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中国黄海。
亚洲最庞大的两支海军舰队将在这里角逐出谁是最终的王者。
清廷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铁甲舰犹如巨人般巍然矗立,炮口直指着敢于挑战他们威严的敌人。
“吉野”、“浪速”、“松岛”、“桥立”……日本舰队的战舰犹如围猎的饿狼,向着昔日的王者露出了阴森的爪牙。
中日甲午海战,正式打响!
隆隆的炮声,喷射出愤怒的怒火。
鼓噪的轮机,牵动着两个国家的命运在怒浪中搏杀。
阴狠的鱼雷,在水中画出一条条死亡射线,奏响着血肉与钢铁的“死亡之歌”……
狂风骇浪,硝烟弥漫,海天在这一刻失去了颜色。
终于,迷雾散去……
巨人倒在了血泊之中,恶狼踏着血迹奔向王座……
谁也不会想到,北洋水师——这支曾让世界为之侧目的亚洲最强舰队,竟如同悲怆的巨人般轰然倒塌。
日本人赢了,他们将曾经无比强大的大清帝国踩在脚下肆意凌辱。
中国,从这一刻起,进入了长达百年的至暗时刻……
甲午战争,是刻在每位国人灵魂中的耻辱记忆。
如果历史可以重来 ,如果可以有奇迹发生。
假如是中国赢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中日两国和世界的命运,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我是阅然文创,专注分享那些尘封在历史中的陈年往事……
命运的抉择:两个帝国的维新之路
日本的崛起,源于明治维新。
觉醒后的日本,宛如一只迅速蜕变的蝶蛹,迅速爆发能量。
东京的街道上,身着西装的武士与穿着和服的商人交错而过。
横滨港口,黑烟滚滚的轮船与传统木船并肩停泊。
京都的古老庭院中,蒸汽机的轰鸣声与禅寺的钟声交相辉映。
这看似矛盾的景象,恰恰折射出日本在新旧交替中所展现出的非凡魄力。
明治政府确立的“殖产兴业”政策,使得工业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大阪的纺织厂日夜不息,横须贺造船厂里热火朝天,新建的铁路穿越着古老的山川。
短短二十余年间,日本完成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国家的惊人跨越。
洋务之困:大清帝国的彷徨
与此同时的大清帝国,也在艰难地探索着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两次鸦片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天朝上国”的迷梦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得支离破碎。
江南制造总局的烟囱林立,北洋水师的战舰威武,天津机器局的机床轰鸣。
这些改革的成果,似乎预示着古老帝国终于找到了强盛之路。
慈禧太后的寿辰庆典上,珠光宝气,觥筹交错;
而同一时刻,北洋水师的军费却被挪用,战舰得不到应有的维护,炮弹储备日渐不足……
如果历史真的发生了改变
1894年9月17日,黄海。这一次,丁汝昌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
在这个转折性的时刻,北洋水师精良的德制克虏伯火炮终于发挥出了应有的威力。
北洋水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日本人的舰队全军覆灭!
日本:帝国野心的梦碎破裂
黄海上的日本舰队不复存在了。
朝鲜半岛上的日军,如潮水般退却——没有了海军支援,陆军就是无根之萍。
为了能让海外的日军安全回国,中日马上进行了和谈。
此时的日本,已经没有了任何讨价还价的资本。
在伊藤博文的苦苦哀求下,战争赔偿金从5亿两白银最终降到了3亿两。
当李鸿章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东京街头时,恼羞成怒的日本人开枪暗杀了伊藤博文。
日本彻底输了,输得一败涂地。
为了这场战争,这个国家筹集了1.5亿日元的军费,这几乎占据了当年财政收入的大半。
但是现在日本失败了,这些投入将化为泡影。
正如明治时代的经济学家添田寿一所言:
国债乃是国家发展之利刃,然一旦使用不当,便会反噬国本。
英国人率先找到了日本,希望其能尽快偿还战争前的债务。
更多的西方列强,此时似是嗅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般,冲到日本的身体上疯狂撕咬……
横滨、神户等新兴工业区的机器轰鸣声依旧继续,只不这里现在不属于日本,而是变成了英法俄德的经济特区。
街头巷尾,市井小民们行色匆匆,他们要用几乎三代人的劳作来偿还国家所欠下的这些债。
相比于日本的经济和民生,东京的政坛在这次战败后波动更大。
政治暗杀此起彼伏,一方面是日本自发的怒火,另一方面源于政治竞争。
继伊藤博文被暗杀后,山县有朋也被人从街上用尖刀刺死。
明治维新时期的元老们纷纷选择致仕,曾经威风八面的日本军方主战派此时也如同过街老鼠。
明治天皇的权威扫地,不得已让太子出来摄政……
整个日本彻底崩溃,谁都不知道日本的未来会怎样。
大清:回光返照的沉疴巨人
甲午海战,清廷的胜利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迎来了短暂的喘息。
紫禁城中,烟火绽放,庆功宴上觥筹交错。
李鸿章等洋务派在朝堂上赢得了绝对的胜利,翁同龢等保守派一蹶不振。
慈禧终于扬眉吐气,北洋水师的胜利无疑是给她六十大寿最好的贺礼。
光绪皇帝更是喜不自胜,当即决定从日本人的战争赔款中拿出1.7亿两白银来彻底修缮颐和园。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另一种妥协与交易——斥巨资大力修缮颐和园,当然是为了讨慈禧的欢心,让慈禧的退休生活更美好,光绪的亲政真正的没有掣肘。
然而,战争的胜利和海量的战争赔款并没有让这个帝国焕发新生。
帝后之间,光绪并非是慈禧的亲生骨肉,慈禧不可能完全放权给光绪。这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皇帝,仍然是慈禧的提线木偶。
满汉之间,清廷的军机处依旧是以满人为主导——一百多年的政权延续,仍没有让满清对汉人放下防备之心。洋务运动虽然颇有成效,但想让整个帝国除弊革新,无异于痴人说梦。
朝堂之间,中央官员与地方督抚的对立仍旧存在。
太平天国之后,地方督抚羽翼渐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都是团练起家的。要说朝廷一点不防备他们拥兵自重,也是不可能的。
3亿多两的白银,修缮颐和园、扩大海军、兴建洋务。表面上冠冕堂皇,私下底的贪腐更加触目惊心!
以北洋水师为例,每年采购军火的预算中,至少有三成被层层盘剥。
丁汝昌在一份密折中曾痛陈:“军械采办,十分之费,所得不过其半。”
一艘价值十万两的军舰,从预算申请到最终建成,经过层层盘剥,实际用于造船的经费可能只剩六七万两……
大清帝国,虽然表面上犹如一个巨人般岿然屹立,但内部却早已被愚昧自大和贪污腐败蚀空了!
这样的国家,即便赢了一两场战争,也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国际:东亚格局洗牌,列强们的选择
甲午战争如若中国胜利,损失最大的便是英国。
作为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强国,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是英国在东亚最大的盟友。
英国人支持日本,一方面是制衡俄国在远东南下扩张,另一方面是阻止中国强大后与它竞争全球利益。
然而,中国赢了,英国在日本的投入全都成了泡影。
另一方面,沙皇俄国并未因中国甲午战争的胜利而中断对远东的野心,反而加快了速度。
1891年西伯利亚大铁路动工,俄罗斯人吹响了南下扩张的号角……
与之不同的是,德国作为欧洲的后起之秀,进一步加紧了与中国的合作。
德国人需要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这样就能更多的牵扯英国人和俄国人的精力,有利于它在欧洲、非洲等更多的地方与之竞争。
清廷在获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后,德国人第一时间便联系了李鸿章。新的军购方案和援助计划很快就被敲定了下来,德国人开始全面武装中国。
无论如何,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胜利,动摇西方列强主导的国际秩序。
此时的中国,似乎有了问鼎世界列强的资格。
清朝的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改变了全球贸易的流向。
在亚洲,大清帝国似乎已经没有了任何对手,曾经“天朝上国”的美梦再度在满清朝野内泛滥。
清王朝并未抓住甲午战争胜利的这波发展红利,反而洋洋自得地不思进取。
直到俄国人从远东向中国发动了攻击,清廷在无任何还手之力下迅速丢掉了整个东北……
甲午战争的胜利,并不能救中国,只不过是让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在多苟延残喘几年罢了。
历史没有假设,更不可能颠覆潮流
甲午战争中,清廷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
正如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所言:“一国之强弱,不在其有无武备,而在其国民之品格何如。”
清王朝即便获得了胜利,依然面临着积重难返的国家制度和全民开智等深层次改革难题。
一场战争的胜利,不足以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之觉醒,自然也可能因此而发愤图强。
今天以平和而理性的目光来审视这段历史,我们才懂得:
一个民族的强盛,不仅需要坚船利炮,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和思想觉醒。
唯有如此,才能在世界文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