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县的历史沿革及观光拾趣

昕瞳看历史 2023-03-24 12:41:01

通化历史,源远流长,昔有苦乐,今奏华章,今非昔比,再续辉煌,闲言少叙,今日话说——

在唐朝,既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间,太宗以讨弑逆、拯汉民、复旧疆、防后忧为由,诏谕天下伐高句丽。公元668年,总章元年灭高句丽政权。唐于辽东故地及高句丽旧壤设安东都护府,通化为河北道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督府管辖。公元698年,武周圣历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震国。公元713年,光天二年,唐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此更名为渤海国。通化属渤海国西京鸭绿府正州,正州治所即今通化市境内。通化县四棚乡三棚村出土的渤海时期金钵是这一时期的例证。

1978年,这是茂山上俯瞰县城

到了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更名东丹国,通化属之。公元1017年,辽开泰六年,通化为东京道辽阳府正州所辖。公元1115年,辽收国元年,为牵制金兵南下,辽以六万军来攻照散城(今梅河口市山城镇一带),金将阿徒罕星夜驰援,夜渡益褪水大破辽军,乘胜攻占辽阳。为纪念这次大捷,在今梅河口市小杨乡庆云北山一块巨石上,镌刻了“大金太祖大破辽国于节山息马立石”的摩崖碑,即今梅河口市小杨乡的庆云女真摩崖石刻。后来,金太祖灭辽,通化属金之东京路婆速府管辖。公元1234年,蒙古军陷金,东北全境为之管辖。通化属沈阳路。元中统二年于辽东设“总管高丽、女真、汉军万户府”通化属之。通化县大都岭镇出土了元朝左卫阿速亲军千户所印。元至元二十四年,置辽阳行省,通化属辽阳行省辽阳路婆娑府。

公元1377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十年设立辽东指挥使司。公元1409年,明永乐七年,又增设奴尔干都司,下设卫、所,此时女真人不断南徒,通化为女真人主要集居地区,通化属奴尔干都司建州卫。公元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建州卫都佥事努尔哈赤称汗,建立金(后金)政权,以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为都,通化地区为清王朝入关前的重要基地。

公元1646年(顺治元年),清定都北京,在东北前后设置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统帅官兵分地管辖,镇守边陲。公元1657年,置奉天府,通化为奉天府管辖(摘自《古城沧桑》)。

据考古确认,通化县在远古时期就有人类生存,周秦时期属肃慎氏地;汉、晋时属挹娄地;南北朝时属勿吉地;唐时属渤海定理府;五代属契丹东平郡;宋时属完颜婆速府路;明时属建州卫;清时属兴京府(今辽宁省新宾县),顺治定都燕京时,清统治者将长白山一带视为发祥地,划旺清门以外东至长白山为禁垦地,设台兵巡守,不准采樵游牧。从此200余年,此地成了森林茂密,人迹罕至,野兽群集的荒凉地区。咸丰年间弛禁。同治后移民渐集。光绪三年设治(始称“通化”二字的命名含有吉祥祈福和文治武功之意。

“通化”的“通”字,含有贯通之意,“化”字则为教化,也就是要用所谓的“仁德、仁政”之类去教化百姓,含有通归王化的意思),隶属于奉天兴京府;光绪三十三年设东三省总督,民国初实行省道制,本县隶属奉天省东边道所辖;1929年(民国十八年)东北政务委员会成立,废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通化县划归辽宁省所辖,为三等县;1932年,公布了省公署官制,确立东北为五省,通化县公署隶属奉天省所辖,为丙类县;1934年12月,实行地方行政机构改革,东北划为14省,将通化县划属安东省所辖;1937年7月1日,实行第二次行政机构改革,增设了牡丹江、通化两省,将东北划为16省,通化县隶属通化省所辖;1945年,东北光复。

1947年6月5日,公布的《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东北划为9省,取消通化省,通化县划归安东省所辖;1949年,建立新中国。建政时,将通化县改归辽东省所辖;1954年8月,划归吉林省所辖,通化县与通化市合署办公,1955年7月,通化县于通化市分属。1971年,通化县迁至快大茂镇,通化县归通化市管辖至今。

通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通化地区快大茂镇。快大茂地名的由来,众说纷纭,在民间流传有诸多说法,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清朝的咸丰年间从京城来了一个官人,当时这里时值隆冬数九,百姓脱帽跪拜,这官人非常怜惜百姓,忙说:“快戴帽子”,从此便流传下来做了地名;二是,清朝时期就有人们在此开垦种地,当时这里山林茂密,在屯的西侧有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转弯处木把放排需要急打锚,人称“快打锚”,放流传沿用音转为“快大茂”;三是,此地山头西侧古时是个风口,人们走到这里常常刮掉帽子,故称“快戴帽子”,以后便做了地名;四是,快大茂源于满语,因这里曾设台兵把守,意为前哨;五是,由屯北侧帽子山得名,说是每逢雨后此屯的山就被茫茫的雾而笼罩着,远看山顶如同戴了一顶帽子一样,故而得名。

据《通化县志》记载,快大茂地名的音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清初到清末称“决当帽子”;民国年间的版本记载,民国初年到伪满初期改“帽”为“茂”;民国二十九年版本记载,伪满时期改“当”为“大”;此后流传为“快大茂”,今仍之(见《通化县志》清末版)。《通化县志》中还有篇章记载,快大茂这个地方早为满族的政乡。这里群山起伏,山林茂密,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次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兵打仗路过此地驻扎,看到这里山清水秀,郁郁青青,故在临行时说此地为“快当帽子”。此语是满语,其意思是“常青的树林”。以后便留传为地名。后逐渐音变为“快大茂”。

通化县的县境被通化市城区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全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处为老岭主峰,海拔1589米,最低处在大泉源乡南部江口回水面,海拔288米。境内有浑江主干流76千米。通化县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盛产驰名中外的人参、貂皮、鹿茸。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林木资源丰富。矿藏有铜、石墨、磷、硅石、石膏、石灰石、镍、铅、锌、黄金、麦饭石、云母等,储量较大,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拥有医药、酿酒、机械、化工、矿山等工业企业,尤其以通化东宝为首的制药行业迅速兴起,带动了全县经济蓬勃发展。

全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烟草、圆参、油料等。特产哈什玛油是出口畅销产品。每到旅游旺季,通化县游人不断,络绎不绝,大批游客争先前往体验一条神奇的“人参之路”;这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游湖观景,采参嬉戏,好一派热闹景象。

英额布旅游风景区

英额布旅游风景区是由英额布水库开发而成为风景旅游区域,是吉林省级自然保护区。英额布水库是通化县最大的一座中型水库,库内自然风光独特,旅游设施完善。这里开发了仿古式旅游宾馆、湖边公园、旅游艇、龙王庙、转水壶、林间别墅、钓鱼台等多个旅游项目,是集餐饮、娱乐、休闲功能及冬季滑雪为一体的著名旅游胜地,这里山峰林立,景点较多,库内主要景点有:阶梯电站、通化屋脊、高丽城子遗址、大东岔瀑布、抗联遗址、原始森林等,是夏季旅游避暑的好地方。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度假。

白家堡惨案纪念地

位于通化县兴林镇政府所在地大荒沟村东南1公里的东山脚下。纪念地包括纪念碑、死难同胞坟墓、纪念馆房屋等设施。为纪念白家堡惨案死难同胞,中共通化县委、通化县人民政府委员会于1965年7月15日,建立了纪念碑等。纪念碑高5.08米,宽0.95米,厚0.5米,花岗岩结构,底座系砖、石、水泥砌成,设有阶梯,四周为铁栅栏围子。碑后3米处,有1座用石头、水泥围成的坟丘,高约2米。纪念碑西侧有一栋砖瓦结构的纪念馆,5间150平方米,周围栽植着松树和杨树,庄严肃穆。

纪念碑坐东朝西,面对村庄,碑身正面阴刻隶书:“日伪统治时期死难同胞纪念碑。”碑身背面阴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蒋介石采取不抵抗的卖国政策,东北迅速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白家堡人民和东北人民一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配合抗日联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狠狠地打击了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镇压抗日群众,在当日敌人将拘捕的群众分批带至此地,进行血腥屠杀,制造了血洗白家堡惨案。为了永记阶级苦,不忘血泪仇,中共通化县委员会,通化县人民委员会,一九六五年七月十五日特立碑于此。”

此外,通化县境内还有汉长城,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西接辽宁境内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东至通化县快大茂镇大帽山烽燧,全长46.1公里,由一处城障和十处烽燧共同构成。它的发现将我国汉代长城的东端起点向东推进了数十公里。还有龙岗遗址群位于通化县快大茂镇下龙头村、龙泉村、江沿村,地处浑江右岸的江川地带。遗址群由下龙头龙岗遗址、龙泉村龙岗遗址、土珠子祭祀遗址、江沿村长岗(渔营屯)遗址构成。除土珠子祭祀遗址外,其余均为大型聚落遗址。

还有赤柏松古城位于通化县快大茂镇西南3.5公里一个低矮的阶地上,城内有建筑遗迹。根据发掘的文物考证,赤柏松古城是一座汉代城址,为研究汉代中央政权巩固边疆统治、经略东北提供了重证实据。还有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通化县石湖乡,景点包括头道湖、二道湖、三道湖、自然保护区度假村等,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水库内的钓鱼场设备齐全,环境舒适。场内有鲤鱼、草鱼、白鱼等多种可食用鱼类,并集吃、住、旅游等娱乐设施于一体,是夏季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还有朝阳自然保护区位于通化县兴林镇朝阳自然保护区炭鹤位于兴林乡境内,是通化县著名旅游景点之一。

0 阅读:36