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泮池主任治疗痛经病中的“治则寓补于通求治其标”

寻桃聊健康 2023-11-09 11:18:03

庞泮池主任治疗痛经病中的“治则寓补于通求治其标”

痛经病的治疗是许多妇科医生一直在探讨的难题。庞泮池医师提出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即分清标本,守常达变。

1. 审证求因以固其本

痛经病并非一种单纯的症状,而是一个周期性发作的病证。痛经的发病原因有多种,包括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病机可归纳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在痛经的治疗中,首先要审证求因,标本兼顾。治疗“痛”时,要在疼痛发作时用药;不痛时,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痛经。

对于原发性痛经,青年女性较为常见,大多由于子宫或宫颈发育不良、子宫位置异常等因素所致。此类痛经的治疗应着重于补肾填精、调养气血,促进胞宫胞脉的发育。临床常用淫羊藿、巴戟肉等药物温宫助阳;菟丝子、肉苁蓉、黄精等药物补肾填精;生地黄、熟地黄、白芍等药物滋阴养血。

对于继发性痛经,育龄女性较为常见,大多由于器质性疾病所引起,如“内异症”“盆炎”等。此类痛经的治疗关键在于理气活血、清热化瘀、软散结、疏通冲任,使癥化气顺血畅,痛经自愈。临床常用炙鳖甲等药物滋阴潜阳、破癀滞;石打穿、夏枯草、生牡蛎等药物软坚散结;炙乳香、炙没药、薏苡仁、桃仁等药物化瘀止痛;牡皮、丹参、败酱草、红藤等药物清热化瘀消炎。

只有先探明病由,审因而治求其本,才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并使痛经不易复发。

2. 治则寓补于通求治其标

痛经的辨证中,疼痛严重且拒按属于实证;喜温喜按属于虚证。在临床中,痛经实证所见较少,大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见或本虚标实。对于痛经的治疗,应以“通”为大法。但如强攻猛进则欲速不达。庞教授强调,必须“寓补于通”,在滋补肝肾的基础上合用“温经汤”加减。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行气调经;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吴茱萸、小茴香温经散寒;牡丹皮、牛膝活血散瘀;桂枝改桂心,桂枝走四肢,肉桂温脾肾,桂心能入下焦盆腔,为温经止痛的一味良药。

对于内有癥瘕宿疾之患,久病成瘢,症痼为害,使气血愈加不通,恶性循环,多见月经量多如冲、夹血块,腹痛随经量增多而加剧,血去气脱,久则气血必不足。治疗此症应遵循《内经》“大积大聚,衰其半而止,盖恐过于攻伐,伤其气血也”之意攻补兼施。特别是经期要注意扶正。用“四物汤”加炙鳖甲、炙乳香、炙没药、生茜草、艾叶、延胡索、徐长卿共奏补血滋阴、行气活血止痛之效。重用徐长卿30g,具有镇静作用。

3. 善后守常达变以求其功

对于痛经的疑难病例或久治不愈者,庞教授常常会打破常规,灵活变通地治疗。她认为,用药处方最宜通变,不应执滞。

例如,对于内异症伴盆腔炎的顽固痛经,因腹中有块,兼有炎症,多用清热活血消炎之品屡治不效。此时若一味清热化瘀消炎,过用寒凉,可能使阳气受抑,导致气血愈加凝滞。此时应舍脉从症,活血化瘀佐以温通阳气,驱散阴霾。可用吴茱黄、炮委、桂心温阳散寒,文叶、小茴香暖宫止痛,反获良效。

又如腹痛喜温,口于舌红之下寒上热之症,应寒温并用。可以用吴茱萸、桂心、艾叶温下焦虚寒,同时用牡丹皮、赤芍、生地黄清血分之热,寒热相济,相反相成,临床收效颇佳。

庞教授强调,善后守常达变以求其功。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把握好攻补的时机和药物的选择。只有辨证准确、用药恰当,才能取得最佳疗效。同时,庞教授还非常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和生活调护。她常常告诫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过大。此外,她还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促进身体的恢复和健康。

总之,庞泮池医师治疗痛经病的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实践意义。她提出的“审证求因以固其本”、“治则寓补于通求治其标”、“善后守常达变以求其功”等观点和方法为痛经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4. 痛经的预防与调护

首先,预防重于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应该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在月经期和排卵期。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在饮食方面,应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温热、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其次,正确使用调护方法。在痛经发生时,可以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调护方法来缓解疼痛。例如,热敷腹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按摩三阴交、太冲、合谷等穴位可以舒缓经络,减轻疼痛;泡脚或洗热水澡也可以缓解疼痛。

此外,对于痛经患者,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疾病,也是预防和调护的重要措施。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外阴清洁,避免感染。

总之,预防和调护是痛经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预防和正确的调护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痛经症状,提高女性生活质量。

庞泮池医师的治疗经验和学术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指导。在面对痛经这一常见妇科疾病时,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用药和治疗措施。

3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