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家娃平时有以下5个表现,代表你管得太严了,要及时改正

二胎育儿知识分享 2025-02-17 13:06:44

教育孩子并不简单,既不能太过于宽松,又不能过于严厉,讲究中庸、平衡,不然孩子容易被“养废”。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过:“孩子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控制。过度控制会让他们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

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对待孩子很民主,不是强势的家长,但其实并非如此。

前几天,我陪女儿画画时,发生了一件让我不断反思的事儿。

女儿当时正在画一条小蛇,但画完后,她突然皱起眉头,嘴里还一直嘟囔着:“不行,这一点都不像蛇,我画得太差劲了!”

说完,她还拿起橡皮擦,把小蛇的轮廓擦得乱七八糟,她的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了。

我赶紧安慰她,但女儿还是哭着说:“我怎么这么笨,画都画不好。”

那一刻,我心里一紧,好像被什么东西戳了一下。这不就是我平时对她的“高标准”,带来的后果吗?

我总是希望她能画得像模像样,可没想到,这种无形的期待,却让她小小的心灵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变得不自信了。

作为父母,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却常常忽略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将来一事无成。

如果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或许是在提醒我们:咱管孩子太严了。

01

孩子极度抵触竞争,总选择逃避挑战

我朋友家的女儿悠悠,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人还是很聪明的。

学校组织了数学竞赛,老师觉得悠悠的水平完全可以参加,但悠悠却哭着跟老师说自己“不想去”。

朋友一开始以为孩子是怕输,可深入了解后才发现,是因为自己平时对悠悠的成绩要求极高,每次考试后都会仔细分析错题,稍有退步就会严厉地批评。

这导致悠悠内心对失败充满了恐惧,只要有竞争的机会,她就会下意识地逃避,因为她害怕达不到妈妈的期望,害怕被批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如果家长总是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意,过度批评,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逃避那些可能带来失败的挑战。

02

孩子情绪波动大,一点小事就崩溃

同事家的孩子雯雯,有一次因为妈妈不小心把他放在书桌上的玩具弄倒了,就大发雷霆,又哭又闹,怎么哄都不行。

这看似是一件小事,可背后却反映出了大问题。

原来,同事平时对雯雯的生活和学习都管得非常细致,小到玩具怎么摆放,大到学习计划的制定,都要按照他的要求来。

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雯雯的情绪变得非常脆弱,一点小小的变动就会让他情绪失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形成自己的应对机制。

但如果家长过度控制,孩子就缺乏自主应对变化的机会,一旦遇到不符合自己预期的事情,就容易情绪崩溃。

03

孩子过度依赖他人评价,没有主见

我儿子的同学浩浩,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总是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每次都要等其他同学都说完了,他才会小心翼翼地附和。

老师问他自己的想法,他却说:“我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我怕大家不同意。”

后来和浩浩的家长交流才知道,家长平时对浩浩的言行要求很严格,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对错,很少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使得浩浩在面对他人时,总是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勇气。

从社会学习理论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

如果家长总是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孩子就会习惯于依赖他人的评价,而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04

孩子社交退缩,不愿主动交友

我家小区里有个叫可可的小女孩,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都在小区的空地上嬉笑玩耍,三五成群地做游戏,可她却总是独自坐在一旁,看着其他孩子玩,很少主动参与其中。

有几次,别的小朋友热情地邀请她一起玩,可她想了半天,最后还是拒绝了。

后来,我和可可妈妈聊天才发现,妈妈对可可的社交管得很严,总是担心她在外面被人欺负,或者交到不好的朋友,所以对有诸多限制。

比如规定她只能和成绩好的同学一起玩,放学后,不能去同学家玩。

这种过度的管控,让可可在社交中变得胆小怯懦,不敢主动迈出交友的第一步,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妈妈的要求。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社交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

如果孩子在社交方面受到过多限制,无法满足自己的社交需求,就会逐渐对社交产生恐惧和逃避心理,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

05

孩子自我认知偏差,过度贬低自己

我亲戚家的孩子乐乐,在学校组织的绘画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这是个很不错的成绩。

可乐乐却很沮丧,跟父母说:“我画得一点都不好,好多同学都比我画得好,这个奖我不配拿。”

亲戚对此很疑惑,平时对乐乐的培养很用心,也经常鼓励他。

但深入了解后发现,亲戚对乐乐的要求很高,在表扬他的同时,总会指出他的不足。

比如这次绘画比赛,亲戚在恭喜他获奖后,又说他的色彩搭配还可以更完美,构图也有改进的空间。

长期如此,乐乐总是关注自己的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视而不见,导致自我认知出现偏差,即使取得成绩也无法正确看待自己。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会受到他人评价和自身经历的影响。

如果家长总是强调孩子的不足,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成就,孩子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度贬低自己,影响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警醒自己,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支持。我们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成长。

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上述这些表现时,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当调整对孩子的要求,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出真正的自我。

0 阅读:0

二胎育儿知识分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