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易经》,人们自然会想到占卦。这是《易经》系列的第五篇文章,说说《易经》是如何占卦,还是先从字义入手。
什么叫占?极数知来之谓占,出自《系辞》上篇第五章,我把这章最后一段摘录出来:“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系辞》全篇都是文言文,不知大家是否能否顺利读懂。在理解时,要特别前后之间的联系,不能断章取义。现在网络上对古文,尤其是对《易经》的翻译基本上都是断章取义,单句话也许说得通,但整段或整篇连起来就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无所适从。
“富有之谓大业”这句话应该很容易理解,富者财富,富有就是财富充足,有钱有粮日子就过得有滋味。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就是让国家富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日新之谓盛德”这句话也容易理解,“日新”就是日日更新、朝气蓬勃,每天都有新气象。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要想生存下去就需要创新,通过科技创新显然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力。“盛德”就是指国家或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始终能够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不断创新。
“生生之谓《易》”就是以上两句的概括,《易》的内容就是探索人类的生存之道,如何才能富有,如何才能盛德,接下来就是如何做:“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就是乾坤之变化,在第一章中是这样表达:“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坤就是天地,乾坤变化就是天地变化:“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接下来就是天地变化的具体表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追求诗意,以上这句说了这么多,实际所讲无非是闪电响雷霆、刮风下雨、日月运行、寒暑交替等等。但要问这么些变化由是如何产生的呢?古人只能这样说:“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刚柔相摩”就是强与弱之间相互较量、相互转化的意思。八卦用来描绘自然现象时,对应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八类元素,这八类元素相互作用就会产生天地间各种变化。
天地间的各种变化基本上是毫无规律的,比方说,为什么会闪电响雷,什么时候刮风下雨,谁也无法预料。但有些变化则是有规律的,比如日月运行,寒暑交替。这是古人对天地变化的基本认识,所以《系辞》上篇第十一章有这样的感慨:“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
《系辞》上篇第十一章大概是孔子或者是他的弟子学习《易经》的心得体会,请特别注意“变通莫大乎四时”这句话,意思是说,天地变化中,最有规律可循就是一年四季的更迭。至于风雨雷霆,在古人的认识中是无法预料的,所以才会有天有不测之风云的说法。不过,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天气预告越来越准确了,古人认为风云难测,现在已经就得可测了。
以上是结合第一章的内容,对“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进行解读,如何“成象”、如何“效法”。所谓的“效法”,就是掌握天地变化的规律。如何掌握天地变化规律呢?答案就是上半句的“成象”。
设卦观象是古人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基本方法。在《易经》中,每一卦都离不开“象”,卦有卦象,爻有爻象。
古人对“象”的认识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体现在《系辞》对象的解释差异,在不同的章节中对“象”的讲述也不尽相同,后人在学《易》时很容易混淆不清。下篇第一章这样说道:“象也者,像此者也。”在下篇第三章又这样表达:“是故易者,像也。象也者,像也。”
这两章对“象”的理解应当是人们对“象”的最被认识。像也罢,象也罢,都是对事物外形轮廓的认识,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照片、照相、录像、画像、图像之类。比方说,人类来到这个世界后,都想知道自己长成什么样,但远古时代没有照相机,也没有镜子,怎么办呢?某一天因为口渴而来到了水边,忽然间看到水中的倒影,很快便意识到这个倒影就是自己的模样。水中的倒影便是他们的“像”,这就是对“象”的初步认识。
但是,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十分粗糙,还不足以认识天地的变化规律。《系辞》上篇第八章和第十二章于是又这样讲述:“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以上的解释则比较系统、完整,但要讲清楚、讲明白还是相当费劲,现在就暂且将观天象理解为对天照镜子吧,只是要明白,天并不是镜子。其实,古人观察天象只是为了弄清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而小说中所谓夜观天象被描绘得神乎其神,给人高深莫测的印象,我们千万不要被误导了。
那么古人又如何观象呢?接着看下一句:“极数知来之谓占。”
极数就是反复计算的意思,通过反复计算来预知未来的季节变化,这就是占,相当于对天照镜子。
计算什么呢?当然是占的对象:卦!
什么是卦?同样可以通过对字的形状结构进行了解。“卦”字的左边是两个土上下重叠,古人用它来代表有刻度的尺子。右边是“卜”,一竖代表一根柱子,一点则代表柱子在地上的投影,这就是用天作为镜子照出来的影像。
因此,占卦就是反复观察柱子的投影随时间的变化并认真加以计算,以此来了解日月运行规律,从而找到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这就是历法的推算。今天我们所用的历法,其实就是古人以占卦的方式计算出来的。
“卜”这个字是“卦”字去年左边两个土,表示不用尺子测量,也就是大概估算。当然,其精度远远不如占卦。平常所说的“卜”,其实就是猜测、估计的意思。因此,无论是占卦或者是卜卦,都并非象算命先生所吹嘘那样神乎其神。
《易经》的占卦就是观天象,就好比用天作为镜子,通过观察镜子里的影像变化来认识天地变化的规律。当然,这种方法只能做到了解日月运行造成一年四季的变化,也就是历法推算。
为什么要推算历法?意义何在?接下来就是:“通变之谓事。”
所谓“事”,就是事情、事业,或者我们的日常工作。古人的工作基本上是农业生产,其他工作也都是围绕农业生产进行。古代农业科技落后,农业生产必须根据时令季节的变化来开展。《系辞》上篇第六章又这样说道:“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系辞》上篇第六章也是孔子或者他的弟子学习《易经》的体会,“变通配四时”,这就是他们的理解,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达,就是要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
最后是“阴阳不测之谓神”,了解这句话还是回顾这一章的开头:“一阴一阳之谓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有规律的变化,而“阴阳不测”则是还找不到变化规律的现象,也就是无法用道来解释的现象,比如说闪电响雷、刮风下雨以及地震等自然现象,变化毫无规律可循,古人也不了解其发生的原因,故称之为神。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这些自然之谜一旦解开后,它就不再神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