会举行祭祖仪式,向祖先报告家中新添男丁,祈求祖先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家族兴旺。

祭祖时一般都要大“三牲”(带头的鸡鸭等)及糖类、饼类。一般市场都有卖专门用于“上旗”的上旗鸡。在屠杀上旗鸡时都要在鸡尾巴上保留几根鸡毛。

有的地方还要拜当地的“大老爷”。如果村里有“营老爷”,一般还要取整一根竹(尾部要保留),并绑着旗布,由家长扛着跟“营老爷”的队伍出游。
当然,有的地方并没有这么复杂,只在元宵节办“灯桌”请人。这也是“上旗”的另一种形式。
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潮汕地区对男女平等的意识逐渐增强,上旗习俗的意义也有所淡化。如今,更多家庭将这一仪式视为一种文化传统,而非对性别差异的强调。
总之,上旗是潮汕地区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习俗,体现了对家族和传统的重视。
不知道大家的家乡有“上旗”的习俗吗?欢迎留言聊聊!
【本文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这里只是作为分享,并无商业化行为!】
——END——
品尝潮汕美食,欣赏潮汕美景,了解潮汕风俗,领略潮汕文化。让潮汕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