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光达逝世后,有人请示骨灰安置何处,主席: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

小何小看历史 2024-10-22 02:55:39

1969年,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溘然长逝。他曾三次请求降衔,却被毛主席一一驳回;他为新中国的装甲兵建设鞠躬尽瘁,却在生命最后时刻遭受不公。当他离世后,有人向毛主席请示骨灰该如何安置。主席不假思索地回答:"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这位大将是谁?他的一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主席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乱世英雄 共产信仰

许光达,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充满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许光达出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那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清政府的腐败和军阀的混战,让这个古老的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年轻的许光达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他不甘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去。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许光达毫不犹豫地加入其中,成为了这场伟大运动的一份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光达的思想也在不断成熟。1925年,他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年,许光达26岁,正值青春年华。

加入共产党后,组织上决定让许光达继续深造。于是,他来到了广州的黄埔军校,专攻炮兵。在这里,许光达不仅学到了军事知识,更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就在许光达即将学成之际,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面对这样的局面,许光达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在起义中,许光达英勇作战,不幸身受重伤。伤愈后,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但这并没有击垮这位年轻的革命者。他一边四处流浪,一边打游击,一边寻找组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努力,许光达终于重新找到了组织。组织对他这段时间的经历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许光达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在那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马列主义理论和先进的军事知识。学成归来后,许光达立即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

从此,许光达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他参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战斗中,许光达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员。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被委以重任。毛主席亲自指示他负责组建装甲兵部队。这对许光达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许光达二话不说,立即投入到这项艰巨的工作中去。他日以继夜地工作,甚至常常忘记回家。他的妻子无奈地对前来探望的老战友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已经好久没有回过家了。"

在许光达的努力下,我国的装甲兵部队很快有了雏形。1951年,也就是任务下达的第二年,装甲兵就初具规模。虽然这时的装甲兵战斗力还不强,但毕竟国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装甲部队。

许光达的努力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1955年,在开国大典上,他被授予大将军衔。这一年,许光达刚刚40岁,是所有大将中最年轻的一位。

然而,许光达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认为自己的资历不够,不配享受这样的荣誉。于是,他连续三次给组织写信,请求降低军衔。

这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让毛主席赞叹不已。主席评价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啊!"最终,许光达的请求被驳回,他依然保持了大将军衔。

谦虚让衔 品德高尚

1955年,新中国迎来了第一次授予军衔的重大时刻。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也是对革命功臣们的一次隆重褒奖。在这次授衔仪式上,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许光达。

许光达,这个名字在当时可谓是如雷贯耳。他不仅是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更是参与过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组建装甲兵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将领,在授衔仪式上却显得格外低调。当主持人宣布许光达被授予大将军衔时,在场的人们都为他鼓掌喝彩。但许光达本人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原来,在许光达看来,自己的资历还不够格获得大将军衔。他觉得,和其他老革命相比,自己的贡献实在是微不足道。这种想法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于是,在授衔仪式结束后不久,许光达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他给军委写了一封信,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这封信的内容可谓是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谦逊和自省。

许光达在信中写道:"自参与革命以来,战绩平平……在战友们上战场的时候,我在苏联,从未与他们一起体验战场的危难……往后的几年中我所做的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足挂齿,与一些上将相比我尚且是不及他们,更不用说大将军衔……"

这封信很快引起了军委的重视。但是,经过认真讨论,军委的同志们一致认为,许光达完全有资格获得大将军衔。他们驳回了许光达的请求,并对他的谦虚态度表示赞赏。

然而,许光达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又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再次表达了自己想要降低军衔的意愿。中央收到信后,立即派人到军委了解情况。但结果和之前一样,中央也认为许光达应该保留大将军衔。

面对两次被拒,许光达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直接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得到主席的支持。当毛主席看到这封信时,不禁对身边的彭德怀和贺龙说:"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啊!"

主席将信递给彭德怀和贺龙过目。两位元帅看完后,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声叹息。他们都被许光达的谦逊和高尚品格所感动。

经过深思熟虑,毛主席、彭德怀和贺龙一致决定,还是要授予许光达大将军衔。彭德怀亲自找到许光达,对他说:"这是毛主席决定的事情,你难道连主席说的话都不听吗?"

面对彭德怀的话,许光达张了张嘴,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他知道,自己的请求已经得到了最高领导的关注和考虑。即便自己认为不够格,但既然是组织的决定,他就必须服从。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许光达还是如期获得了大将军衔。当他站在领奖台上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不仅在为他的军事才能喝彩,更是在为他的高尚品格喝彩。

许光达的这三次让衔,在党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很多人都被他的谦逊和自省所感动。有人说,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也有人说,许光达的行为,为那些贪图虚名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毛主席对许光达的评价一直很高。他曾写下"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样的诗句,以表达对许光达的赞赏。这几个字,不仅是对许光达个人品格的肯定,更是对全党全军的一种期许。

许光达的三让军衔,成为了新中国军史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现了一个革命军人的高尚品格,更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秀作风。这个故事,一直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激励后辈的精神财富。

建甲兴军 壮我国防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在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把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许光达——组建装甲兵。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它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建设,关系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许光达二话不说,立马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深知,这不仅是主席对他的信任,更是祖国对他的重托。许光达曾在黄埔军校学习炮兵,这个专业与装甲兵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主席是把对的人放到了对的位置上。

许光达接到任务后,马不停蹄地开始筹备。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他常常废寝忘食,连家都很少回。有一次,他的老战友来京找他,却只见到了他的妻子。

许光达的妻子无奈地对老战友说:"其实我也不知道,他已经好久没有回过家了。"这句话,道出了许光达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他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在了装甲兵的建设上,甚至顾不上家庭。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许光达的努力下,我国的装甲兵建设很快就有了成效。1950年,主席把任务交给了他。仅仅一年后,装甲兵的雏形就已经出现了。虽然这时的装甲兵战斗力还不够强,但至少我们有了自己的装甲部队。这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然而,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个世纪60年代末,一件大事的发生,给我国的装甲兵建设带来了严重的挫折。那就是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援助和专家。

这对我国的装甲兵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为当时,我们建造坦克所需的许多原材料都是从苏联进口的。现在,两国关系降到了冰点,这些原材料也不再供应了。一时间,我国的装甲兵建设陷入了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许光达并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开始了自主研发的道路。他常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没有人帮助,我们就自己来!"在许光达的带领下,我国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攻关。

他们日以继夜地工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许光达亲自参与到研发工作中,和科研人员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寻找解决方案。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个参与者。

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终于在装甲兵建设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许光达等人的努力下,装甲兵终于登上了国庆阅兵的大舞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它向全世界宣告:即使没有外国的帮助,中国也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拥有强大的装甲兵。

在阅兵式上,当威武的坦克方阵驶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光达站在观礼台上,看着自己多年心血的结晶,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这一刻,他感到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许光达为装甲兵的建设付出了全部心血。从主席将这个任务交给他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装甲兵而操心。即使在晚年,他仍然关心着装甲兵的发展,常常询问最新的进展情况。

尽管如此,许光达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从未动摇。他始终坚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光明终将驱散黑暗。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放弃对装甲兵建设的关心和支持。

1969年,许光达带着对装甲兵的牵挂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才61岁,正值花甲之年。许多人惋惜地说,如果没有那一年多的批判,许光达也许不会这么早就离开我们。

荣归八宝 英名永存

1969年,一个令人悲伤的消息传遍了整个中国——许光达大将离世了。

许光达的逝世,不仅是军队的损失,更是整个国家的损失。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甚至许光达这样的功臣,其身后事也变得复杂起来。当时的局势下,很多人对如何处理许光达的骨灰感到为难。

这个问题很快就摆到了毛主席的面前。有人向毛主席请示,许光达大将的骨灰该如何安置。面对这个问题,毛主席没有丝毫犹豫,他淡淡地说了一句:"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

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它不仅是对许光达一生功绩的肯定,更是对他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事业的高度评价。毛主席的这句话,为许光达的最后归宿定下了基调。

得到了毛主席的指示,相关部门立即着手安排许光达的安葬事宜。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决定将许光达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八宝山,这个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成为了许光达的最后栖息地。

许光达的安葬仪式虽然简朴,但却庄严肃穆。当天,许多与许光达共事过的老同志,以及他生前的战友们都来送他最后一程。人们在默哀中,回忆起许光达的点点滴滴。

有人想起了许光达三次请求降低军衔的事,不禁感慨他的谦逊品格。有人回忆起他为组建装甲兵日夜操劳的情景,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许光达的一生,可以说是起起伏伏,跌宕起伏。他经历过革命的洗礼,也品尝过建设的艰辛;他享受过功成名就的喜悦,也遭遇过政治运动的打击。然而,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许光达始终保持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许光达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这不仅仅是一个安葬地点的选择,更是对他一生功绩的肯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新中国的一个重要精神象征,能够入葬于此的,都是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光达的故事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知。人们不仅赞叹他的军事才能,更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他那三次让衔的故事,成为了党内外广为流传的佳话。他为装甲兵建设呕心沥血的事迹,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在许光达离世多年后,他的功绩得到了进一步的肯定和褒扬。有关部门对许光达的一生进行了全面的评价,认为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杰出的军事家,新中国装甲兵的重要奠基人。

许光达的事迹被写进了党史教材,他的名字被刻在了功勋墙上。在军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常常能看到许光达的照片和事迹介绍。他的精神,成为了激励一代又一代军人的宝贵财富。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